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倉米

陳倉米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陳倉米
  • 別名:陳廩米、火米、老米、紅粟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稻屬
  • :稻
  • 分布區域: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長
  • 用量:15-50g
  • 毒性:無毒
  • 貯藏:貯藏時間較長,防止霉變生蟲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植物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甘淡,性平。

歸經

歸脾、胃、心、大腸經。

功效

養胃,滲濕,除煩。

主治

用於病後脾胃虛弱,煩渴,泄瀉,反胃,噤口痢。

相關配伍

1、治吐痢後大渴,飲水不止:陳廩米(水淘淨)二合,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煎服。(《聖濟總錄》陳米湯)
2、治暑月吐瀉:陳倉米二升,麥芽四兩,黃連四兩(切)。同蒸熟,焙,研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送下。(《本草綱目》)
3、治噤口痢,不拘赤白:陳倉米,赤痢用三錢,白痢用七錢,赤白相兼用五錢;黃連,赤痢用七錢,白痢用三錢,赤白相兼用五錢。上銼,水一鐘半,煎至七分,露一宵,空心溫服。(《古今醫鑒》倉連煎)
4、治胃反及膈氣不下食:陳倉米(焙乾,為末)五兩,沉香末五錢。令勻,米飲調下。(《普濟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0g,或入丸、散。

植物特徵

一年生草本。稈直立,叢生,高約1米左右;中空,有節,有分櫱。葉具葉鞘,葉鞘無毛,與節間等長或下部者較長;葉舌膜質而較硬,披針形,基部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相結合,長8~25毫米,幼時具明顯的葉耳;葉片線形,扁平,長30~60厘米,寬6~15毫米;粗糙,葉脈明顯。
圓錐花序疏鬆,成熟時向下彎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長圓形,長6~8毫米;每小穗僅具1花,不育花外稃錐刺狀,無毛;可育花外稃硬紙質,具5脈,遍被細毛或稀無毛,無芒或有芒;內稃3脈,亦被細毛;鱗被2枚,卵圓形,長約1毫米;雄蕊6,花葯長約2毫米,花絲細弱;子房長圓形,光滑,花柱2枚,柱頭羽毛狀,有時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穎果矩圓形,平滑,淡黃色、白色。種子具明顯的線狀種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稻適宜生長在高溫、多濕、短日照, 相對濕度50~90%的環境中。

性狀鑑別

每粒米腹部基部無胚芽,胚芽脫落處則成了一個缺口。暗黃無光澤,無新粳米的清香氣。

相關論述

1、《本草述》:五穀為養,而更取其陳者,謂其氣味俱盡,還歸於淡。淡乃五味之主,可以養胃氣,且淡能滲濕,即化滯熱,是又可以裕脾陰。故方書中療滯下噤口有倉廩湯,因胃氣虛而熱乘之,故用參、苓,乃以羌、獨、柴胡升達其胃氣,並散其毒氣,必入陳米養脾陰,使不為熱毒所並。又吐利後大渴不止,獨以陳倉米湯療之。是二者足征其於脾胃之陰氣大有裨也。止言其養胃者,殊未親切,試思下多則亡陰,而茲味之主治,在瀉利居多,猶得泛然以養胃為其功乎哉?
2、《本草求真》:陳倉米,即米多年陳積於倉而未用者也。凡米存積未久,則性仍舊未革,煮汁則膠粘不爽,食亦壅滯不消。至於熱病將愈,胃氣未復,猶忌食物戀膈,熱與食郁,而煩以生,必得沖淡甘平,以為調劑,則胃乃適。陳米汁液既枯,氣味亦變,服此正能養胃,除熱去煩,是以古人載此,既有煮汁養胃之功,復有祛濕除煩之力。一切惡瘡,百藥不效者,用此作飯成團,火煅存性,麻油、膩粉調敷,可知沖淡和平,力雖稍遜,而功則大,未可忽也。
3、《食療本草》:炊作乾飯食之,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又毒腫惡瘡,久陳者蒸作飯,和酢封腫上。卒心痛,研取汁服之。北人炊之於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臟六腑之氣。
4、《本草綱目》:調腸胃,利小便,止渴除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