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慶港
- 出生地:江蘇省連雲港市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記者
-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攝影系
- 主要成就:獲得52屆荷賽突發類新聞一等獎
- 代表作品:《走出北川》、《十四家——(2000—2010)中國農民生存報告》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大地震,陳慶港於第一時間到達災區,他冒著危險,克服重重困難,不僅用手中的相機真實記錄了這場空前劫難,還一次次放下相機參與搶救傷者。
主要貢獻
陳慶港的攝影作品《走出北川》,陳慶港為中國攝影記者實現了荷賽突發新聞類獎項零的突破。攝影作品《走出北川》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從2002年起,陳慶港在全國範圍內對二戰期間被迫成為慰安婦的倖存者進行調查採訪,這是一次歷時很長、跨地域廣、涉及人物多、難度極大的採訪。他先後趕赴海南、雲南、湖南、湖北、河北、山西、江蘇、上海等多省市,訪問了所有國內還活著、並願意公開自己那段歷史的慰安婦老人。他完成的深度調查《中國慰安婦》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慰安婦”的大型長篇紀實攝影作品。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陳慶港持續十多年關注西部貧困地區,並深入調查,總行程達數萬公里,於2011年完成《十四家——(2000—2010)中國農民生存報告》(江蘇文藝出版社),他用圖片和文字,詳細記錄了山西、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省十四個貧困家庭十餘年的生活狀況,向人們呈現了中國農村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令人震驚的生活真相,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數以千萬計的貧困人口不甘貧困命運、掙扎走向新生活的這一悲壯的歷史進程。
主要作品:
2001,進入《青年時報》組建攝影中心;同年開始進行細菌戰調查採訪拍攝;
2004,北京出版社出版陳慶港作品《血痛》;
2005,專題作品《中國慰安婦》獲第一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CHIPP)金獎;同年至城報傳媒任視覺總監;
2006,出版報導攝影作品集《陌生地帶》(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7,拍攝專題作品《霞關葬禮》;
2007,長篇紀實作品《真相》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同年獲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2007,東方衛視拍攝陳慶港紀錄片《十年》;
2010,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陳慶港紀錄片《新聞攝影師》;
2011,長篇紀實作品《麗嘉則拉》出版(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2,出版《十四家——(2000—2010)中國農民生存報告》(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4年3月,獲得馬格南(MAGNUM)2014 EF基金,繼續作品《木里病人》的拍攝;
2014年4月,出版長篇文學作品《岡底斯遺書》(江蘇文藝出版社)。
獲獎記錄
獲得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荷賽)突發新聞類單幅一等獎。荷賽是公認的全球最權威的新聞攝影大賽,而突發新聞類一等獎是荷賽最具含金量的獎項;
獲多項國際、國內大獎。
2002,作品《細菌戰調查》獲新聞攝影金鏡頭獎;
2003,專題作品《外省人》獲新聞攝影金鏡頭獎;
2006,長篇紀實作品《最後的氏族》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貢獻獎”大獎;
2007,作品《灰度空間——抑鬱症》獲第三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CHIPP)金獎;同年拍攝專題作品《霞關葬禮》;
2008,作品《拉薩刻石者》獲第四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CHIPP)金獎;
2009,作品《走出北川》獲第52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突發新聞類一等獎;
2009,作品《山村教師》獲第五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CHIPP)金獎; 同年,陳慶港獲得邵飄萍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