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君

陳湘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湘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939年3月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上海中醫學院
基本信息,擅長領域,個人榮譽,學術觀點,證治經驗,用藥特色,經驗驗方,運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雷諾氏征經驗,教學,科研,

基本信息

陳湘君,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批上海市名中醫,第三屆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班指導老師。專業特長為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及內科疑難雜症。擅長用中醫藥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和多肌炎、強直性脊柱炎、乾燥綜合徵、系統性硬皮病等各類風濕病,同時對內科各種疑難雜症的診治也多有良效。
陳湘君
陳湘君
任職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技術職務: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通訊地址: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濕免疫科(上海市宛平南路725號) 郵編:200032
履歷:
1962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醫療系。
師從:名老中醫吳聖農主任從事中醫風濕病診治研究。
1991年至今任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風濕科主任、大內科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其他任職:
上海市皮肌炎醫療協作中心主任
上海市類風濕性關節炎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中醫風濕病特色專科主任
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上海專家指導組成員

擅長領域

行醫近40年,擅長於運用中醫和西醫兩套理論對內科常見病、疑難病作出雙重診斷,並運用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的方法治療內傷雜病。尤其對風濕病有較深的造詣,她認為風濕病是一組由於正氣虧虛(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調,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組織與關節,內臟受損的疾病,因此主張扶助正氣與祛除病邪相結合來治療風濕病。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充分運用中醫內外合治的特色,並積極採用現代醫學各種先進檢測手段診斷與隨訪疾病的治療效果,不僅使中醫藥治療風濕病有較好的療效,而且使中醫藥治療風濕病的機理也取得了進展,目前已總結出治療類風關、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肌炎、乾燥綜合徵、硬皮病、痛風等風濕病的經驗方。

個人榮譽

94年她主持的“內服益氣溫陽,外用祛風活血對類風關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96年他主持的“滋陰解毒法為主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紊亂調節作用的研究”獲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95年參與的“癌轉移過程中癌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關係及益肺抗癌飲對其影響”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96年參與的“益肺抗瘤飲對肺癌生長轉移的病理學改變的影響”獲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 91年、94年、99年分別應邀赴日本、捷克、美國、越南、泰國等國進行風濕病學術交流,94年、96年、98年多次應邀赴台灣與香港地區進行風濕病學術講座,受到國內外同行一致好評,94年獲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證書。
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和參加編寫著作12本。

學術觀點

一、治病必求本,祛邪先扶正
陳湘君教授認為“治病必求於本”。內傷雜病大多病情纏綿不已,虛證實象夾雜,寒熱兼見,有時甚至舌脈與病情相佐。治病應能抓住根本,不為外象所惑,亦不惟舌脈辨證。如活動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面部紅斑、發熱的同時,大多伴見腰酸腿軟,耳鳴脫髮,口乾舌紅,五心煩熱及女性月經不調等症,她認為該病應以肝腎陰虛,兼有內生熱毒。臨床治療當以滋補肝腎之陰為本,並清解內蘊熱毒。處方多以知柏地黃丸加白花蛇舌草、人工牛黃等中藥為主。治療此病百餘例,收效良好。又如治療一白塞氏病的年輕男性患者,儘管有面部潮紅,舌紅口乾,口腔、陰器潰瘍等“熱象”,但同時又見畏寒、脊椎骨涼,四肢關節酸痛乏力,脈軟等症,陳教授認為本病實為“陽虛”,內寒外熱,熱為假象,治擬溫督益腎壯陽之法。重用鹿角膠、肉桂,引火歸元以安腎,配以小劑量麻黃、附子細辛,以走表散空而病減。曾治一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因放化療副反應嚴重而中止治療,慕名求治。患者發熱咽痛,潮熱時作,汗出氣短,舌紅口乾,查血白細胞明顯降低。陳教授認為,該患者為正虛,而邪氣得以肆虐,重用人參,配以益氣養陰解毒之品,扶正祛邪,調治數月,患者體健,恢復正常工作。強調顧護正氣的重要性,不但可以控制病情發作,而且亦可。
二、臨證治病往往寒溫、攻補並施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長期臨床診治過程中,陳教授認為,這類病人本質大多屬陽虛陰寒內盛,故每見面蒼白少華,少氣懶言,畏寒,便溏等陽虛之證,然而臨床亦常見患者局部有“紅腫疼痛”存在,此為局部有邪熱之聚。鑒於患者全身陽虛與局部邪熱諸證同時存在,所以治療時既要考慮其“陽虛”之本,亦不可忽略其“邪熱”之標,陳教授遵從《靈樞·本神》篇“節陰陽而調剛柔”之旨,治病求本,扶正祛邪,主張必須採用寒熱並用、陰陽雙調之法,才能使寒熱錯雜之病證得以緩解。對此,陳教授推桂枝芍藥知母湯,認為該方是寒熱並用、陰陽雙調的代表方,臨證仿其法而不拘其方,如以忍冬藤、知母、生石膏等清熱解毒藥直折局部之邪熱;用溫潤的補骨脂、骨碎補及大辛大熱的川烏、草烏等以溫補腎陽,溫經通絡,治其陽虛寒盛之本;再酌加祛風通絡活血之品。如治徐姓中年女性,關節疼痛3年余,部位固定,兩手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兩腕及肘關節腫,按之灼熱疼痛,伴有晨僵,形體消瘦,畏寒肢冷,腰酸酸軟,舌苔薄質淡,細小數。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65mm/h,粘蛋白8.8mg%,右腕X線示腕間關節、掌腕關節間隙消失。陳教授辨證後認為久病必虛,其手足不溫、畏寒、腰膝酸軟乃脾腎陽虛、陰寒內盛之徵,而局部關節腫脹灼熱,乃邪阻經絡郁而化熱所致,治療應溫補脾腎,清熱通絡,寒熱並舉,陰陽雙調。處方:生黃芪30克,炒白朮12g補骨脂15g骨碎補15g桂枝9g米仁20g知母12g忍冬藤30g青風藤30g延胡索30g紅花12g。守方加減,連服半年余,患者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消失,面色轉華,體重增加,兩手指、腕及髒關節腫脹消失,疼痛基本緩解,血沉23mm/h,粘蛋白3.8mg%。

證治經驗

陳湘君教授認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病機,是在肝腎精血陰津虧虛邪火內生的基礎上,感受風濕熱毒或因曝曬日光,內外相合,兩熱相搏,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經脈痹阻,臟腑虧損,故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個肝腎虧損為本,邪毒亢盛為標,本虛標實的疾病。治療當以滋養肝腎、清熱解毒為原則。由於其病程漫長,症狀複雜,因此其邪正虛實並非一成不變。根據患者臨床症狀,陳教授將本病分為五型。 陳湘君著作
(一)熱毒熾盛型:相當於急性發作型暴髮型,多見於少女,來勢兇猛,病情嚴重。主要症候:高熱稽留,面手胸腔等處出現紅疹紅斑,顏色鮮紅、灼熱或手足出現瘀斑,關節肌肉酸痛較甚,頭痛劇烈,目赤、咽痛,口乾口苦,氣粗喘急,尿赤便秘,煩躁不寧,甚至譫妄,四肢不時抽搐,或吐血、鼻血、尿血,舌質紅絳或光絳少津,苔黃糙,脈多弦數。治則:清熱解毒,涼營清心。常用藥物:生地、玄參、紫草、蚤休、丹皮、水牛角、赤芍、白花蛇舌草、板藍根、金銀花、山梔、青蒿。高熱不退加人造牛黃、安宮牛黃丸、醒腦淨;神志昏迷加神犀丹、紫雪丹、鮮菖蒲或針刺人中、百會;手足抽搐加羚羊角、鉤藤、全蠍。該型多採用中西醫結合共同搶救,以中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主,同時輔以中等量激素短程治療。
(二)肝腎陰虛型:大多為緩解及穩定期,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主要症候:頭暈耳鳴,神疲乏力,不耐勞作,低熱纏綿或稍事活動即熱度升高,午後顴面升火,面頰及手掌、手指尖紅斑隱隱,腰酸膝軟,脫髮,月經不調,苔薄舌紅,脈細數。治則:滋養肝腎,清熱通絡。常用藥物:生地、熟地、知母、黃柏、茯苓、山茱萸肉、丹皮、牛膝、玄參、赤芍、白芍、草河車、丹參、旱蓮草、白花蛇舌草。潮熱不退加青蒿、地骨皮;脫髮加首烏、枸杞子、女貞子;面頰口腔紅斑潰瘍加芙蓉葉、野薔薇花、碧玉散。
(三)氣血瘀滯
經脈痹阻型:多見於以肝損害為主者。主要症候:關節肌肉酸痛,腰脊酸軟,肝脾腫大,淋巴結腫痛,胸脅掣痛,部位固定,脘腹脹悶,納少,頭暈心煩,月經不調,面頰及指尖紅斑色褐或不甚鮮紅,或有雷諾氏現象,唇舌紫或有瘀斑,脈弦細而澀。治則:養陰柔肝,活血通絡。常用藥物:生地、玄參、枸杞子、當歸、赤芍、白芍、丹皮、鬱金、丹參、虎杖、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蚤休、紅花。肝脾腫大加莪術、鱉甲煎丸。脅痛加川楝子、延胡索、平地木;關節酸痛加尋骨風、威靈仙;肢端紫紺加地龍、益母草;斑片色褐加桃仁、生蒲黃。
(四)氣陰兩虧型:多見於緩解期。主要症候:身熱時起時伏,熱勢晝升夜降,怕風自汗或潮熱盜汗,短氣乏力,頭暈,心悸少寐。面頰、四肢紅斑隱隱,舌嫩紅,脈細濡。治則:氣陰雙補。常用方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生地、玄參、丹皮、赤芍、黃芪、白朮、茯苓、黃精、丹參、白花蛇舌草、甘草。自汗盜汗加淮小麥、煅龍骨、煅牡蠣;心慌氣短,脈結代加苦參、遠志、炙甘草。
(五)脾腎陽虛型:多見於以腎損害後期為主。主要症候:面色蒼白,顏面、下肢浮腫,精神痿靡,周身無力,畏寒肢冷,納少便溏,心悸短氣,手足紫紺,甚則出現胸水、腹水,尿少氣急,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常用方藥:溫補脾腎,兼清邪毒。常用藥物:仙靈脾、巴戟肉、補骨脂、菟絲子、附子、山藥、豬苓、茯苓、黃芪、白朮、米仁、六月雪、草河車、白花蛇舌草。蛋白尿加玉米須、田字草、金櫻子、米仁根;尿少腹脹加葶藶子、車前草、腹水草。

用藥特色

一、黃芪
常用補氣藥。多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黃芪能補中益氣,升舉清陽,在狼瘡性腎炎的治療中常須益氣健脾、補腎為主,兼以固衛。故重用黃芪補氣為君藥,其補氣既可雙補脾腎,又能固衛實表。正如王好古所言“黃芪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足脈不至,補腎元是里藥。”又因其有邪祛邪,無邪扶正,較之人參等藥有補虛之功而無斂邪之弊。汪綺石道“若夫鎮浮定亂,返本還元,統氣攝血,實表充里,其建立如牆壁之不可攻,其節制如將今之不可違,其饒益如太倉之不可竭,其御邪扶正如兵家之前旌,中堅後動,不可動搖,種種固本收功之用參反不如芪。”又兼之黃芪有利水消腫之效,更切本病之病機。臨證時常輔以丹參活血,更能祛瘀生新。二藥配伍一則師補陽還五湯益氣行血、氣行血行之深義,二則仿效當歸補血湯益氣生血之精髓。臨床上亦收到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二、桑螵蛸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桑螵蛸為螳螂的乾燥卵鞘,以產於桑樹枝上者為佳而得名。性平,味鹹甘,入肝腎二經。本品是補腎助陽、固精止遺、縮尿束帶的常用藥。《本經》謂其主治“傷中,疝瘕,陰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閉腰痛。”《別錄》作了補充:“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適用於脾腎陽氣不足而致之尿頻、蛋白尿及遺尿、遺精、早泄、陽痿等症。所以李時珍說:“桑螵蛸,肝、腎、命門藥也,古人盛用之。”本品與黃芪、狗脊、菟絲子、仙靈脾、制首烏、熟地黃等補腎藥同用則療效更佳。亦可配合覆盆子、金櫻子、益智仁等同用。桑螵蛸有補腎助陽之功,故陰虛有火或下焦濕熱而致之小便短數,及陽強夢遺者忌用。一般湯劑每日用11~30g,丸散約2~3g。

經驗驗方

一、自身清方
[組成]生地生甘草生黃芪生白朮白花蛇舌草丹皮草河車等 [主治]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在肝腎精血陰津虧虛、邪火內生的基礎上,感受風濕熱毒或因曝曬日光,內外相合,兩熱相搏,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經脈痹阻,臟腑虧損而成。是一個肝腎虧損為本,邪毒亢盛為標,本虛標實的疾病。複方“自身清”全方以生地、白花蛇舌草滋陰扶正、清熱解毒為君,臣以生黃芪、白朮之屬以健脾益氣、固表和胃,使腠理充實,正氣得以衛外而邪不得入;再佐以草河車、丹皮以清解熱毒、涼血散瘀、領已入之邪外出營血;再生甘草一味既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又能益胃氣、護津液,以免過寒之藥傷伐胃氣,同時調和諸藥,共奏滋陰扶正、清熱解毒之功。
二、益氣健脾解毒方(自擬方)
[組成]生黃芪60g白朮12g菟絲子20g生升麻12g土茯苓30g白花蛇舌草30g青蒿30g山慈菇15g生棗仁30g芍藥30g莪術30g
黃芪益氣固表,健脾溫中為君,《本草正義》:“黃芪一藥,能補益中土,溫養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本經疏證》:“黃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內補中氣……能中行營氣……能下行上氣…一源三脈,竣三根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結也。”《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除陰火,解肌熱……。”白朮補脾益氣,菟絲子辛潤益腎,與黃芪同用,加強益氣健脾之功,補後天兼顧先天之本之意。佐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土茯苓利濕解毒,山慈菇解毒活血,青蒿退虛熱清鬱熱,共清內生熱毒;又以生米仁健脾化濕,白芍柔肝舒筋活血,莪術活血行氣,通利肌肉關節,祛除因濕濁瘀毒而致的肌肉疼痛,又能消除因補益藥太過引起的脘腹脹滿,氣機不暢等症狀。使以升麻、《本草綱目》謂之為:“脾胃引經最要藥也”,《本草正義》“升麻宜發肌肉腠理之陽明而升舉脾胃之鬱結……能發散陽明肌腠之風邪”,且升麻生用,亦兼解毒之功。該補瀉同用,升降同施,溫清並舉,使補氣不升火,伐邪不傷津,扶正不戀邪,解毒不傷正,確能起到益脾(腎)之氣。解內蘊(及外感)熱毒之功,為治療本病基本方,臨床辨證施治時,可根據病情適當增減。

運用通脈四逆湯治療雷諾氏征經驗

雷諾氏征(RP)又稱肢端動脈痙攣征,由雷諾氏(Raynand)於1862年首先報告而得名。此病多首發於青壯年女性或繼發於泛發性硬皮病、混合性結締組織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皮肌炎、紅斑狼瘡等病。臨床以四肢末端主要是雙手對稱性青紫、蒼白、潮紅、發涼怕冷為特徵。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機理主要由於手指動脈痙攣和閉塞引起管腔縮小、灌注壓減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而醫學根據其臨床表現多將之歸於“肢端青紫症”、“寒厥”、“血痹”等範疇。中醫辨證上因其有受寒後指(趾)末端蒼白青紫繼而潮紅之現象伴指(趾)麻木,且均具冬季發作頻繁之特點,多辨為本虛標實之證,氣虛血弱為其本,寒凝血滯為其標。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陳湘君教授臨床運用通脈四逆湯類溫陽祛寒藥治療雷諾氏征,頗有良效。
陳湘君著作陳湘君著作
通脈四逆湯由張仲景所創,原用以治外感內傷中“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之症,取其溫經散寒,通陽復脈之義。而雷諾氏征的主要特點在於脈道阻滯不通,四肢厥逆,其成因在於人體正氣先虛,陽氣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外邪所襲,風寒毒邪壅塞脈道,留戀阻滯,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且人體四肢末節又為少氣少血、肌肉淺薄之部位,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客邪之地”,故患肢突遇寒冷刺激時,脈絡攣急,血行不暢,而出現皮膚蒼白,繼發紫紺等症。其關鍵在於陽氣不充,或鬱閉於里,不能通達四末所致。遵循異病同治的原則,凡溫陽通脈之劑,均為正治,而通脈四逆湯在溫陽通脈方面效大力宏,應首選之。 臨證用方時,適用此方的患者多在原有雷諾氏征表現之外,更兼寒凝陽氣不足、血脈瘀滯之象,症見形寒肢冷,面白色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小溲清長,大便薄溏,雙手皮色紫暗,遇冷發白變涼作痛,脈多沉細。究其病理,乃因陽虛內寒,陽氣不足,無以行血通脈,脈道瘀滯,血行不暢,而見唇甲青紫,雙手皮色紫暗,發白變涼,舌有瘀斑,脈沉而細;陽氣不能溫煦周身四肢,故形寒肢冷;脾陽不振,水谷不化,則利下溏薄;腎陽受累,固攝無權,則小溲清長。實為陽虛寒凝血滯之病。而通脈四逆湯由四逆湯倍乾薑而成,全方以乾薑溫中散寒為君;附子大辛大熱、溫陽祛寒;甘草和中益氣,既緩附、姜之燥烈,又能加強附、姜之回陽救逆效果。服法可照四逆湯,頭煎加400ml,水煎30分鐘,取汁10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二煎混合,日1劑。其藥渣可濕敷於患部,以增強其療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本方具有明顯的強心、抗休克作用,同時能明顯擴張冠狀動脈及四肢血管,增加其血液供應,有利於改善“四肢厥逆”的狀態。單藥的研究則表明,附子還具有抗炎、鎮痛、局麻、增加腎上腺皮質功能、抗寒冷以及促進免疫作用;乾薑則具有抗炎、鎮痛、促進消化系統功能作用;甘草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還有解痙抗潰瘍、抗過敏及解熱作用。以上研究提示本方運用於雷諾氏征的治療可通過強心、擴張周圍血管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陳湘君曾仿通脈四逆湯意用溫陽祛寒法治療多個雷諾氏征患者,均獲良效。

教學

陳湘君教授曾擔任龍華醫院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工作近二十年,培養博士生7名,碩士生10名,名中醫帶徒3名,多次獲得校級和院級先進教師獎,並獲評2001年上海市優秀育才獎、2003年上海市中醫內科學精品課程第一負責人。2002年2月聘為龍華醫院陳湘君工作室指導老師,2004年9月聘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陳湘君名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
教學表彰/獎勵
1、上海市教委2001 年“育才獎”
2、2000 年上海中醫藥大學“我心中的好老師”金獎
3、1993-2002 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優秀教師獎
4、1999 年獲上海中醫藥大學“評優建優”工作優秀個人一等獎
5、2003-2005 年上海中醫藥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6、2004 年被評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師德標兵”,同年主持完成的《中醫內科教學方法
和模式的改革》獲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
7、主編的上海市九五重點教材的《中醫內科學》(五年制)2003 年被評為上海中醫藥
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
8、主編的《中醫內科學》(七年制)獲2007 年度上海市優秀教材三等獎
9、2006 年優秀教師“本澤寶組”獎
10、2009 年獲聘龍華臨床醫學院終身教授
主編的規劃教材
陳湘君著作陳湘君著作
1、《中醫內科學》(住院醫生進修叢書)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年9 月
2、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中醫內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年5 月
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七年制)》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年8 月
4、中醫內科學教學參考書《中醫內科常見病證辨證思路與方法》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年3 月
5、《中醫內科學-案例版》科學出版社2007 年1 月
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
1、中醫內科臨床實踐考核及練習電腦多媒體資料庫建設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
1998-2001 年第一負責人
2、中醫內科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研究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2002.12—
2003.12 第一負責人
3、上海市精品課程建設2003-2005 第一負責人
4、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名老中醫繼承班指導老師教育部、衛生部及國家中醫藥管理
局2002.3-2005.3 和2008.3-2010.3
5、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專家指導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2004.1-2007.1 和2008.1-2010.1

科研

她領導的風濕科開展了“中醫藥治療風濕病”的系列研究,先後由她領銜中標國家級、市級及院校級課題共8項,並多次榮獲各種獎項。
部分承擔的學術研究課題
陳湘君陳湘君
1、上海市衛生局課題《複方自身清顆粒劑治療輕中活動度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新藥研究》2005-2008 年課題設計指導
2、上海市衛生局課題《陳湘君教授扶正法治療風濕病特色經驗的研究》2005-2007年課題設計指導及顧問
3、用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總結陳湘君教授辨治乾燥綜合徵的經驗上海市衛生局課題2009-2011 年課題設計指導及顧問
4. 基於代謝組學的風濕性疾病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病證相關性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2008-2010 年課題設計指導及顧問
5. 複方自身清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性激素的調控和臨床療效觀察上海市衛生局課題2009-2011 年課題設計指導及顧問
6. 複方自身清對活動性SLE 患者T 細胞亞群及細胞因子調節作用的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7.1—2001.1 第一負責人
7、益氣健脾解毒法治療多發性肌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上海市科委課題1999-2001年第一負責人
8、補腎固精方治療狼瘡性腎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上海市教委課題2000-2005 年第一負責人
部分學術表彰及獲獎
1. 主持完成上海市科委課題“益氣解毒法治療多發性肌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2001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2. 主持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複方自身清對活動性SLE 患者T 細胞亞群及免疫紊亂調節作用研究”,獲2002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3. 參加完成上海市衛生局課題“大劑量黃芪靜脈運用治療狼瘡性腎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2001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二完成人)
4. 參加完成“癌轉移過程中癌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關係及益肺抗瘤飲對其影響”,獲1995 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5. 參加完成“益肺抗瘤飲對肺癌生長轉移的病理學改變的影響”,獲1996 年上海市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三完成人)
6. 主持完成市衛生局課題“內服益氣溫陽、外用祛風活血對類風關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1994 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7. 主持完成市科委課題“以滋陰解毒法為主對SLE 免疫紊亂調節作用的研究” ,獲1996 年上海市衛生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部分發表論文:
1. 類風濕性關節炎宜內外合治,江蘇中醫藥2008;( 1): 3-4.
2. 扶正法為主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1(5):1-4.
3. 扶正法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的套用,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1;3(1): 4-5
4.酸甘生津方對乾燥綜合徵兩種中醫證型治療作用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4):299-302
5. 益氣清絡飲治療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30 例對照觀察,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9(4):25-27
6. 補腎固精方對狼瘡腎炎中醫證候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2003;10(2): 67-69
7. 補腎固精方治療狼瘡性腎炎的療效觀察,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3;17(1):23-24
8. 益氣解毒法治療多發性肌炎的臨床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4(3): 21-2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