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職務,成就,成長經歷,取得成績,多才多藝,感恩情結,藝術人生,藝術經歷,藝術規劃,個人軼事,
簡介
職務
成都市川劇院常務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青年表演藝術家。
成就
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二屆文華表演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獎、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第四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優秀演員獎”、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工花旦、青衣、武旦。主演的《白蛇傳》、《四川好人》、《鴛鴦譜》、《目連之母》、《好女人、壞女人》、《青春涅盤》、《慾海狂潮》、《紅梅記》、《打神》、《打餅》、《劈棺》等大量劇目,展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被專家、學者譽為“聲、色、藝俱佳的文武全才”。曾多次以她主演的劇目到西歐各國及香港地區演出,為川劇贏得盛譽。
成長經歷
陳巧茹原名陳巧緣,出生在宜賓地區與貴州臨界的山區小縣敘永。1979年考入縣川劇團,曾先後演出《百花公主》、《白蛇傳》、《長生殿》等劇,她還在《雙駙馬》、《鄭小姣》等劇中“反串”小生。1984年8月,宜賓地區文化局舉辦“迎國慶35周年文藝會演”暨川劇藝術比賽,陳巧茹初試鶯喉,一曲《打神》,榮獲川劇藝術比賽一等獎,在18個縣市的36名選手中嶄露頭角。
陳巧茹經過多方努力,果然夙願得償,1984年調到成都市川劇院,並將原名“巧緣”改為藝名“巧茹”,成為張光茹“茹”字輩弟子之一。
取得成績
1986年10月,四川省川劇青少年比賽演出她的成名作《打神》再試鋒芒,榮獲青年主角表演一等獎,在全省川劇界脫穎而出陳巧茹行當全,戲路寬,能戲多,能古能今,亦生亦旦,文武相兼,唱做雙美,聲、色、藝俱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中心子”旦角演員,梨園行舊稱全班人買米吃飯的“當家旦角”,擅演新編歷史劇《武則天》、《目連之母》,傳統戲《楊廣逼宮》、《裝盒盤宮》、《狐仙恨》,現代戲《二丫與秀才》、《激流之家》等劇。1987年9月, 陳巧茹生平第一次進京,在首都戲劇舞台主演根據德國大戲劇家布萊希特著名話劇改編的川劇《四川好人》,從此聲譽大震,遐邇聞名。首都一家報紙刊發專家座談會評價說:“20歲的女演員陳巧茹首次赴京獻藝,雖名不見經傳,但在該劇中飾演人物思想性格迥異的沈黛與隋達,亦旦亦生,顯露了才華,使人感到川劇新人輩出,朝氣蓬勃。” 1991年12月,成都市川劇院在北京為陳巧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打餅》、《劈棺》及《四川好人》,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2011年6月10日,陳巧茹憑藉《慾海狂潮》獲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多才多藝
陳巧茹不僅文武雙全,而且中西合璧,既擅演傳統經典,又能擔綱移植外國名劇。1994年9月,陳巧茹隨同成都市川劇院赴德國的希爾德斯海姆、明登、科隆、阿倫、馬爾、特羅依斯拉夫等8個城市,巡迴演出《四川好人》計11場,密切了中德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相互理解。2002年11月,陳巧茹隨同四川省川劇院參加第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在美琪大戲院演出“巴山鬼才”魏明倫取材於《四川好人》,重新創作的《好女人·壞女人》,再度飾演劇中具有雙重性別、雙重性格的沈黛與隋達,榮獲“白玉蘭”表演獎。2006年8月,陳巧茹親率成都市川劇院赴武漢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南方片),領銜主演著名川劇女作家徐棻根據美國作家尤金·奧尼爾話劇《榆樹下的戀情》改編的川劇《慾海狂潮》,榮獲一等獎。
感恩情結
陳巧茹功成名就,蜚聲中外,心裡常常縈繞著一種感恩情結。2002年10月,陳巧茹參加第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在一次吃四川火鍋的聚會中,邂逅暌違已久的陳國福老師。當著《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四川文化動態》幾位隨團記者,陳巧茹真誠地介紹道:“謝謝陳老師當年一句話,要不然,我還沒有今天呢!”2004年4月,成都市川劇院舉行“陳巧茹藝術人生專場”,陳巧茹在《青春涅盤》中一個人飾演郭沫若話劇《屈原》中的嬋娟、湯顯祖《牡丹亭》傳奇中的杜麗娘、曹禺話劇《家》中的鳴鳳等三個不同的藝術形象。演出前後及幕間換裝,舞台上用投影電視介紹演員,其中有不少介紹陳巧茹與張光茹師徒合影的照片。陳巧茹一再表示:她永遠不會忘記老師授藝之恩。這些珍貴的照片,也給觀眾留下深刻難忘的美好印象。
藝術人生
藝術經歷
從小在梨園世家長大的陳巧茹,1979年考入當地院團,開始學習戲曲。4年的學習給陳巧茹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1983年,她只身前往四川成都找當時頗具聲望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張光茹拜師學藝,那時她只有16歲。沒過多久,恰好趕上劇院要排演一部叫《武則天》的戲,需要一個小演員演武則天幼年時期,從12歲一直演到武則天出家。《武則天》一共排三本,陳巧茹就主演了第一本。隨著《武則天》的成功演出,她也得到了劇院同仁們的一致肯定。之後,她便開始參加四川省的地方匯演,登上了各種戲曲大賽的舞台。
1987年,由陳巧茹主演的《四川好人》、《白蛇傳》晉京演出。她的精彩表演贏得了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川劇也開始逐漸走進外國友人的視線,陳巧茹說,直到2000年,川劇在國內、國際上都有非常好的市場,每年都要到法國、西班牙等國演出。
如今已經榮獲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等諸多獎項的陳巧茹已是川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了,今年她帶著成都市川劇院的《紅梅記》和《慾海狂潮》兩部大戲來北京演出,並把這兩部戲帶到了北大校園,為的就是擴大川劇的影響。談到川劇近些年的發展狀況,陳巧茹表示並不十分樂觀,她說:“四川外來文化比較多,各種聲腔五花八門。雖然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但這也是造成它沒有根深蒂固的觀眾層的原因。這次安排演出進北大校園也是為了讓更多的青年有機會接觸川劇。”成都市川劇院也在四川舉辦過戲曲進校園活動,陳巧茹說:“2007年劇院就和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學校有過合作。由學校運作,我們來表演,採取低票價或者免費的形式讓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感受傳統藝術。”
藝術規劃
作為成都市川劇院主管業務的副院長,陳巧茹深感責任重大,應該為川劇的傳承發展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當然,具體的方案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她認為,首先是要儘快地把前輩留下的劇目組織起來,排演出來,做到真正的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劇目。之後在此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其次是要把劇院現有的或是看到的、接觸到的其他比較好的演員吸收進來,作為接班人進行重點培養。再次是計畫性地每年新創一個大劇目,另外再安排一些短小精悍的折子戲給年輕演員演,讓他們得到鍛鍊。這才是比較務實、較為可行的做法。如今川劇院600多人中有300多位離退休職工,每年都有一些老藝術家離開,傳承保護的工作變得異常緊迫,“這些工作不能紙上談兵,應該用行動說話,如果工作沒有成效,說得再多也沒有用。”2007年川劇院就有計畫地把70多歲、80多歲的老藝術家組織起來回憶了一些劇目,然後再對這些劇目進行了編排。
個人軼事
水管壞了鄰居爭著幫忙
說起陳巧茹,小區清潔工更是激動得不得了,前不久,陳巧茹家換電腦,就把家裡的影碟機送給了清潔工。“你見過這么好的人嗎,陳老師看我們平時除了打掃衛生,就是聚在一起聊天,空閒時間連電視都沒得看,特意送給我們的……”
“上次,我們家的水管子壞了,鄰居們之熱情。”陳巧茹開心地說道,由於老公不在家,自己又不會修理,鄰居知道了,一撥人都跑到了陳的家裡來,找工具的找工具,掃水的掃水,抬東西的抬東西,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我就是喜歡這樣的感覺,住在小區這么多年了,感覺特別溫馨,鄰居之間總是能夠相互幫忙,這讓我的生活很愉快。”
2007年春節,陳巧茹的兒子在樓下放鞭炮,結果把別人的車炸壞了。陳巧茹說,當時他們在外面耍,不知道情況。等到他們回家後,事情都已經解決好了。原來通過保全和車主協調,車主最終原諒了調皮的兒子。
陳巧茹說:“戲劇舞台上的表現和生活中做人有很大區別,但也是有必然聯繫的。只有為人處事做好了,才可能演好角色。”而鄰居們則說,陳巧茹名氣很大卻非常友善和睦,大家都喜歡和“高貴典雅”的陳巧茹往來,“因為她就是大夥心目中的俏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