陳華癸

陳華癸

陳華癸(1914.01.11 - 2002.11.19),江蘇省崑山市人,土壤微生物學家和農業教育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農業微生物學主要奠基人。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2年院系調整時任華中農學院教授,創建了該校的土壤及農化系,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至1983年任華中農學院院長。

陳華癸對水旱兩作稻田的微生物區系、營養物質的生物循環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首次揭示了紫雲英根瘤菌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對紫雲英根瘤菌的生產和大面積推廣套用起了開創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華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14年1月11日
  •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19日
  • 職業:土壤微生物學家和農業教育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英國倫敦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農業微生物學主要奠基人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研究,主要論著,培養人才,社會任職,獲獎記錄,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1914年(民國三年)1月11日,陳華癸生於北京市,6歲入國小,8年內越級讀完了6年制國小和4年制中學課程。
1928年(民國十七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留校任教一年。在北京大學時,師從張景鉞教授學習植物學和植物形態發生學。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7月,由張景鉞推薦,赴英國倫敦大學細菌及熱帶病學院學習1年。隨後在倫敦大學研讀博士學位,在英國著名的洛桑試驗站細菌學研究室桑頓博士指導下研究豆類—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10月,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時年25歲。在此期間,單獨和領銜發表研究報告4篇,其中2篇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刊登。他對無效(低效)根瘤菌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結瘤的生長發育比較研究。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6月,陳華癸學成回國,在西南聯合大學湯佩松教授主持的清華大學農業研究所從事糖降解研究。
1941年(民國三十年)初,到中央農業實驗所張乃鳳教授主持的土壤系工作。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中央農業實驗所也因抗戰勝利遷回南京,陳華癸應北京大學農學院之邀擔任教授,開創了全國第一個土壤系並任系主任,招收了中國土壤學的第一批本科生。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在武漢大學籌建了農業化學系。
1949年後,陳華癸繼續擔任武漢大學農學院教授、農化系主任。
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華中農學院教授,創建土壤及農業化學系,任系主任。
1956年,在第六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巴黎)上,對水稻土的微生物學特徵作了專題討論。
1957年,在中蘇稻作科學學術會議(武漢)上,作了《水稻土中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的學術報告,較全面地總結了水稻中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
1957年,出版的《土壤微生物學》,是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第一部專著。
1964年,參加第八屆國際土壤學大會。
1978年,創建生物固氮研究室,任主任。同年率團分赴澳大利亞考察生物固氮和農科大學教育。
1980,率團赴美國考察生物固氮和農科大學教育。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1982年,率團赴英國考察生物固氮和農科大學教育。
1991年,陳華癸農業部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6年以後,晚年的陳華癸因老年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頻繁住院,他的年輕同事和學生輪流陪伴和照顧他。
2002年11月19日,逝世。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陳華癸就針對中國水稻生產的重要性和水稻土肥力的特殊性,率先開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態、硝態氮季節性變化的研究,開拓了中國水稻土營養元素生物循環新的領域。陳華癸對水稻土微生物研究的另一突出貢獻是發現水稻土中有兼厭氣性的硝化微生物進行亞硝化作用。在中國率先開展稻田營養元素生物循環的研究,發現了水稻田中厭氧性硝化作用和起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否定了硝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絕對好氧的傳統看法。
20世紀30年代初,陳華癸就首先發現作物根毛被根瘤菌感染之前,發生伸長和彎曲的現象與根瘤菌分泌生長素類物質的作用有關。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從事適合中國國情的土壤微生物學研究,在共生固氮作用、以及水稻土微生物與肥力的關係兩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50年代,他領導的研究集體繼續從多方面對紫雲英根瘤菌共生關係進行研究。20世紀60年代初,篩選出紫雲英根瘤菌的優良菌種,並直接參與了菌肥廠的建設、紫雲英根瘤菌劑的生產,以及大面積使用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為中國南方稻田紫雲英綠肥種植面積的擴大和雙季稻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20世紀70年代後期,他帶領同事們開拓了共生固氮研究的新領域,培養與指導新生力量,開展了共生結瘤固氮的分子遺傳學研究。20世紀80年代又證實了高度分化的根瘤類菌體不能在培養基上繁殖,只有未經分化的根瘤類菌體和小桿菌才能保持繁殖能力。積極倡議發展根瘤菌劑,為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雙季稻種植區擴大種植紫雲英綠肥提供了科學基礎和套用技術。
1939年10月,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結瘤的生長發育比較研究,受到從事共生固氮研究的專家的高度重視。同時,他還利用洛桑試驗站的有利條件,自學了土壤學和土壤植物營養學,打下了與土壤微生物學有關理論的廣泛基礎。

主要論著

1:Chen H K,Thornton H G.The Structure of “Ineffective” Nodules and Its Influence on Nitrogen Fixation.Proc.Roy.Soc.B.1940(129):208—229.
陳華癸著作陳華癸著作
2:Chen H K,Hugh Nicol,Thornton H G.TheGrowth of Nodule Bacteria in the Expressed Juices from Legume Roots Bearing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Nodules.Proc.Roy.Soc.B.1940(129):475—491.
3:Chen H K.The Limited Numbers of Nodules Produced on Legumes by Different Strains of Rhizo bium.J.Agric.Sci.1941(31):479—487.
4:Chen H K,Shu M K.Noteonthe Root-nodule Bacteria of Astra-galus SinicusL.Soil Sci.,1944:291—293.
5:Chen H K,Shiao T H.Tnorganic Compounds of Nitrogenin Rice Field Soils.國立武漢大學理科季刊,1948,9(1):79—88.
6:陳華癸.草籽綠肥根瘤菌和人工接種.新科學,1952(3):33—38.
陳華癸研究的硝化微生物陳華癸研究的硝化微生物
7:陳華癸,莊正德,何殿元等.硫質對“噤水田”水稻生產量的影響.土壤學報,1952,2(1):34—46.
8:陳華癸.秧田泡青的試驗報告和討論.土壤學報,1952,2(1):46—54.
9:陳華癸.根際微生物群對植物土壤營養的作用.華中農業科學,1955(1):1—4.
10:陳華癸.水稻田特性的發展和水稻田的綠肥耕作制.土壤學報, 1955,3(2):97-112.
11:陳華癸.水稻田土壤中占優勢的微生物種類·第六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巴黎,1956)論文.土壤學報,1957,1(1):111—116.
12:陳華癸.土壤微生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3:陳華癸(主編).微生物學(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第2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14:陳華癸.水稻土中植物營養元素的生物循環·稻作科學論文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167—182.
15:陳華癸,周啟.水稻田土壤中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I.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土壤學報,1961,9(1):56—64.
16:陳華癸,周啟.農業技術措施對水稻田土壤中微生物生命活動的影響及其生產意義:I.烤田對土壤微生物區系變化的影響.土壤學報,1961,9(3—4):133—139.
17:陳華癸.施肥.中國農業土壤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2,275-296.
18:陳華癸(主編).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19:陳華癸(主編).土壤學(下冊).北京農業出版社,1962.
20:陳華癸.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紅旗,1963(7—8):10—18.
21:陳華癸,周啟.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Ⅱ.水稻田土壤的亞硝化細菌加富營養體在培養條件下的繁殖和亞硝化強度.中國土壤學會196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南京:中國土壤學會,1963.
22:Chen H K,Zhou Qi.Facultatively AnaerobiC Nitrification and Nitrite-form ng Organisms·第八屆國際土壤學大會(布加勒斯特)論文Ⅲ.土壤生物學,1964:761—768.
23:陳華癸.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有機磷的來源、積累和礦化——主要研究成果和問題.微生物專題報告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64:219—234.
24:陳華癸.做好發展根瘤菌肥料的科學技術工作.人民日報,1964年5月19日.
25:陳華癸.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學方面.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1964年土壤微生物學專業會議專題報告及研究報告摘要集,1964:專1—19.
26:陳華癸,周啟.水稻田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的研究:Ⅲ.亞硝酸細菌純培養的分離.中國土壤學會、中國微生物學會1964年土壤微生物學專業會議專題報告及研究報告摘要集,1964:研45-46.
27:陳華癸,樊慶笙(主編).微生物學(第3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第4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28:Zhou Qi,Chen H K.The Activity of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in Peddy Soil.Soil Sci.1983,135(1):31—34

培養人才

陳華癸從195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起,至90年代初已先後培養了20多名研究生。他所培養的學生中不少人已成為中國土壤學、農業化學、土壤微生物學的著名教授、高級農藝師和高級領導幹部。學生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如陳文新范雲六劉更另趙其國鄧子新等,還有一些是全國知名的教授如李學垣、胡正嘉、李阜棣曹燕珍、周啟、陳廷偉王運華周俊初喻子牛。張世賢、王家嶺郭慶元范業寬
陳華癸

社會任職

陳華癸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中國土壤學會理事,湖北省土壤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委員,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武漢微生物所(後改為武漢病毒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副所長;南京土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曾先後當選為第三、四、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80年,參加農業部赴美農業教育考察團,任副團長。
1981-1985年,國家科委六五計畫固氮生物學重大問題研究組組長。
1982-1990年,任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第一屆和第二屆理事長。
1982年,農業部赴英國微生物學學術交流訪問團,任團長。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86農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

人物評價

先生的一生是開拓創新、獻身科學的一生;是知行一致、授人以漁的一生;是潤澤桃李、獎掖後學的一生。(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周承早
先生的為人師表,治學精神,大師風範深深影響了幾代學人。雖然這位農業高等教育的一代宗師已遠去了12年,但他用平凡而亮麗的一生點亮了莘莘學子燦然光亮的人生,以薪火相傳的方式釋放著大愛大美、大真大善。(鄧子新院士評
陳華癸是中國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先驅,徒子徒孫滿神州。您功德無限,光照永存。(陳文新院士評

後世紀念

2008年10月,陳華癸先生的銅像落成揭幕儀式在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大樓前舉行。
陳華癸
2014年5月17日,中農業大學舉辦系列學術活動,隆重紀念陳華癸院士誕辰100周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