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銘(揚州革命烈士)

陳德銘(揚州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德銘(1915-1938),別名陳素,漢族。1915年出生於江蘇揚州。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流亡日本,1937年回國參加抗日,組織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10月在參加大武漢抗日作戰中犧牲,時年24歲。

基本介紹

  • 本名:陳德銘
  • 別名:陳素
  • :素風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江蘇揚州 
  • 出生日期:1915年6月14日 
  • 逝世日期:1938年10月 
人物生平,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15年6月14日,陳德銘出生於揚州。
1921年至1928年,先後在揚州實驗國小、江蘇省揚州中學國中部讀書。
1928年秋末,陳德銘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投入革命鬥爭,創辦了《夜梟》《地硫》等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革命思想。在國中三年級時,因反對反動當局的教育政策,聯合進步學生,向全省各中學發出書面呼籲,號召一致行動,實行罷課,而被反動當局列入黑名單,逃離揚州。
1929—1930年,陳德銘在鎮江中學讀書。“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鎮江中學學生自治會學術部長的陳德銘,積極組織同學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編刊物,出牆報,廣泛宣傳抗日,堅決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與“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因而再次被學校開除。
1932年,陳德銘在上海光華大學附屬中學讀書。畢業後,進入光華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經常參加學生和工人運動,同時積極參加“左聯”領導下的一些進步文化活動,並經常以“素風”“燭光”“襲常”等筆名在《申報》“自由談”專欄和《時事類編》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後因身份暴露,遭國民黨當局追捕。這期間,陳德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因頻繁參加革命活動,遭到當局的追捕。陳德銘不得不從上海潛回揚州。
1935年秋,陳德銘遠赴重洋,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他經常參加中國留學生組織的思想文化沙龍,關注國內時局發展的最新動向。
1937年春,陳德銘提前回國,在私立揚州中學當歷史教員,並與地下黨組織接上關係。在黨的領導下,他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0月,陳德銘和江上青等發起成立“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陳德銘被推為常務理事,負責對外聯繫,推動了古城揚州的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11月,滬寧線城市相繼淪陷,揚州危在旦夕。陳德銘與江上青等組織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離揚輾轉四省十六個市、縣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一路上,陳德銘等全靠一雙腳板,跋山涉水,餐風露宿,還要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行程1800多公里。
1938年4月,根據長江局指示精神,經上級黨組織批准,“江文團”集體參加了國民黨第五路軍(後改為第十一集團軍)總政訓處,編為“救亡工作團策動第二組”,在田家庵、壽縣等地駐軍並開展宣傳活動。
1938年夏,集團軍總政訓處取消,軍師政訓處改組成政治部,原救亡團二組的成員,除少數同志外,分別加入國民黨一三一師、一三八師和一七〇師政治部政工隊。陳德銘在一三一師政治部任秘書兼政工隊長,同時任該隊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
1938年10月初,在參加武漢會戰的外圍作戰時,陳德銘不顧自己患病體弱,仍將乘船轉移的機會讓給了從戰場上下來的重傷員,堅持騎馬隨軍行動,不幸從馬上跌落水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另一說時間為1938年9月,地點為湖北清水沙河鎮附近。,中華英烈網犧牲時間也為1938年9月,地點為湖北漢口浠水沙河鎮)

人物紀念

現揚州革命烈士陵園設烈士墓位。
陳德銘(揚州革命烈士)
陳德銘烈士墓地(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內)
陳素故居位於東關街謝家巷13號,是一座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民房,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亦稱“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舊址”,現為揚州市級文保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