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樂(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喜樂,女,1957年7月生,197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1982年廈門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獲哲學博士,留校後一直從事科技哲學、科學認識論、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與管理的教學和科研工作,2001年晉升為教授,2008年取得博士生導師資格;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及省級課題近20項;合作出版專著8部,發表學術論文近80篇;已指導畢業的碩士研究生20人,在學的碩士研究生3人,指導博士研究生3人;擔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哲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廈門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喜樂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57年7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研究方向,科學認識論,科學技術與社會,科技政策,

研究方向

科學認識論

本方向主要研究科學認識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科學認識的方法和價值問題,特別對知識創新、知識創新信息的本質及其運動規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網路時代知識創新與信息傳播》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科技傳播的研究狀況及其理論模式》廈門大學學報2007(4)、《基於網路的知識創新信息傳播條件與機制》未來與發展2012(6)、《試論知識創新信息運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懷疑思維、問題空間重構和範式更替的網狀運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4)、《論知識創新信息能力》未來與發展2000(5)、《試論資訊時代高校創新能力教育》未來與發展2002(5)、《休閒與21世紀人的素質的提高》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6)、《新科技革命與思維方式的變革》廈門大學學報1993(4)、《中西思維方式之比較》廈門大學學報1991(4)、《論科技革命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經濟·社會1993(3)。

科學技術與社會

本方向重點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及科學技術在當代的社會功能,尤其是對科學技術社會學理論的套用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科技進步》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6)、《低碳經濟下的生態環境價值、評價及其方法》未來與發展2011(2)、《信息化與先進文化建設》 未來與發展2003(3)、《跨越式技術創新為21世紀西部的騰飛插上翅膀》未來與發展2002(2)、《世界文化發展態勢與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東南學術2004(12)、《信息化與休閒產業》 未來與發展2003(3)、《資訊時代和諧社會的構建》未來與發展2006(5)。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有關的有:《廈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策》、《女性人才與可持續發展》、《依靠技術創新是21世紀福建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福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對策研究》。

科技政策

本方向研究重點: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根據當代科技發展規律和我國“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運用科技哲學的一般原理,研究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方針,科技資源最佳化配置、共享、整合,科技政策制定的理論和實踐,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科技管理的原則、規律和方法。
1.重視對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問題的研究,特別在區域科技資源最佳化配置、共享、整合;區域科技、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規劃,科技政策執行力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成果。《科技資源整合與組織管理創新》科學出版社2007、《基於自主創新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與整合機制》科學管理研究2011(3)、《基於共享的科技資源整合機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5)。《促進閩台科技資源整合創新》海峽通訊2010(12)、《我國科技政策執行力研究綜述》未來與發展2012(3)、《我國民生科技發展研究綜述》未來與發展2012(8)。
2.密切聯繫科技體制改革的實際,加強對科技組織創新的研究,如《試論資訊時代科技組織創新》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4)、《試論科技組織的柔性結構》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9)、《試析目標設定理論在科研組織的套用》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7)、《論科技信息系統的自組織》未來與發展2001(4)、《中國企業孵化器軟環境建設》未來與發展2005(1)等。
3.突出對台灣科技發展及海峽兩岸科技合作交流、兩岸科技資源比較及最佳化配置的政策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海峽兩岸科技資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閩台科技交流與合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海峽兩岸科技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比較》科學學研究2000(4)、《試析台灣信息產業科技資源管理》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0(7)、《海峽兩岸科技信息資源現代化比較》未來與發展2000(2)、《閩台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未來與發展2001(2)、《台灣科技信息資源管理現代化》廈門科技1999(2)、《試析台灣科技信息資源》台灣研究集刊1999(1)等。
4.立足經濟特區,發揮與東南亞及華僑、華人有長期學術聯繫的優勢,大力開展亞太地區科技政策比較及華僑、華人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等課題的研究,如《海外華僑華人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6)、《華僑引種福建的作物及其對農業科技發展的貢獻》福建史志199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