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巡會村位於縣城南17公里,隸屬店頭鎮。西北距鎮駐地店頭街4公里,西2.5公里為省道S225線,南傍新沭河。2006年,全村有2362人,耕地262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巡會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縣城南17公里
- 人口:2362人
- 著名景點:陳巡會村史革命鬥爭紀念館
歷史沿革,大事記,
歷史沿革
陳巡會建村於1661年,幾百年來,陳姓族人忠孝厚道、尊師重教、勤儉持家、誠信奉公,逐漸發展成為一方大族,湧現了無數優秀人物,清未民初,擁有土地一度達到一萬四千餘公頃。戰爭年代,陳巡會村民拋棄舊思想、開宗明義、舍小家顧大家、捐款捐物、保家衛國,先後有幾十人加入了共產黨,村民更是紛紛傾家支援前線,送夫送子上戰場,參加擔架隊、運輸隊、衛生隊等,後期約數十人參加幹部南下,離開家鄉投身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崗位上,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成立做出很大貢獻,建國後又安置了很多軍功人員,無私奉獻了大量土地和生產設施。1979年,為了支援治淮工程,陳巡會村整體西遷1.5公里,陳氏莊園及老村不復存在。
為了保護歷史文物、教育後人,銘記族規家訓,學習和發揚前人愛黨愛國的精神,弘揚鄰里和睦、團結友愛、發奮圖強的道德規範,投資約20萬元於2015年3月建成,陳巡會村史革命鬥爭紀念館,分為室內和室外兩個部分,室內部分面積約180平方米,由生活起居、習俗風情、文化生活、商貿交流、農業生產、工業作坊等六個部分構成,通過情景模擬的方式,介紹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婚育習俗、豐年節慶、文化娛樂等特有習俗,融入了一年四季的交替,觀眾可以體會到純正的鄉土氣息和淳厚的民風。室外部分約850平方米,展示大型生產加工具、釀酒工藝設備、荷塘汲水及牲畜飼養的場景,到處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道。
大事記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本地不少開明人士傾向抗日,加之地理環境較好,這裡一度是抗日根據地中心:
1939年 12月,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約300多人悄悄來到陳巡會村,開闢魯東南抗日根據地。
1940年1月初,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四大隊1000多人,由梁興初帶領,邊戰鬥邊向魯東南進軍,到達陳巡會村。
1941年初,魯南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先後移駐陳巡會村。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115師師部移駐陳巡會村。至此,陳巡會村成為山東紅色政權所在地,山東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區。陳巡會村也留下了劉少奇、陳毅、羅榮桓、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同年8月,中共魯南區第四地委、第四行署、第四軍分區成立,駐地設在陳巡會村。
1940年1月初,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四大隊1000多人,由梁興初帶領,邊戰鬥邊向魯東南進軍,到達陳巡會村。
1941年初,魯南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先後移駐陳巡會村。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115師師部移駐陳巡會村。至此,陳巡會村成為山東紅色政權所在地,山東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區。陳巡會村也留下了劉少奇、陳毅、羅榮桓、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同年8月,中共魯南區第四地委、第四行署、第四軍分區成立,駐地設在陳巡會村。
1943年10月,中共濱海第二地委、第二行署、第二軍分區也駐陳巡會一帶。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曾安葬在村西烈士陵園。
1949年4月, 導沭工程在臨沭縣境內開工。
1950年秋,山東省導沭整沂委員會移駐陳巡會村。這裡一度成為臨沭的“二縣城”,白天人來車往,夜晚街燈明亮。
1951年春,國畫家徐悲鴻來到陳巡會, 深入導沭工地體驗生活,寫生作畫,為工程題詞。作畫《奔馬圖》,長90.5cm,寬66 cm(約5.5平尺),此畫徐悲鴻先生1951年作于山東省臨沂陳家巡會邨水利工程,該作正像悲鴻先生提款中所記“百載沉痾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預示著新中國像初升的太陽一樣,百廢待興,前途光明;全國人民跟隨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良好願望。
1952年,水利部長傅作義、蘇聯專家沙伊奇斯可夫也曾來陳巡會村視察導沭工程。
1979年,為了支援治淮工程,陳巡會村整體西遷1.5公里,陳氏莊園及老村不復存在,分為三個自然村,按北、中、南方位分別稱北村、中村、南村。
2015年10月,“全國媒體·聚焦臨沭”大型採風活動在陳巡會舉辦,全國30多家媒體對享有“魯東南紅色文化第一村”美譽的陳巡會紅色紀念園給予廣泛報導,大力讚譽。
2015年2月,臨沂市政府公布了臨沂市100處重點抗日戰爭遺址名單,中共濱海第二地委、第二行署、第二軍分區舊址在列。
2017年4月濱南紅色文化紀念園揭牌,牌匾題字由劉少奇之子、原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委、現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劉源上將題寫。
2017年6月臨沂市政府公布第二批重點抗日戰爭遺址名單,中共魯南四地委、魯南四行署、魯南四軍分區舊址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