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州府志》是清乾隆12年(1747)出版書籍。共20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州府志
- 出版時間:清乾隆12年(1747)
- 責任者:崔應階
- 總冊書:20冊
《陳州府志》是清乾隆12年(1747)出版書籍。共20冊。
《陳州府志》是清乾隆12年(1747)出版書籍。共20冊。...... 《陳州府志》是清乾隆12年(1747)出版書籍。共20冊。 中文名 陳州府志 出版時間 清乾隆12年(174...
其形略小。與《陳州府志》載:“中為王墓,左右皆其貴臣,後七乃其妃御”相符。1953年,冢內出土東漢三層綠釉陶樓一座。1972年,周圍村莊為壓沙改良土壤,將該冢...
《陳州府志》說是宋代知州張詠築就。張詠原是禮部尚書,掌管朝廷的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張詠剛直不阿,因彈劾王親貴族而遭受排擠,被貶為陳州知府。張詠知...
箕子讀書台位於西華縣城東南隅。《陳州府志》載:“華邑,箕子之舊封也,故城號稱箕城。縣城東南隅,其勢甚高,有箕子祠在焉。”《西華縣誌》亦載:“《史記》武王...
《陳州府志》說,秋胡魯台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扶溝縣有羅夫人廟祀之。七台八景紫荊台 紫荊台位於龍都淮陽南25里處,因台上盛長一棵高大的紫荊樹而得名。...
淮陽“七台八景”中八景之一,“望台煙雨” 指望雨台,始於宋代,位於柳湖中。《陳州府志》說是宋代知州張詠築就。張詠原是禮部尚書,掌管朝廷的禮儀、祭祀、科舉、...
《續河南通志》和《陳州府志》記淮陽名為“陳”的原因時說:“陳為伏羲建都地,神農因其舊而都之,故名之曰陳。”為炎帝都陳提供了文獻依據 [3] 。...
石牛台遺址1位於城東12公里葛店鄉石牛台村。據勘查,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6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州府志》載:“昔有人發此得石牛因名。”魏肇峙《...
《陳州府志》載:“監紀蘇州,凡告諭皆朱書,為政五日,有神君之稱。”《西華縣誌》載:“李自成犯闕,奉母走金陵,巡撫張蓬元薦授蘇州府推官充監紀,深倚之。...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公元630年(貞觀四年)頒 太昊陵風景圖(17張) 詔“禁民芻牧”。公元954年(五代周世宗...
其形略小。與《陳州府志》載:“中為王墓,左右皆其貴臣,後七乃其妃御”相符。1953年,冢內出土東漢三層綠釉陶樓一座。1972年,周圍村莊為壓沙改良土壤,將該冢...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陳州府志》載有此橋,據傳建於明代。石橋東西橫跨老運河,跨徑2米至2.7米(中3孔為2.7米),長17米,寬7米,高2.5米,是一座五孔紅石磙...
舊志說,秋胡魯台集人,官於魯,其妻羅氏每思念夫,常登台以望魯,故曰“望魯台”,或“望夫台”。《陳州府志》說,秋胡魯台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扶溝縣有羅...
史籍《陳州府志·敘》中記載:“陳為伏羲氏建都地,神農氏因其舊而都之,故名之曰陳。”濉陽自此始稱“陳”。典籍《中國姓氏大全》一書中說:炎帝神農氏是姜姓...
再結合清順治《陳州府志》、清乾隆《陳州府志》、民國五年《淮陽縣誌》、民國22年《淮陽縣誌》記載,確認王禪葬於淮陽縣朱集。鄲城縣相關人員在淮陽縣朱集一帶走訪...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
據《陳州府志》載:“漢以前已有詞”。此說缺乏依據,故不能斷定伏羲陵墓始建於何時。太昊陵每年農曆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占會”(從農曆二月...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春秋時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宋時期不斷擴建,並形成規模。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現存陵制及建築是明太祖朱元璋頒詔修建的,後經明、...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春秋時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宋時期不斷擴建,並形成規模。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現存陵制及建築是明太祖朱元璋頒詔修建的,後經明、...
地方或人士就這樣建國稱王,然而小邾莊也不例外,後來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小諸侯國,古稱為小邾國【上蔡史志和陳州史志(陳州府史志)、汝南史志(汝寧府史志)、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