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營村(山東平原縣恩城鎮下轄村)

陳營村(山東平原縣恩城鎮下轄村)

陳營村是一個村落的名稱,在我國,不同的省市地區有同名分布,他們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經濟、資源分布也不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3100
  • 地理位置:平原縣恩城鎮政府駐地正南方5公里
  • 面積:420公頃
  • 人口:1470人
  • 車牌代碼:魯N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村情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文教科技,村莊建設,社會福利,組織建設,人物簡介,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陳營村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始名小吳莊。燕王朱棣掃北時在此紮營,有一陳姓軍官,治軍有方,紀律嚴明,從不騷擾百姓,百姓都很感激,故從此更名為陳營。
該村位於平原縣恩城鎮政府駐地正南方5公里,105國道與馬減豎河西側,東與十里舖村隔河相望,南與呂井村、小董村相連,西與東屯村、展莊村接壤,北與孫石匠村為鄰。
陳營村地處魯西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8公里。全村占地面積420公頃,其中耕地154公頃,企業占地100公頃。緊靠馬減豎河,水利條件優越。境內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蔬菜等。
105國道在該村東側穿境而過。近年來,投資修建了由村通往105國道的公路1條,長2公里, 與原十里舖鄉駐地相連。該村距德州35公里,距高唐37公里,交通區位優越明顯,是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370戶,總人口147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6‰。有李、於、張、侯、王、陳、邢、劉、嚴等9個姓氏,李、張姓較多,均為漢族。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0萬元,人均純收入4100元。第一、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5∶32∶43。2000年全村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420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1550萬元,全村純收入610萬元。
該村是德州市十強村之一。 集體企業納稅連續5年位居平原縣第一名。1996年被評為市縣“奔小康先進單位”;1997年被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省級文明示範點”;1998年11月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12月被評為“市模範納稅戶”;1999年5月被德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市精神文明單位” ;9月被德州市老年協會授予“市模範老年協會”;10月被德州市計生委授予“市模範計生協會” ;12月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十強村”。2000年被市委評為“四有”“四先”“四化”先進村。

大事記

1938年5月,村民李金柱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冬,成立中共陳營村第一個黨小組,組長於建水。
1946年春,成立村農會,第一任會長為於北。
1948年,土地改革運動結束,農會撤銷。
1953年4月,建立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於建水。
是年6月,成立中共陳營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於建水任書記。
1954年,成立第一個初級社,採取土地入股按勞取酬。
1956年3月,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於建水任社長。
1958年6月, 於建水調至恩城人民公社工業辦公室工作,張子利接任村黨支部書記。
1968年7月,建立村衛生室。
1970年10月,張子利調徐莊公社工交辦工作,王洪升接任村黨支部書記。
1973年6~7月,組織開挖村南支渠,將馬減豎河水引入農田。
1976年9月,買50馬力和24馬力拖拉機2台,建起農機大院。
1976~1979年,村民參加“馬西會戰”。
1980年12月,建變壓室1處,安裝30千伏安變壓器1台,使全村100%的農戶通電。
1981年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2年,建18窯室磚窯1處,年產1000萬塊。
1983年,在馬減豎河建100千瓦揚水站1座。
1984年,建起標準完全國小。
1989年,組建機械工程公司。
是年,德州地委行署授予“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稱號。
1993年,在105國道兩側建立個體私營經濟小區。
1994年,建起高標準衛生室。
1995年,修築村通往105國道的柏油路。
1996年,拆遷房屋,調直拓寬大街。
1997年,擴建村國小。
1998年7月,建成麵粉廠1座。
是年11月,山東省民政廳、人事廳授予“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稱號。
是年為193名老年人投入社會養老保險。
1999年,對麵粉廠技術改造,建成大型麵粉廠。
2000年,組建陳營企業集團。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陳營村土地平坦,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適宜農耕。建國前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極其貧困。1953年村里成立了10多個農民互助組,每個互助組幾戶、十幾戶到幾十戶不等,互通有無,互相幫助。1954年,全村辦起初級社,農民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收入分配按“地三勞七”或“地四勞六”。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組織民眾打敞口磚井和深水機井總計10眼,安裝10餘台水車,購進3架雙鏵犁, 當年糧食畝產達到200公斤。1973年該村組織開挖村南支渠,將馬減豎河水引入農田,從此用上了黃河水。1975年,開展了以平整土地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本建設,將歷史遺留的溝崗整平還耕。1976年到1979年陳營村民工參加了德州地區行署組織的“馬西會戰”。全村開挖排灌溝8條,計長1.2萬米;修生產道8條,計長1.5萬米;修生產橋30餘座,完成排灌水系建設。1976年村里購置了50馬力和24馬力拖拉機兩台,實現機耕機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1983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在馬減豎河西岸修建100千瓦揚水站一座,修築地上灌溉渠2500米,耕地實現統一灌溉,從此告別靠天吃飯的歷史。1996年村里購置懸耕犁3台,大型聯合收割機1台,無償為村民服務。近幾年,該村又先後投資40萬元, 打深水井80眼,實現2公頃地一眼井,走“以河補源,以井保豐”的路子。該村重視農業科技投入和推廣,引進推廣了魯麥21、23、濟南17等小麥新品種和挾單系列玉米良種,並推廣配方施肥、合理密植、間作套種等新技術,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1萬公斤。 2000年糧食畝產達1050公斤,總產達到1 600噸。
1990年以來,陳營村發揮靠近禽蛋大市場的優勢,發展蛋雞飼養業,<劃出養殖區,無償提供建房用地,在用電、資金等方面提供方便,成立養雞協會,實現了規模經營。該村先後向養雞戶提供資金60多萬元, 使養雞業迅速發展。2000年全村有養雞戶180戶,總存欄近15萬隻,日供應鮮蛋5000公斤。2000年,實現總產值1100萬元。>????沒有規劃更沒有提供資金、、、、
第二產業
工業:建國後至70年代末,陳營村集體和農戶個體工副業幾乎為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村黨支部帶領民眾,解放思想,抓住歷史機遇大上工業。1982年,全村黨員幹部集資21萬元,僅用3個月時間,在村東南建起一座18門窯室及占地20公頃的磚瓦廠,引進一套年產優質磚200萬塊的制磚機,當年盈利5萬元。1989年擴建廠房200間。 1992年,擴修18門窯室一座,1998年初投資20萬元更新設備,擴大生產。2000年產磚瓦1000萬塊(葉) ,產值450萬元,利稅180萬元。1998年7月,投資250萬元,在105國道兩側建起占地14000平方米的大型麵粉廠。1999年投資550萬元,用以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 日處理小麥達120噸。2000年實現銷售收入950萬元,利稅100萬元。 1989年,投資100萬元,建立水利工程公司,擁有泥漿泵6台,挖掘機4台,推土機3台, 先後承攬大型水利工程12個,動土200多萬立方。1999年3月,村民李春朋與他人合資創建中普食品有限公司, 總投資1000萬元,年產值超億元,利稅過500萬元。 2000年末,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300多人,固定資產原值2500多萬元,創利稅800萬元。
建築業:1993年投資200萬元,成立建築工程公司,承攬民房、居民樓建築工程及水電暖安裝、室內外裝飾。1996年修建的十里舖中學教學樓被評為縣優質工程。全村建築從業人員110人,年實現產值500萬元
近幾年,該村利用優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務,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便利的交通等優勢招商引資。目前投資500萬元的現代化加油站正在建設之中。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陳營村內僅有幾家手工作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該村積極鼓勵農戶發展多種經營,第三產業開始起步。1993年,該村學習借鑑浙江溫州、河北清河等地先進經驗, 發揮交通、區位、資源優勢,在105國道兩側建立占地百畝的個體私營經濟小區。對入區經商辦廠的農戶實行免費提供場地,免費幫助平整土地,免費架設電力線路,免費幫助設計廠房的“四免”政策,並幫助辦理各類證件,代交二年稅費。 從此第三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當年就有5家商戶入住。到目前,該區內除建有麵粉廠、飲料廠、預製廠等企業外,還有中西醫門診、賓館、飯店、糧油、汽拖維修、副食批發、五金交電、農藥、化肥等50餘家店鋪在此安家,年經營額2 00萬元。 該村依託磚瓦廠、麵粉廠和養雞業,發展運輸業,有載重汽車10部,拖拉機100多輛, 三輪車30輛,常年從事磚瓦、麵粉外運、禽蛋購銷等,年創效益100多萬元。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700餘人,實現產值3000萬元,創利稅200萬元?現在的麵粉廠和磚瓦廠早就成了村支書家的了、、、磚瓦廠用土用的把村四周的耕地都挖成河了、、、、

文教科技

建國初,陳營村只有租借三間民房的國小,教師1人,全村700餘人,僅有幾個學生, 適齡兒童入學率不足10%。60年代籌資修建16間土坯房作校舍,設5個年級,160名學生。1984年在村東劃出0.7公頃土地,修建磚石結構房屋24間,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完全國小,告別了黑屋子、土台子,配齊了桌凳、實驗教具、體育器材、圖書等。 1997年, 又投資40萬元,對學校進行擴建,新建校舍45間。1998年被評為“市級規範化國小”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村有50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本12名,大專20名。村內建有6間教室的幼稚園,聘請2名專職教師任教,3-6歲幼兒入園率達96%。1995年建起文化大院,1999年投資擴建,配備了桌球、羽毛球、棋類、圖書、鑼鼓、電視、家庭影院等文體娛樂設施。每逢節假日在院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該村1997年被評為“省級精神文明示範點”。
1968年該村建起村衛生室,有“赤腳醫生”2人,僅有一間房。1994年投資5萬元建起有9間房的村衛生室, 實現診斷室、治療室、醫房三室分離,配置消毒鍋、診療床等醫療設備。業務發展到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不但滿足了本村民眾需要,還吸引周圍村莊民眾來診病。每年該村還請縣人民醫院專家、教授來為村民義診。
該村自1964年起倡導計畫生育, 幹部、黨團員帶頭實施節育措施。1998年投資10萬餘元建起計畫生育服務室、人口學校,選配計生主任、信息員、宣傳員、隨訪員。為育齡婦女定期免費查體, 提供“三期”服務,並為獨生子女每年發放120元的獨生子女費。 該村連續10年計畫生育率、晚婚晚育率及統計合格率均達100%,受到市縣表彰。該村計生協會1999年被評為市先進協會。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年人均糧食不足7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30元。 建國後,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78年人均糧食30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200元。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特別隨農業機械化等生產條件的變化, 糧食產量逐年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2000年人均純收入4100元,是1978年20倍,人均年末存款餘額3500元。住房在建國初期為平頂草房,大多3間一院,室內擺設僅為八仙桌、小板凳,做飯燒柴草。而今家家按村規劃建起寬敞明亮的磚瓦房, 室內組合家具、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全村有電視機370餘台,電冰櫃80餘台,各類機車120餘輛, 程控電話350餘部,VCD影碟機及家庭影院90餘台套,燃氣灶具300餘台套。 1990年建起了敬老院,備齊了圖書、雜誌、電視機、象棋等,定期組織醫務人員為老人們檢查身體,被縣民政局評為“模範敬老院”。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有兩條街為道溝,平時行人,雨季排水。村民住房為平頂草房, 土木結構住房僅10幾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建國後,先後填平了道溝,平整了街道。60年代中期以後,“硬包皮”(紅磚瓦坯牆)房逐漸多起來,白灰代替了黃土抹牆,玻璃窗取代了木欞小窗。80年代後,石基磚木結構大量增加,磚混、預製件房逐年增多,布局為統一設計的偏房帶角門,每戶村民獨門大院、占地267平方米。 1994年,《《該村對村莊布局重新設計,投入資金12萬元,調整擴建大街6條, 總長3000多米,拆遷農戶15戶。將大街全部硬化改造,安裝了路燈,完善了排水系統。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13平方米,到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24平方米。》》》?????????現在的路和大街很爛下雨就沒法走、、、、

社會福利

該村集體公共積累不斷增加,除用於公共事業外,撥出專款用於各類福利事業。自1990年起,村民免交“三提”(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資金,每年只向國家交納商品糧,費用由村企業經營收入中支出。1992年在本村國小實行獎學金制,凡年終考試得全班第一名成績的學生,免一年學雜費。1~6年級的獨生子女免除學費,對考入中專、大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給予500元、1000元和2000元的升學獎勵。19 98年一次性投資19.3萬元, 為全村193名60歲以上老人投了社會養老保險,解除了老年人後顧之憂。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8年5月, 李金柱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村里第一名中共黨員。日軍入侵恩城後,全村處在白色恐怖之中,黨組織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5年,冬成立了陳營村第一個黨小組, 於建水任黨小組長,有黨員5名。恩城解放後,中共地方組織活動公開,黨組織發動民眾,廣泛教育,號召青壯年參軍入伍,當年有17名青年參軍作戰。 1946年,建立全縣第一個村農會。1953年4月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於建水任書記,有黨員9名。
多年來,黨支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注重新黨員的培養和對民眾的教育,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連續5年被德州市委、平原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10年被授予平原縣“文明村莊” ,並被山東省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示範點”。1995年12月黨員活動室被省委評為“先進黨員活動室”。2000年,全村共有8個黨小組,黨員4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3年9月, 一區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後,建立陳營村村公所,陳希華任村長。之後,青年救國聯合會、青年婦女抗日救國聯合會(簡稱婦救會)等組織相繼建立。解放後(1945年10月解放)村政權積極發動廣大民眾加入到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的活動中。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文革”期間,建立陳營村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4月,建立陳營村村民委員會,設委員5人,張子亮任主任,下設7個村民小組。2000年村民委員會由7人組成,主任於文河、副主任李正茂、張玉華、於文成,委員有於金學、劉忠嶺、劉明清。村委會下屬機構及人員:調委主任於文成,治保主任劉忠嶺,婦女主任王艷仙。該村委會連續10年被評為德州市、平原縣“模範村民委員會”。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模範村民委員會”。副主任李正茂支書的兒子照他爹差遠啦現在全權代理村里一切事物但是給村民一點人事也不乾,村民敢怒不敢言,人家有錢有勢、、、、

人物簡介

於建水(1910~1991) 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建立村黨小組任組長。1947年任村農會會長。1953年4月,回響毛主席關於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號召,組織8戶村民成立全縣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 任組長,帶領民眾走互助合作之路。是年6月,成立村第一屆黨支部, 任書記。1956年3月,村里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被選為社長。1958年6月被調至恩城人民公社工業辦公室。1991年病故。
李春明 1946年生, 197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任村黨支部書記。1982年他帶領幹部黨員集資21萬元建成占地20公頃的磚瓦廠, 當年盈利5萬元,2000年達到年產1000萬塊(瓦) 的規模。1998年創建“鐘澤利”麵粉廠,又投資550萬元,日加工處理小麥120餘噸, 年創利稅100餘萬元。建成有110輛汽車、拖拉機的專業運輸隊。帶領民眾鋪設了環村公路,建起高標準幼兒國和村國小、黨員活動室、敬老院和文化大院等陣地。 到2000年,全村集體企業固定資產1550萬元,人均純收入4100元。1997年被聘為恩城鎮科技副鎮長, 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當選為中共平原縣委委員,並被推選為德州市黨代表和市人大代表,被評為德州市優秀鄉鎮企業家等稱號。《《村黨支部書記。李春明,以前卻是幹了些好事,,但現在。。。。。。。。。。。。。。。。。。》》》》

地圖信息

地址:德州市平原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