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及其時代

陳子龍及其時代

陳子龍,字臥子,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詩人、詞人。崇禎十年進士,初任紹興推官,擢兵科給事中。明亡後,積極結納江南反清義師,在松江起兵,事敗。後又遣人聯繫南明海上軍隊,欲共起抗清,圖謀恢復,事泄被擒,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其詩文有復古傾向。明亡後所作詩歌,感時傷事,悲憤蒼涼。詞則一洗明詞之衰,代表了有明一代的最高成就。編選《皇明經世文編》五百餘卷,著有《陳忠裕公全集》。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結合明末清初錯綜複雜的時代背景,生動刻畫了風流名士、愛國志士陳子龍曲折坎坷的一生。

基本介紹

  • 書名:陳子龍及其時代
  • 作者朱東潤
  • ISBN:702005891
  • 類別:歷史,傳記
  • 定價:20.0元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 出版時間:1984-01,2007-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簡介,目錄,書評,

簡介

書名:陳子龍及其時代
陳子龍是怎樣的人物?作者曾指出他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青少年時期他是一名文士,他的理想只是考舉人、進士,這不能說是沒有抱負,但是這樣的抱負也就很有限了,每三年就提拔四五百名進士,一名進士能為人民貢獻些什麼呢?幸而在適當的機會,他結識了黃道周,這才理解到還有一個為國為民的目標。這時子龍是一名志士了,他認識到必須把自己的力量貢獻給國家。
子龍是不是有缺點呢?他不是超人,不可能沒有缺點的。因為要忠實於傳記文學,作者沒有權利把他寫成超人。他是時代中的人物,他的一生的經歷都和他的時代息息相關,因此作者在這本作品當中,把他的時代寫得比較多一些,這樣的寫法,在國外是經常見到的,不過在國內,由於數百年來八股文字的傳統,可能有人認為離題太遠,因此作者在書名中特別提到他的時代,表示作者對於這個傳統的正視。

目錄

第一章 出生的時代
第二章 時代的惡化
第三章 明朝走向崩潰的第一步
第四章 火花的綻發
第五章 從進士到推官
第六章 紹興府推官
第七章 許都的起義及其失敗
第八章 甲申的前夕
第九章 北京失守前後
第十章 建州軍隊的入關
第十一章 在朝五十日
第十二章 南京的陷落
第十三章 堅持鬥爭,永遠鬥爭

書評

知人論世,卓有識見
作者:明程
晚明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時代。滿族崛起於關外,李自成起義於關中,這兩者之間雖無聯繫,卻不謀而合,同向腐朽沒落的明皇朝帝京進迫,展開鉗形攻勢,加速了它的覆亡而轉人南明小朝廷。陳子龍生長在這一時代,他的一生,由文士而志士,而斗上,與這三方而勢力的消長起伏,息息相關。朱東潤先生為陳子龍作傳,用了大量篇幅鋪敘時代背景,上起努爾哈赤侵遼戰事,凡當時重要的軍政制度、歷史人物以及社會環境,都結合史事發展,作了簡要的分析敘述。通過客觀形勢來說明一個人思想意識、行為活動的逐步提高過程,這在國外,本是傳記文學的通格,但“國內由於數百年來八股文宇的傳統,可能有人認為離題太遠”,因取名為《陳子龍及其時代》,以表示他對這個傳統的正視。實際上,這也確是這一時代的縮影了。朱先生曾寫過《張居正大傳》,這本傳記的年代,正好與之銜接,可以說是它的續篇。
本書的特色,不止在其剖事之通達獨到,材料之編排中節,行文之條貫清晰,陳義之感慨動人,尤在於它的意指:為後生樹立一個立身行事的楷模。作者評論世務,燭微見隱,品藻人物,持平公正,不囿成說,頗多創見。崇禎帝由於留下了“朕非亡國之君,諸巨皆亡國之臣”的遺言,更以其死得壯烈,似乎他的話就成了定評。作者說,當時大小群臣中,有賢有不肖,倒不儘是亡國之臣;然而有才不用,用而不專,專而不信,操切若思宗者,確確是亡國之君。真是慨乎言之。東林、復社固然是愛國社團,但東林只是一些比較保守的士大夫講學機構,算不得政黨;復社是有組織、有領導、有民眾基礎的政黨了,但流品複雜,也並非是一個純潔的組織。他不以現代認識而以當時的行為標準衡量古人。當海內鼎沸,國家民族危亡之秋,在諸種因素中,自應以愛國為第一義。馬士英起用阮大鋮,為世循罵,一曲《桃花扇》,把他塗抹成巨奸大憝。作者卻說,“平心論之,侯朝宗入清以後,未免投敵,較諸大鋮,相去不遠。獨有馬士英在南京、杭州相繼潰敗以後,仍在錢塘江南岸繼續作戰,功雖不成,終以一死自贖,其論定是值得商榷的。”這些都是前人不願言的。
同是殉國,也有難易輕重之別。作者在最後一章的末一節雲:“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引松江人曹千里《說夢》云:‘鼎革之際,惟(吳)佳如(嘉胤)、(夏)瑗公(允彝)從容就義,言之齒頰俱香,即臥子一死,直是迫於計窮,不得與吳夏比烈也。’曹千里說錯了,陳寅恪也引錯了。在國家存亡的時候,倘使人人引繩投水,從容就義,那就全國成為一片廢墟,齒頰俱盡,要香也何從香起?”一死明志,可以保證不受侮辱,不遭誹謗,是一條安全的出路,也是對於現實的逃避。“陳子龍在未死之前,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的生存,及至計窮途絕,奮身自殺,這才是真正的志士,真正的愛國者……‘迫於計窮’,一點也不值得驚詫。”這是知人論世的卓有識見的價值標準。不過,陳寅恪表示驚詫的,也正是這種“不得與吳夏比烈也”的高調。所以他緊接著引文說:“於臥子尚有微辭,豈由臥子與河東君有關之故軟?”他推想此等迂腐之論,大概出自偽道學的封建意識。他是在找陳、柳愛情的佐證,自謂有所發現。其實這一條是毫無稱引價值的。他對陳子龍的評價是很高的:“至於陳臥子,則以文雄烈士,結束明季東南吳越黨社之局,尤為曠世之奇才。”稱譽顯然在吳夏之上。
陳子龍是明末文壇的領袖人物,關於他的文士生涯,敘述較少。前期詩不具特色,所引《秋夕沈雨偕燕友讓木集楊姬館中……》詩題中的燕友是燕又(彭賓字)的誤植。後期詩作,稱引雖亦不多,卻是都能傳出其豪放悲壯的風格的。至於奏疏,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經綸抱負,重要篇章,皆經系年撮錄。作者原就著重在傳述陳子龍的志士形象,如此安排,應該說是輕重得體的。
(《陳子龍及其時代》,朱東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一月第一版,1.1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