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榮(清朝官吏)

陳德榮(1689—1747)清直隸安州(今河南安新)人,字廷彥,號密山。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官武英殿纂修。歷任湖北枝江知縣、貴陽知府、安徽布政使。在黔興蠶桑,撫苗民;在皖安定災民,興書院,皆有實績。

生平,史載,

生平

陳德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進士,授官湖北枝江知縣。在任時興修水利,整修洲堤百里,免除民間的各種差役。雍正三年(1725)任貴州黔西州知州,因父喪回家守制,喪服滿後,代理貴州威寧知府,不久補授大定府知府。當時貴州苗民起事,受命赴威寧防守,威寧城牆頹壞,他命部下以米桶裝土石修補,日夜備戰。總兵哈元生援兵到來,苗民退走。後因母喪離任守制。期滿,授江西廣饒九南道。
乾隆元年(1736)因經略張廣泗的推薦,升任貴州按察使。當時貴州“改土歸流”之後,苗民多處起事,經略張廣泗用兵鎮壓,殺人甚多。二年(1737),貴陽城內發生大火災,陳德榮藉機向張進言:此乃天意,我們應當反省,苗人也是人,難道可以斬盡殺絕嗎?張頗受感動,下令諸將不得濫殺。四年(1739),代理貴州布政使,他認為貴州地瘠民貧,非注重農田水利建設不可,遂上奏皇帝:“貴州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但百姓苦於無資無力,不能變瘠土為良田。至於山間荒地,為數不少,外地流落到貴州的人想開荒種地,經常受到阻撓。桑樹枝葉繁茂,不知養蠶、繅絲紡織之法。在內地,不用督促,百姓卻知道怎么做,貴州地方偏遠,風氣未開,若無主管官員為之經理倡導,則興利不易。現擬從鄰省雇募懂得種棉織布、養蠶、紡織之人,選擇合適地方,試行養殖,並設立機構,引導當地百姓,使之互相仿效。各地方官應因地制宜,隨時留意,一年必成規模,三年可漸見成效。”朝廷批准了他的計畫,於是貸給百姓工本,修建壩堰,引山泉,治水田。又在官署養蠶,在省城大興寺繅絲紡織,以為倡導。至乾隆七年(1742),貴築、貴陽、開州、威寧、餘慶、施秉各州縣開墾荒田36萬畝,種桑養蠶也取得成效,又開野蠶山場百餘所,民間紡織之聲相聞,取得相當成績。
此外,他還關心賑濟孤寡,增加囚犯口糧,尤其關心教育,在苗族聚居地區設立義學24所。十一年(1746)轉任安徽布政使,次年卒於任所。道光五年(1825)朝廷命直隸總督查明他為官事跡,上報朝廷,纂入國史《循吏傳》。六年(1826)奉旨入祀鄉賢祠。九年(1829),貴州地方官吏應民人之請,奏準入祀貴州名宦祠。著有《知稼軒文稿》、《葵園詩集》、《蠶桑要錄》等。

史載

陳德榮,字廷彥,直隸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授湖北枝江知縣。修百里洲堤,除轉餉雜派。雍正三年,遷貴州黔西知州,父憂歸。服闋,署威寧府。未幾,威寧改州,補大定知府。烏蒙土司叛,東川、鎮雄附之,德榮赴威寧防守。城陴頹圮,倉猝聚米桶,實土石,比次甃築,墉堞屹然。賊焚牛衛鎮,去城三十里,德榮日夜備戰,賊不敢逼。總兵哈元生援至,賊敗走。尋以母憂去官。服闋,授江西廣饒九南道。九江、大孤兩關錮弊盡革之。
乾隆元年,經略張廣泗疏薦,擢貴州按察使。時群苗交煽,軍事方殷,古州姑盧朱洪文諸叛案,德榮治鞫,詳慎重輕,鹹稱其情,眾心始安。及苗疆漸定,駐師與屯將吏多以刻急見能。二年,貴陽大火,德榮謁經略曰:“天意如此,當竭誠修省,苗亦人類,曷可盡殺?”廣泗感動,戒將吏如德榮言。四年,署布政使,疏言:“黔地山多水足,可以疏土成田。小民難於工本,不能變瘠為腴。山荒尤多,流民思墾,輒見撓阻。桑條肥沃,亦不知蠶繅之法。自非牧民者經營而勸率之,利不可得而興也。今就鄰省雇募種棉、織布、飼蠶、紡績之人,擇地試種,設局教習,轉相仿效,可以有成。應責各道因地制宜,隨時設教。一年必有規模,三年漸期成效。”詔允行。乃給工本,築壩堰,引山泉,治水田,導以蓄泄之法。官署自育蠶,於省城大興寺繅絲織作,使民知其利。
六年,疏陳課民樹杉,得六萬株。七年,貴築、貴陽、開州、威寧、餘慶、施秉諸州、縣報墾田至三萬六千畝。開野蠶山場百餘所,比戶機杼相聞。德榮據以入告,數被溫旨嘉獎。又大修城郭、壇廟、學舍。廣置棲流所,收行旅之病者。益囚糧。冬寒,恤老疾嫠孤之無衣者。親課諸生,勖以為己之學。設義學二十四於苗疆,風氣丕變。十一年,遷安徽布政使,賑鳳、潁水災,流移獲安。十二年,卒於官。
德榮在貴州興蠶桑,為百世之利。時遵義知府陳玉畐,山東歷城人,到郡見多檞樹,土人取為薪炭。玉畐曰:“此青萊樹也,吾得以富吾民矣。”乃購歷城山蠶種,兼以蠶師來,試育五年,而蠶大熟,獲繭八百萬,自是遵綢之名大著。正安州吏目徐階平,亦自浙江購繭種,仿玉畐行之正安,亦大食其利。遵義鄭珍著樗繭譜,以傳玉畐遺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