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實(1902-1933年10月),男,生於1902年,江蘇銅山,出身於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剛毅勇敢。1913年入賀家私塾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子實
- 出生日期:1902
- 逝世日期:1933年10月
- 性別:男
教育,抗日,犧牲,被追認為抗日烈士,
教育
某年夏,雨大水漲,他偕同學到舊黃河游泳,有一同學不慎滑入深水,眾警呼,他急速游至激游將其救出。後轉入冠山私塾,為三大好學生之一,同時去城頭村學習音韻,開始作文賦詩。1919年入銅山縣第六高等國小第一班學習。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校長帶頭傳播虛無主義,遭校董干涉引起學潮。校長遂帶他等50多名大齡學生去南京青涼山下創辦建業大學(實為學中學課程)。兩年後因無經費、缺教員而停辦。他輟學後回銅山師範教學。1925年經友人介紹,隻身走南洋。先後任馬來亞霹靂中學、興豐中學校長,繼任新加坡養正中學、大門樓華僑中學教員。華僑中學是新加坡華僑商會主辦的唯一的中學。學生求讀漢語心切,以備畢業後回國上大學。他教學認真,成績顯著,並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受到學生家長和商會的讚揚。為普及和提高華僑教育,了解華僑社會,增強愛國觀念,1930年他盡其私蓄,遊歷馬來亞各埠,調查南洋中國小教育及文化事業實況,以圖改進。成為華僑教育界中自費考察南洋僑教之第一人,並因此耽誤赴歐留學的機會。他將調查的資料整理成《南洋文化建設論》、《大家負起南洋文化建設的責任來》、《英屬馬來亞之教育概況》等文,在新加坡著名的僑報《星洲日報》上發表,並被該報聘請為特約記者。
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大舉侵略東北三省並進兵關內。國民黨蔣介石執行不抵抗政策,壓制東北各階層人民自動組織的抗日義勇軍,甚至私吞南洋各地華僑為東北抗日隊伍捐獻的財物,引起廣大僑胞的不滿。新加坡僑眾要求派人回國考察,準備組織直接支援。1932年夏,他作為回國考察的代表,並以《星洲日報》記者身份、帶著新加坡商會的介紹信回到南京。國民政府華僑招待所不予接待,他只好住旅館,後又租房居住。不久來到北平(今北京),受到義勇軍後方總部朱子橋(東北元老,自行在北平創立的組織)的熱情接待。他一面採訪,一面抓緊寫報導義勇軍艱苦抗戰的事跡,郵寄《星洲日報》登載。他在致該報經理的信中表示:“自投虎口危則危矣;然為我三千萬同胞計,殺身救國,義不容辭。”
犧牲
1933年元旦,日軍侵占山海關,威脅京津,同時集中兵力於錦西,占領朝陽,準備進攻熱河。此時,他在北平順承王府採訪張學良。1月中旬,由朱子橋選派衛隊武裝10餘人乘車護送他到承德,接著向朝陽方向前進。當時正值日軍沿朝陽公路向西進犯,車行至寧城縣老局子附近與日軍遭遇,雙方展開戰鬥,因敵我眾寡懸殊,我方都是手槍近戰武器,為敵所乘,被迫撤向公路旁邊,敵跟蹤追擊不放。他負輕傷,被敵抓獲,挖去雙眼,割掉鼻子,慘遭殺害。
被追認為抗日烈士
幾十年過去,知道陳子實事件的人越來越少。一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江蘇省睢寧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王行思徵集到1934年《新聞報》所載“陳子實先生千古”一文,文中記述陳子實為江蘇省銅山縣人,遂轉告陳子實家鄉銅山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的董堯。董堯將“陳子實先生千古”一文轉載於《銅山文史資料》第六輯上。文章刊出,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特別是引起了工作在安徽省淮北市的陳子實之子陳松濤的注意。陳子實犧牲時,陳松濤尚年幼,一切情況不知。他查尋父親蹤跡已有多年,毫無所獲,得知此線索,讓他分外高興。在董堯的協助下,陳松濤開始通過信函向已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縣查尋其父親陳子實的蹤跡。
寧城縣委統戰部對此事十分重視。1986年10月7日,時任統戰部長的劉志閣親自帶人到三座店老局子村調查。53年過去,當年曾親手參與埋葬陳子實的高秀山家的小牛倌崔振起已從10歲的娃娃變成了62歲的老漢。經崔振起、杜天祥等人回憶:民國二十二年舊曆二月(公曆1933年3月),他們那時都是十幾歲。一天下午,遠處有槍炮響,北風裹著小雪,有一個人從河邊搖搖晃晃走過來,走到南溝口高秀山家樹林子邊上就倒下了。人們到跟前一看,這個人中等身材,高顴骨,清瘦臉,三十歲上下,兩隻眼已被剜去,鼻子被砍掉,渾身是血,慘不忍睹。
親歷者的憶述與50多年前“非非”所著“陳子實先生千古”一文的記述完全吻合。
根據寧城縣委統戰部調查核實結果和有關方面史料佐證,1989年出版的《中國新聞年鑑》將陳子實事跡收錄,並認定他是“九·一八”事變後第一位在抗戰前線犧牲的中國新聞記者。1992年,經銅山縣人民政府呈報,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陳子實先生被追認為抗日烈士。他的家人也將其遺骨從內蒙古寧城縣遷回原籍,安葬在鳳冠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