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清朝武宣縣陳家兄弟進士)

陳仁(清朝武宣縣陳家兄弟進士)

陳仁、陳旭是武宣縣三里鎮台村人。陳仁字元若,號體齋,又號壽山,生於康熙丙戌年二月二十三日 (公元1706年)。

基本介紹

  • 本名:陳仁
  • 字號:字元若,號體齋,又號壽山
  • 所處時代:清朝康熙年間
  • 出生地:武宣縣
  • 出生時間:康熙丙戌年(1706年)二月二十三日 
  • 去世時間:乾隆庚子年(1780年)
  • 主要作品:《用拙齋詩集》、《陳仁奏稿集》
  • 主要成就:任內閣武英殿待御,為乾隆擬寫詔書,制文之類
出身家族,成長過程,生平功績,人物評價,

出身家族

陳仁、陳旭是武宣縣三里鎮台村人。陳仁字元若,號體齋,又號壽山,生於康熙丙戌年二月二十三日 (公元1706年);陳旭字東升,號曉村,生於康熙丙戌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 (公元1706年)。他們的父親是同胞兄弟,陳仁的父親先睿,歲貢生,原任遷江縣儒學訓導,置桂林府教授,敕封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再封翰林院編修,生四子,長子陳休,歲貢生,任來賓縣儒學訓導;次子陳仁,癸丑科二甲進士;三子陳儀,乾隆戊午舉人,任永淳縣教諭,調東蘭縣學政,升桂林府,泗城府,鎮安府教授,內升國子監教授;四子陳信,為邑庠生。陳旭的父親先謀,歲貢生,應贈承德郎工部屯田主事,生有六子,長子王旂,邑庠生;次子王旒歲貢生;三子王燾邑增生;四子文瀾;五子琢玉,過繼遷台為後;六子陳旭,癸丑科三甲進士。他們的祖父世佩,附生以儒起家,仁孝信於幫人,創有基業,鄉人因其所居之名稱曰西台先生,敕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他們的曾祖父明廉,為人義勇剛明,為子孫倡導兩條活路,惟讀惟耕,對武邑立有大功,邑人稱之曰安武。 

成長過程

陳仁、陳旭聰穎過人,從小就同窗共讀,受其祖父世佩精誠育才,培育兒孫的精神感召和鼓舞,在其父親的關愛和悉心培育下,於1723年,他們已16歲,初學文長無所得,迫於獲師之時,聘請了才高八斗,有道能文之士,廣東順德人 柯橿 先生在家塾授以春秋禮易和四書五經,在其叔父先恭孜孜不倦的教誨下和先羹叔父20年不離左右的循循善誘和關愛下,青燈留影,石硯磨穿,手不棄卷,廢寢忘食,因過於太專注曾於端午節吃粽時誤蘸墨汁來吃而不知,經十載寒窗苦讀,行成於思。當他們準備在雍正10年參加壬子科鄉試時,陳仁顧慮陳旭的學業未就,勸其再學三年,待下科再試,但陳旭堅定地說:“我已學成,為什麼還要再等三年,今年一定要隨兄同去應試!”陳仁只好讓步地說:“待我考你一下再說。”陳旭說:“好,你就考吧。”這樣,陳仁出了對聯的上聯:大慕過靈湖,清水茫茫三里遠。陳旭不假思索,順口而答:小林出古寨,眉山疊疊二塘灣。(註:大慕、靈湖、清水、三里、小林、古寨、眉山、二塘為地名)陳仁拍手叫好。於是在雍正壬子科鄉試兩人同中舉人,陳仁名列第一即解元,陳旭名列第二名舉人,主考官知道了他們是嫡堂兄弟,成績很優秀,為了顯示這次鄉試的榮耀和陳仁、陳旭的才華,有意安排兄弟倆抬榜的巧作,將陳旭第二名舉人排在最後40名舉人而頌之曰:龍頭鳳尾。癸丑科會試於1733年,兩人又同登進士,殿試後,欽點兄弟進士,他們時年27歲,為了嘉獎其才華,皇上特下旨建兄弟牌坊以旌表。陳仁、陳旭兄弟進士牌坊建於1733年,立於武宣十字街頭,使人人過其下,受其教,感其心智而促其悟,這對時武宣庶人之教化起一定之作用。因此,陳仁、陳旭被譽為武宣陳氏雙龍。有虞美人詞曰:陳仁陳旭號雙龍,武宣露崢嶸。勤奮好學苦用功,十載寒窗餐宿風雨中。二人同科中舉人,陳仁獲解元。赴京會試凌雲志,欽點兄弟進士高榮譽。  
陳仁

生平功績

陳仁學行醇篤,經術淵深,成進士後,欽點翰林院庶吉士。翰林謂之文學之林,是皇帝的文職侍從館,掌秘書著作之職,館內設掌院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庶吉士等官,總稱太史,以進士文學優秀者及善書者為庶吉士。因此,陳仁勤奮常為高宗擬寫敕文和詔書,有興賢詔、勸農詔等。陳仁雖為進士,但仍勤奮好學,學而不倦,拜武英殿大學士方苞為師,與兩廣兩江總督陳文恭為益友,經常登門向他們請教,虛心向他們學習,學識大有長進,所寫之文章更優美、精湛,故得以參與撰寫皇族志書和國家文史志等,而授職武英殿撰修官和一統志撰修官。陳仁兢兢業業,勇於用事,在武英殿撰寫皇族志書時題對聯兩付:“表正萬邦謹厥身務思永,弘敷承典無輕及事惟艱。”、“堯寬堯仁定建其有極,惟精惟道積於厥躬圖。”從此可見其忠心耿耿,勤苦於業。1739年,其任乾隆己未會試同考官和閱卷官,時取士29人,皆為賢士,其中沈德潛、許光光庭、程岩、莊熊芝、謝穎元等成為乾隆重臣,被朝野譽為陳仁有知人之明。乾隆四年,陳仁從翰林院編修櫂御史台,凡六年之久,其書國是及四方水旱、督撫大使賢否、民生疾苦等事,往往能為皇上昌言不隱。陳仁凝然端直、勇於用事、公忠體國、藹然忠厚之風,為當朝眾學士、公卿所敬重。乾隆十年秋(1745年),出為湖北督糧道,福建道監察御史加一級授朝議大夫。乾隆13年(1748年),量移四蜀未到任,給奸臣誣害,而告病歸療,病假在家數年。乾隆18年(1753年)回京復職,到了湖南祈陽,舊病復發,返回桂林治療而歸。從此結束了他十餘年光輝的仕途。陳仁謙虛恭謹、廉潔奉公、胸懷豁如、薄榮嗜義,迂事耿耿直言、不計利害、風骨粹美、旨意盎然,其登覽之作,既極出萬象,與夫尋常對答,亦莫不指事殷勤,寄意深篤。但陳仁卻謙虛表白:“自顧平生才庸學淺,諸事未諳,計官內外十餘年,所言與所為非迂闊而不當即拘謹而不恢。”
陳仁於1753年告病歸里,至1780年的27年間,他謙遜不擺架子,從不干預地方政務,以治下子民對待地方官員。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速向兩廣總督、巡撫、提督反映,請求給予解決,如減免災後稅賦,增撥賑災物資和加強縣裡的防盜措施等,並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參與或捐資復修新路橋、文廟,積極協助興辦學館、私塾、書屋來培養人才,時他題對兩付,其一:天下奇觀看盡不如書卷好,世間真味嘗來無過菜根香。其二:閒得田園栽種法,喜聞子弟讀書聲。其所作所為,大為鄉里人敬佩。陳仁為官清廉,告病歸里,家無長物,除書籍外,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物和其它貴重物品,連住屋也是僅能落腳的兩間破小屋房,一塊太史第門匾,只好掛在祖祠的大門頂上。但陳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常慕漢諸葛武侯未迂時深居茅廬,抱膝長吟:“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舊志書有載:陳仁告病歸里二十餘年,家無長物,杜門掃跡人罕見。乾隆庚子即公元1780年逝世,享年75歲,誥封中憲大夫(三品封階),遺作有《用拙齋詩集》,內閣大學士張湄作序;《用拙齋文集》,禮部侍郎劉方藹作序;《陳仁奏稿集》、《輪進經史義集》,左都察御史黃永年作序。

人物評價

陳仁、陳旭成進士,應驗了天象德星聚,有賢人相集的典故,因此戶部尚書蔣溥給陳仁、陳旭敬贈了一塊德星南聚的匾額以嘉獎,這就大大地激勵了台村歷代子孫勤奮好學,發憤圖強,相繼出了12位舉人,貢生數十人,監生24人,各種生員200多人,如庠生、稟生、增廣生、附生等,入仕了許多文職官員,有教諭、訓導、學政、儒學教授和各類文史撰修官等。清末民初廢除了科舉,提倡新學,台村於1907年創辦了台村自立高級和初級兩等國小,為武宣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孕育出許多高級知識分子,有大學教授、高級科技師、專家。綜觀所述台村的優秀歷史文化,在陳仁、陳旭兄弟進士的精神感召和啟發下,世世代代相沿、傳承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