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職務:
《海洋史研究》(CSSCI集刊)副主編;
《清史研究國際通訊》海外編委;
《縱橫》(Crossroads)書評編輯。
教育背景
2004-2008:中山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學士學位;
2008-2011: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碩士學位;
2011-2019: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7-2008: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法語聯盟人文與社會科學精英班,法語課程;
2012: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東南亞暑期研究院,越南語課程暑期學校;
2013: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旅行獎助訪問;
2014:清華大學市場與社會研究中心,量化史學研究暑期學校;
2015:香港中文大學,全球卓越研究獎助訪問。
教學情況
2017-2018:“全球史中的東南亞”(L22 HIS 100);“隔離可視化”(L22 HIS 306M)。
科研領域
東南亞史、海洋與邊疆史、中外交通史、社會經濟史
目前在研情況
我近些年著重於東南亞區域研究,方向分為兩塊:
(1)東南亞史,包括東南亞華人史。我的博士論文以在東南亞三個港口的閩南人社區為核心展開研究,希望把研究帶回東南亞區域國別史,研究其本地社區發展和演化的過程,而不僅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帆船貿易或中外交通範疇的歷史;當然就傳統的華人華僑和中外交通史而言,也仍然值得跟進推進,但可能放在專門史尤其是海洋史和全球史領域展開更合適。我最近剛應邀完成《牛津手冊》系列《中國對外貿易(1644-1860)》第六章“東南亞古代帆船貿易”即與此密切相關,下來還會跟相關同行就此問題和各種數據的評估進一步探討。另外,反映華人與早期馬來群島伊斯蘭化進程的檔案文獻整理《15-16世紀爪哇的中國穆斯林:三寶壟和井裡汶馬來紀年》也在著手譯註引進,完成後會對東南亞區域史本位的華人華僑史有很大推進。
(2)越南史,包括占婆史:就具體東南亞區域國別史而言,雖然馬來-印尼群島和菲律賓的歷史在我博論中都有涉及,但個人的研究重心在越南及古代越南南部地區占婆的歷史。目前正在進行兩種占婆史詩(占-巴尼、巴尼-占)的譯註,以及下來會著手譯註一部越南人對寮國和暹羅邊界衝突的記錄。前者是我和中山大學牛軍凱教授、尼古拉研究員正在著手合作的一個包括占婆手稿譯註(Collection des Manuscrits Cam/Koleksi Manuskrip Melayu Campa)項目和部分研究作品在內的工程,目前已組建完一個學術訓練背景多元的國際化團隊,並已完成部分研究成果,2020年以後會陸續推出。
科研發表
專著:
1、《限隔山海》,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
2、《明代南直隸海防研究》,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
3、《陸海無疆:會安、巴達維亞和馬尼拉的閩南離散族群(1550-1850)》(Beyond the Land and Sea: Diasporic South Fujianese in Hội An, Batavia, and Manila, 1550-1850),華盛頓大學博士論文,2019。
期刊論文:
1、“The Coastal Evacuation of Zhangpu County in Early Qing: Borders, Shifting Zones, and Social Change as Seen in Forts and Fortified Villages,”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52.2 (2019): 163-180. (A&HCI)
2、“On Glob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ilver, 1530-1900,” in Currency, Money and Economic History (Collection Moneta 206), Ed. Georges Depeyrot (Wetteren, 2019), pp. 83-87.
3、《明代南直隸的海防格局和部署》,《學術研究》2018年第4期,第114-123頁。(CSSCI)
4、《契約文書所見唐明之變——讀敦煌吐魯番文書札記》,《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第1-8頁。
5、《東鯷:再論早期台灣史的一樁公案》,《台灣研究集刊》2018年第2期,第65-76頁。(CSSCI)
6、“Borders and Beyond: Contested Power and Discourse Around Southeast Coastal China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5.1 (2018): 85-116. (A&HCI)
7、《“亞洲的地中海”:前近代華人東南亞貿易組織研究評述》,《南洋問題研究》2016年第2期,第77-98頁。(CSSCI)
8、《漳浦遷海考——堡寨所見遷界範圍與社會變遷》,《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十五卷第二期(華南研究與新清史對話專輯),2017年,第89-127頁。(THCI)
9、《重探“帝國”與“地方社會”:華南研究與新清史的對話》(“‘Empire’ and ‘Local Society’ Revisited: South China Studies and the New Qing History”)(與蔡偉傑等)(中英雙語版),《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十五卷第二期,2017年,第1-15頁。(THCI)
10、《從月港到安海:泛海寇秩序與西荷衝突背景下的港口轉移》,《全球史評論》第十二輯,2017年,第86-126頁。(CSSCI集刊)
11、“Japan’s Local Finance and Local Authority since 1868”, Journal of Asian Politics and History 5 (2014):1-10.
12、《隆慶以後南直隸之營兵與江海防》,《明史研究論叢》第十一輯(明代國家與社會研究專輯),2013年,第125-152頁。
13、《跋〈明秦府承奉正康公墓志銘〉》,《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2011年,第283-297頁。
14、《近代中國西南邊地研究述略》,(韓國)《亞洲研究》第10期,2010年,第165-188頁。
15、《〈明史·食貨志〉考源——以計數為中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第2期,第60-71頁。
16、《“Aytiur”(Aytim)地名釋證:附論早期海澄的對菲貿易》,《明代研究》第十三期(悼念黃彰健先生專輯),2009年,第81-108頁。(THCI)
17、《16-17世紀中國東南陸海動亂和貿易所見的“寇”》(動亂か貿易か:16-17世紀中國東南沿海部における「寇」),(日本)《海港都市研究》第4號,2009年,第3-24頁。
18、“Qing-Southeast Asi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order and Sovereignty, 1700s-1800s,”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文史哲 (forthcoming) (CSSCI)
19、《第十八屆世界經濟史大會綜述:清代經濟史》(CSSCI)。
20、《環南海地區稀見文獻選編簡介》(即刊)。(CSSCI)
21、《菲利浦·布亞及其印度洋世界體系研究述略》(即刊)。(CSSCI)
22、“Early Modern English Border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European Review (forthcoming). (SSCI)
編著:
1、(訪談整理)趙立彬等編:《關於近代珠海歷史文化名人的鄉土口述史料》,珠海出版社,2008年。
2、(整理校勘)梁方仲:《中國經濟史講稿》,中華書局,2008年。
3、(整理合校)梁方仲:《梁方仲讀書札記》,中華書局,2009年。
4、(合校)科大衛:《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5、(合編)歷史研習社編:《如何入門歷史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
論文集中的論文:
1、“The Ancient Junk Trade with Southeast Asia,” in Oxford Handbook of the China Trade (1644-1860), Eds. Robert Gardella and Frederic Grant, J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forthcoming).
2、《要從海涸天荒後,另起波瀾作壯圖——紀念梁方仲先生百年誕辰》,載陳春聲、劉志偉主編:《遺大投艱集: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一百周年》(上冊)(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92頁。
3、《跋〈清代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歷史文獻學教研室編:《典籍·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34屆年會論文選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63-174頁。
譯校:
1、(翻譯)Richard von Glahn, “The Maritime Trading World of East Asia from the Thirteenth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in Picturing Commerce in and from the East Asian Maritime Circuits, 1550-1800, Ed. Tamara H. Bentley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9), pp. 55-82. 萬志英:《13-17世紀東亞海上貿易世界》, 周鑫、羅燚英校,《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輯,2019年。(CSSCI集刊)
2、(校對)R. Bin Wong, “China’s Maritime History in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王國斌:《國家、區域與全球視角下的中國海洋史》,方圓、周鑫譯,《海洋史研究》第十五輯,2019年。(CSSCI集刊)
3、(合譯)Peter K. Bol,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Local History” 包弼德:《作為地方史的思想史》,杜斐然、陳博翼譯,載《如何入門歷史學》(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第70-93頁。
4、(翻譯)Thomas Buoye, “The Long-term Influence of Professor Yang Guozhen on Overseas Scholars: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步德茂:《楊國楨教授對海外學者的長期影響:以社會經濟史研究為例》,陳瑤校,《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9年第1期,第106-110頁。(CSSCI)
5、(校對)Richard S. Horowitz, “International Law and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Siam, and the Ottoman Empir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5.4 (2004): 445-486. 理察·霍洛維茨:《19世紀國際法與中國、暹羅及奧斯曼帝國的國家轉型》,李恆俊譯,《海洋史研究》第十二輯,2018年,第31-66頁。(CSSCI集刊)
6、(合譯)Wan Ming, “Monetization of Silver in China: Ming China and the Global Interactions” (trans. with Wan Ming), in China’s Develop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Eds. María Dolores Elizalde and Wang Jianlang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7), pp. 274-296.
7、(合譯)Pekka Korhonen, “The Pacific Age in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7.1 (1996): 41-70. 貝卡·科爾霍寧:《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增補後記),陳冠華、陳博翼譯,《海洋史研究》第九輯,2016年,第3-31頁。(《太平洋學報》2016年全文轉載)。(CSSCI集刊)
8、(翻譯)Tonio Andrade, “The Company’s Chinese Pirates: How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Tried to Lead a Coalition of Pirates to War against China, 1621-1662,”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5.4 (2005): 415-444. 歐陽泰:《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海寇(1621-1662)》,陳冠華、王潞校,《海洋史研究》第七輯,2015年,第231-257頁。(CSSCI集刊)
書評:
1、曹樹基、李玉尚:《鼠疫:戰爭與和平——中國的環境與社會變遷(1230-1960年)》(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第286-289頁。
2、Jerry H. Bentley, Renate Bridenthal, and Karen Wigen, eds., Seascapes: Maritime Histories, Littoral Cultures, and Transoceanic Exchang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八卷第一期,2010年,第183-188頁。
3、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八卷第二期,2010年,第176-181頁。
4、Yang Guozhen, Min zai haizhong 楊國楨:《閩在海中》 (Fujian at Sea) (Fuzhou: Fujian Education Press, 2018), Journal for Maritime Research 21.2 (2019) (forthcoming).
5、Chunming Wu ed.,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pringer, 2016),《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十七卷,2019年(即出)。
會議論文:
2019年亞洲研究年會亞洲分會報告:“Studies of Champa and Its Early Resonance, 18th-20th Centuries.”
2019年亞洲研究年會報告:“Qing-Southeast Asi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order and Sovereignty, 1700s-1800s.”
2018年亞洲研究年會報告:“When Gender and Ethnicity Encountered the Host Societies: Overseas Chinese Land Purchase and Lawsuit in Hoi An and Batavia, 1700s-1800s.”
2018年世界經濟史大會評論:“On Glob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ilver, 1530-1900.”
2018年世界經濟史大會評論:“On Centennial Enterprises as Sources of Innov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
2017年亞洲研究年會日本分會報告:“Two Types of Segregation: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South Fujianese Local Communities in Batavia and Manila. ”
2016年哥倫比亞大學“路與帶:現代中國、內亞和東南亞的網路”會議報告:“The Interdependence of South Fujianese and Their Hosts: State Agendas versus Diasporic Agencies in Pre-Modern Hội An, Batavia, and Manila.”
2016年亞洲研究年會中西部分會報告:“Foreland and Hinterland: Hội An and the South Fujianese Among Others, 1500-1800s.”
2016年亞洲研究年會太平洋分會報告:“Beyond the Imperial Frontier: Kelente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 Fujianese Community in Batavia.”
2014年麥吉爾大學“拓展亞洲:移動、疆域、排他”會議報告:“The Diasporic Chinese in Quảng Nam and the Dutch East Indies, 1600-1800.”
2013年第16屆哈佛大學東亞學會年會報告:“Borders and the Borderless: Power Collision and Identity Creation in Sixteenth to Seventeenth South China Sea.”
2012年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東南亞暑期研究院報告:“Interaction in an Old World: Fukienese, Spaniards, and Dutch in Southeast Asia, 1500s-16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