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陳玉璂
- 字號:字賡明,號椒峰
- 所處時代:清
- 出生地:江蘇武進
人物生平,人物簡介,生平簡介,著作,耕煙詞,學文堂文集,農具記,河東君傳,陳姓起源,來源有五,遷徙分布,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陳玉璂,字賡明,號椒峰,武進人。康熙丁未進士,官中書舍人……王晫《今世說》稱:玉璂每讀書至夜分,兩眸欲合如線,輒用艾灼臂,久之成痂。蓋亦苦學之士。又稱其所為詩文,旬日之間,動至盈尺,見者遜其俊才。則貪多務博可知,宜其集不一本也。
生平簡介
據說此人少有大志,苦學不息。凡天文、地誌、兵刑、禮樂、河渠、賦役等等,皆研究明悉。只有一事比較鬱悶——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皇帝一高興,開了一個考試科目,叫“博學鴻儒”科。共有143人取得考試資格,取前50名授翰林院官,也就是皇帝近侍。陳玉璂當時估計是活動了一下,得以入選143人之列。以為憑自己的文才,可以混個五品官銜了,很是高興了一下。沒想到康熙沒有看上這位俊才,鎩羽而歸。
現在看來,康熙沒看上他,還是有眼力的——陳玉璂寫了不少文章,也幹了不少壞事。譬如杜撰古書、偽造古文。換言之,此人 “所為詩文,旬日之間,動至盈尺”,其中有許多胡說八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他“則貪多務博可知”。貪多務博,亦是這個意思。
著作
耕煙詞
[善本] : 一卷 / (清)陳玉璂撰 (清)陳玉璂 撰 : 綠蔭堂 清康熙(1662~1722)
學文堂文集
[善本] : 十六卷詩集五卷詩餘三卷 / (清)陳玉璂撰 (清)陳玉璂 撰 : 盛氏思惠齋 清光緒(1875~1908)
農具記
[普通古籍] : 一卷 / (清)陳玉璂撰 陳玉璂 清 撰
河東君傳
[普通古籍] : 一卷 / (清)陳玉璂撰 陳玉璂 清 撰
陳姓起源
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灑灑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
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定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
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郡望堂號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渤海郡:此支陳氏,宋太尉高瓊之後。明洪武初,高諒入贅海寧城東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穎川陳氏。
歷史名人
陳 平:西漢大臣,少時家貧,好讀書,後歸劉邦,他多次用計,使劉邦脫離逆境,轉危為安,與張良齊名,史稱"良平"。
陳 壽: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三國志》,最初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由《三國志》演變而來。
陳 禕:唐僧的俗名陳禕,他是佛教經典名著的翻譯家,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由於他的業績,使佛教有了漢字記載的經典。撰有《大唐西域記》。
陳 摶:宋初道士。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極圖》、《先天圖》等。
陳天華: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他的著作《警世鐘》、《猛回頭》和他"難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覺醒敲響了"警鐘"。
陳 群:三國魏時尚書,曾建議選任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這一制度,後來演變成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