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勛出生於1924年,為了養家,年僅14歲的他進入廣州茶樓大王譚傑南所創的園林式茶樓“七妙齋”當學徒,師從當時業內知名的點心大師陳熙、崔強,走上漫漫點心製作之路。遍歷大三元、六國、北園等知名茶樓酒家,“老廣”陳勛見證了廣州粵菜粵點80餘載的變遷,他的出品也成為中外食客心中的經典回憶。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西並舉,南北結合——這是陳勛的創作理念。他認為,廣東粵點集世界之大成,追求粵點精髓的同時也要融合時代的變化,賦予粵點新的生命力。1983年,陳勛把蝦餃、乾蒸、叉燒包和蛋撻歸結為粵式點心“四大天王”,在全國範圍內打響了粵菜粵點的知名度,為“食在廣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生奉獻給粵點
“點心點心,點點用心。”每樣粵式點心,做起來都有一番講究。用陳勛的話說,需得“用料新鮮,調味適中,加溫適當”,外觀造型上還要精心設計。如此費工夫的行當,他一做就是一輩子。
上世紀30年代末,陳勛就進入了廣州七妙齋酒樓做學徒,師從在業內名聲響亮的點心師陳熙、崔強。他曾回憶說:“生活環境促使我做呢行。以前穩野做好難,有個準則就系做個行就專個行,唔做野就會餓死噶啦!”大意是為生計從事這一行,做一行就專一行,當時也不興轉行。
1946年,陳勛被保舉進入了廣州城內大名鼎鼎的六國飯店,兩年後晉升為點心部主管。這位20多歲的一方“掌門”力行創新,設立“星期美點部”,每周推出不同招牌,涵蓋蒸、焗、炸、煮、炒等品種。也是在這一時期,他和“點心狀元”羅坤以傳統叉燒包為基礎,共同創製了形似雀籠、餡汁飽滿、入口不粘的“玉液叉燒包”,且做到“即點即蒸”。今人熟悉的叉燒包,正是沿用了這種工藝。
1959年,陳勛以技術骨幹的身份進入大三元飯店,籌備復建工作,隨後擔任點心主管。
1973年,他轉入廣州另一老字號——
北園酒家,在點心部工作了14年,1987年正式退休。其間,陳勛創製了備受歡迎的炸面腸、糯米卷、糯米包等南粵名點,並曾多次代表廣東,到美國、新加坡等地進行飲食技藝交流。
如今粵式點心的原料、搭配的醬汁已極大豐富,有很多創新品類,但陳勛最中意的始終是蝦餃、乾蒸、叉燒包和蛋撻。在他看來,一家酒樓的點心師傅能否做好這四件,可以直觀體現水平的高下。
1983年第一屆全國美食大賽評比舉辦時,陳勛也正是將這四樣點心歸結為“粵式點心四大天王”,打響了粵菜粵點的知名度,同時豐富了人們對於“點心”品類的認識。
晚年傳揚老手藝
在廣東餐飲界,“爺爺輩”的陳勛卻被尊稱為“(阿)勛叔”,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的開朗健談。曾有一陣,他常在微博上與網友、食客互動,對後輩指點廚藝更是思路清晰,切中肯綮,全無“泰斗”、“宗師”的架子。
2011年,87歲的陳勛接受廣州白天鵝賓館的邀請,出山指導“懷舊點心節”。為了復現1940年代的廣府原味,陳勛不僅奉獻出了他珍藏半生的六國飯店“點心紙”(食單)、著人尋找當時常用的夜香花、鳳眼果等原料,還多次穿上工作服進入廚房,手把手傳授看家技藝。3個月內,白天鵝賓館推出了約30款近乎失傳的廣府名點,在社會上掀起了粵點文化熱潮。
2018年,陳勛攜弟子登上《
舌尖上的中國3》,展示了傳統廣式叉燒包的製作工藝。
曾有人問:“先生是否有著書啟迪後來人?”陳勛坦誠地回答:“寫書就沒有,但我會向其他書籍提供資料。”實際上,他參與了《
食在廣州》《
廣東飲食文化匯覽》等書的編著,還參與編寫了中專教材。
對於粵式點心的人才培養,他持鼓勵態度,期冀更多有心人:“現在好多地方有培訓中心的,學校也有,主要要睇個人是否甘興趣,有無心去學。”
晚年的陳勛致力於傳揚老手藝,但也絕非食古而不化。他曾表示,“粵點一直在發展中”,必須融合時代變化,為其賦予新的生命力。
主要成就
“粵點四大天王”總結者,推進粵點全國性認知
1983年,第一屆全國美食大賽評比舉辦。評審們皆是來自全國5個不同的省份頭號名廚,勛叔正是代表廣東省的唯一評審。而“點心狀元”羅坤師傅也正是在這次評選中獲評“全國最佳點心師”。當其時,勛叔在與眾多專家、廚師的交流中發現蝦餃、乾蒸、叉燒包與蛋撻是評審們印象最深刻的粵式點心。在那個信息傳遞尚未發達的年代,四款點心能“突圍而出”,在全國範圍內享有知名度,這從側面反映出它們是當時眾多粵點中傳播力度最強的,因此勛叔總結提出“四大天王”。
同樣因信息滯後,當年許多外地專家與名廚對粵點一知半解,還有評審認為“點心必須要有糧食成分方能定義為’點心’。”言下之意,只有含小麥、大米等糧食作物成分才能稱點心。勛叔當場提出自己的明確意見,他舉出雞扎、排骨、豬膶、牛肉球等例子來論證粵點的豐富多樣性,最終成功扭轉了這場全國性比賽的片面評判標準,同時令全國對粵點的認知進一步加深。
改良舊式叉燒包,“玉液叉燒包”騰空而出
今日我們熟悉的叉燒包,當年也是勛叔改良而來。
1948年,勛叔開始執掌六國飯店點心部,大名鼎鼎的“玉液叉燒包”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並作為特定食品長期供應。這是勛叔的改良之作。
“玉液叉燒包”主打即點即蒸即食,它脫胎於傳統叉燒包,改變了叉燒包反覆回籠蒸煮甚至隔夜以致餡料乾而無汁的弊病。當年,勛叔選用新鮮燒出來的叉燒,客人點單後廚師即刻撈餡、新鮮蒸熟後送至客人面前,客人需要即刻品味。“玉液叉燒包”重點落在“玉液”二字,捏開兩瓣,汁液流淌。而“玉液”則源自豬皮凍與粟米粉。當時雞腳昂貴,食材缺乏。打芡用的是便價的粟米粉,推粟米粉餡時加入含豬皮凍的熱水,將鮮味注入其中。
“變”,是生命力之所在。在當年記者採訪時,勛叔就曾道:點心師需要不斷學習,在學習中總結經驗、發揮創意。
人物評價
認識勛叔的人都知道,他平易近人,以誠待人,從來不以業內權威自居。
(美食家彭樹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