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1958年設陳戶公社,1961年改區,1965年復設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113.6平方千米,人口4萬,鎮府駐陳戶,轄陳戶、西寨、東寨、周莊、董家、西河西、河東、橋子、鄭家、嶺子、卞家、西田、東田、官閻、張來、北相、相李、相呈、新西、新東、王孫、王李、王店、王孟、相周、赤尹、赤官、官王、季王、相孫、趙家、范家、閻陳、官劉、西王、官張、聚合、紀呂、尹樓、肖家、蔡家、閻田、紀耿、紀魏、紀劉、趙樓、高官、高家、馮吳、崇德、張官、王集、辛閻、霍家、李家、城頭、堤上57個行政村。
郵編
256505
區劃
2006年代碼
371625103(57村):~200堤上村 ~201城頭村 ~202李家村 ~203霍家村 ~204辛閻村 ~205王集村 ~206趙樓村 ~207崇德村 ~208張官村 ~209馮吳村 ~210高家村 ~211高官村 ~212肖家村 ~213蔡家村 ~214尹樓村 ~215閻田村 ~216紀呂村 ~217紀魏村 ~218紀劉村 ~219紀耿村 ~220東寨村 ~221西寨村 ~222陳戶村 ~223董永村 ~224西河西村 ~225河東村 ~226橋子村 ~227鄭家村 ~228嶺子村 ~229卞家村 ~230西田村 ~231東田村 ~232周莊村 ~233季王村 ~234相孫村 ~235范家村 ~236趙家村 ~237官劉村 ~238官王村 ~239西王村 ~240官張村 ~241聚合村 ~242閻陳村 ~243官閻村 ~244赤官村 ~245赤尹村 ~246王店村 ~247王孫村 ~248張來村 ~249王孟村 ~250王李村 ~251相呈村 ~252相李村 ~253北相村 ~254新東村 ~255新西村 ~256相周村 ~400純梁虛擬居委會
經濟狀況
農業
農業經濟 幾年來,陳戶中心鎮在狠抓糧棉穩產、高產的同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出台優惠政策,引導農民搞多種經營,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農業綜合效益穩步提高。建立了鎮淡水養殖基地 和珍稀果品示範園 。淡水養殖水面達7000畝,水產養殖專業村13個。林果面積達6000畝,造林34000畝,路域綠化3.6萬米。全鎮林木覆蓋率達19.8%,經市、縣驗收全部達標。自2000年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1200多萬元,完成各項水利工程80餘項,鎮境內基本實現溝、渠、路、橋、涵、閘配套。陳戶鎮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水產開發先進鄉鎮”、“農業開發先進鄉鎮”、“林果開發先進鄉鎮”等稱號。
工業
民營經濟 按照“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思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努力改善服務質量,促進了全鎮民營經濟的發展。投資1000餘萬元對陳戶工業園的基礎設施進行了配套和完善,投資600餘萬元進行了董府綜合批發商場二期改、擴建工程,新增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並配套完善了商場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為商貿大流通創造了條件;投資600餘萬元進行了以閆陳路口為中心的沿街商品樓開發建設,出台了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良好的硬體設施和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的外地客商和各村民眾積極投資發展民營經濟。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民營經濟示範區”。
城鎮規劃
陳戶鎮區面積8.8平方公里,東至油田3號路,西至青年路,南至1號路,北至純梁首站北路。整個規劃區以博新路為主軸,由廣青路、董府路分為六區,按照“商內居外”的布局,東邊是行政中心區、東南邊是董府花園區、西邊是純錦區、西南是錦繡區、西北是純繡區、中間是商貿、休閒區。特別是2005年以來,按照城區規劃,實施了城區建設“北拓、東延、南擴”工程。先後投資900萬元,修建了長達3000米的董府路,拉開了以行政中心、董府花園建設為重點的“南擴”
框架;投資1600萬元,修建了長達8000米的城區東、南、西、北四環路,實現了城區相環,提高了城區品位和檔次。淄博天星房地產開發公司、勝利油田純繡房地產開發公司等公司,先後投資2億多元,規劃建設了純繡商居區、董府花園暨西王村新居
小區等多功能小區。目前,該鎮城區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配套,省董府
批發市場、新世紀超市連鎖店及一批餐飲連鎖店與各金融分行、縣行政服務機構的進駐,引領了城鎮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董永公園及功能配套的居住區提升了城區環境檔次,初步形成了油區服務業隆起帶的格局。隨著該鎮工業化及城區硬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的提高,陳戶鎮必將成為黃河之濱的一顆新星。
工業園區建設
南工業園
位居鎮境南部,是博興縣經濟開發區東區的主要組成部分,面積10000畝,是油鹽化工、造紙、
糧油、
鋼板等重工業基地,也是濱州、東營、淄博三大經濟鏈對接的重要板塊。園區內設施配套,有5萬kw熱電廠、1100萬立方米/年的供水公司、6萬噸/日
污水處理廠,是油鹽化工、製造業、高科技等工業大中企業開發的理想場所。2006年,在原路網建設的基礎上,投資1200萬元,修建了長達6500米的“兩縱一橫”園區幹道,並投資1000萬元實施了工業東區與呂藝工業園、與博新路對接工程,進一步拉大了園區開發的格局。園區隨著京博石化、京博農化、京博物流、華韻新
材料、京博林紙、鑫海糧油等項目的蓬勃發展,及正在上馬的新鑫海糧油與新加坡儀海集團合作擴張項目、粉煤灰制磚項目、京博離子膜燒鹼等項目的建設,必將進一步推動濱州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
油區工業園
位居鎮境北部,是以油區工業和農業企業開發為主的北部經濟網。面積5000畝,其整體概況為“一橫兩縱,一軸六區”。該園區自2002年以來,已累計投資5000萬元,配套完善了水、電、路、訊、氣等基礎設施,其居廣青路、博新路交叉處和純梁採油廠腹地,西接濱州,東通
東營,能源富有,香馳糧油、草青青羊業、金澳化工、京西建材、旭陽紡織、永泰紡織等36家企業落戶園區發展。農業企業開發區是以“基地+企業+經營戶”的生產模式,努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深加工項目,該區淡水養殖水面500畝,畜牧養殖大棚120個,林果基地800畝,出產的
斑節蝦、南美對蝦、
櫻桃谷鴨、冬棗等產品,通過華康食品公司、純繡食品公司等企業包裝或深加工
後銷往全國各地,是活躍農業的一種有生力量,該區已被濱州市命名為重點農業企業開發區。
人物
董永為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博興縣陳戶鎮)人。自幼喪母,靠種地勞動養活父親,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父子相依為命。父死,無錢治喪,便賣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後人將董永作為文學創作題材,加以神化,遂有董永至孝,感動天帝,仙女助織還債的故事。流傳至今。
董永墓位於陳戶鎮董家村東南5公里處。原墓區占地500平方米,墓占地100平方米,墓高2.5米,墓前有“漢孝子董永之墓”石碑1尊,系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長張其丙所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邑人高學禮曾重修此墓。後終因年深日久,風化雨蝕和農田開發,墓堆已很小。
人居環境
陳戶鎮公益事業發展迅速,文化、教育、醫療、金融、保險、餐飲、娛樂、超市等星羅棋布,應有盡有,區內林木蔥蘢,綠樹婆娑,
空氣潔淨,是人居最理想的場所。為儘快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標準要求,該鎮黨委、政府按照規劃先行,基礎牢固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陳戶鎮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活動實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宣傳力度,以設定宣傳廣告牌、張貼
宣傳標語、懸掛創建主題橫幅等形式,為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以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為目的,以治髒、治亂、治污為重點,組織環保、城建、市政等部門,先後開展了污染源治理、噪聲污染治理、環境衛生整治等專項整治活動,環境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目前,該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89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為12.5平方米,主要道路綠化普及率達100%,農田林網化率達100%,水土流失治理度達95%。基礎教育功能完善,現有各級
學校8所,現代化教學設施配套齊全,均設有微機室、語音室、電教室、標本室,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文化娛樂設施齊全,建有綜合性少年宮1處,職工活動中心6處,
影劇院1座,游泳館、
體育館、圖書館、公園各1處,廣場4處。城區環境建設不斷最佳化,水、電、氣、暖、訊、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該鎮城區已規劃建設行政中心1個,居住小區6個,商業區3個,風景綠化帶2條,休閒娛樂區6個,城鎮規劃區總面積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8平方公里,城鎮承載能力、綠化美化水平、資源綜合開發率都有了很大提升。
小城發展
城建搭舞台 營造新優勢
陳戶鎮位於博興縣中部,地處黃河三角洲中心地帶。石油資源豐富,是中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的前沿基地。該鎮環境優美、交通方便、區位優勢明顯,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片樂土。4.2萬勤勞
勇敢的陳戶人,在1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演繹出千年文明孝為先的董永文化。陳戶鎮黨委、政府從促進兩個
文明的戰略高度,將小城鎮建設作為“形象工程”、“興業工程”,本著“集中建設、成片發展、形成規模、突出特色”的原則,依託油田,鍛造城建名牌,促進鎮村一體化、現代化、社會化、城市化,從而拉動了經濟迅速發展。目前,兩橫三縱,城鄉一體的組群式城鎮
格局已經形成。1999年該鎮成為博興縣唯一的省級中心鎮。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目前全鎮
私營企業84家,個體工商業2219戶,從業人員1.2萬餘人。先後有32家中外客商和1000餘名經商能人到該鎮投資興業。2007年,又有9家企業在油區動工興建。在陳戶鎮,大開放、大招商,促進了大發展,2001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7.3億元。
拉起產業鏈 聯袂闖市場
陳戶鎮在基礎設施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使全鎮水、電、氣供應充足,交通、
通訊事業發達。農業區、商業區、工業區布局合理,各項公益事業一應俱全,文教衛生、
計畫生育等都得到了長足發展。2001年被山東省評為“雙進活動先進鄉鎮”和“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先進單位”。首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大農業的投入,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首位。以創新為動力,積極探索,勇於實踐,一是抓特色、抓優勢、上規模。確立了植桑
養蠶、淡水養殖,名優特林果作為主導產業,大力扶持,現已初具規模;二是抓科技、促效益、創增收。2001年初,與山農大合作成立了“農博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依託其技術、信息、人才的優勢,發展成龍頭企業;三是抓示範基地,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及時為農戶搞好信息、種苗、技術、銷售全方位服務,架起了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
橋樑。拉起一條產業鏈,工農聯袂闖
市場。陳戶鎮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這條產業鏈,形成了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良性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將科技、服務、管理融於一體,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增強了市場風險防禦能力。“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陳戶鎮黨委、政府以求真務實、團結奉獻、艱苦創新、勇於爭先的精神,帶領全鎮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
榮譽稱號
先後被濱州市委、市府授予“全市兩基工作先進單位”、“幹部素質提高年活動先進單位”、“六好鄉鎮黨委”、“林果水產生產先進單位”等稱號,連續3年被博興縣委、縣政府評為“目標管理爭名位明星鄉鎮”第一名。
遺蹟
樂陵郡遺址
樂陵郡遺址位於今博興縣陳戶鎮馮吳村。《續山東考古錄》載:“劉宋僑冀州樂陵郡”。
龍華寺遺址
龍華寺遺址位於縣城東北5公里處,北依陳戶鎮馮吳村,南靠崇德村,東南為張官村。遺址東西2000米,南北1500米,面積300萬平方米。寺院建於北魏中、晚期,以後時廢時建。至清末,規模已很小。1923年出土“隋仁壽三年石碑”;1956年出土“大業四年石碑”;1976年出土石造像70餘件;1983年出土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壽三年(603年)銅造像100餘件。另外,還多次出土陶、銅質等器物。1982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