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麒

陳仁麒

陳仁麒(1913-1994),原名陳景麟,曾用名陳仁祺,福建省龍巖縣今(龍巖市)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1年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仁麒
  • 別名:陳景麟,陳仁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3年7月24日
  • 逝世日期1994年3月27日
  • 職業:將軍
  •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
    一級獨立自由勳章
    一級解放勳章
    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簡介,生平經歷,生活軼事,勿忘董存瑞,著作,

簡介

陳仁麒(1913-1994),原名陳景麟,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汪洋村人。1929年參加農民暴動,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21軍政治部宣傳員、分隊長,紅12軍特務隊政委,紅22軍166師266團連政委,166師268團政委,紅31師宣傳科長,紅11軍政治部宣傳科長,紅七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軍委政治部巡視員,軍委直屬教導一團政委兼政治處主任,軍委幹部團特科營教員,紅軍大學步兵學校特科營政委兼政治教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共甘肅隴東特委鎮遠縣委書記,隴東特委組織部長,陝甘寧邊區保全部隊政治部主任,警備三旅政治部主任,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解放戰爭時期,歷任熱河14旅政委,13旅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政委,22師政委,第四野戰軍第11縱政委,第48軍政委。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政委兼贛南地區軍管會副主任,江西人民政府委員,中共廣東韶關地委書記,第21兵團政委,海南軍區政委,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中共華南局委員,海南島區黨委書記,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委炮兵政委,成都軍區第二政委。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候補中央委員。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生平經歷

1913年7月生,福建省龍巖縣(今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汪洋村人,原名陳景麟,曾用名陳仁祺。
1929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
1931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2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陳仁麒陳仁麒
1929年參加農民暴動,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21軍政治部宣傳員,分隊長。
1931年10月起在紅12軍政治部訓練隊學習。1932年1月起任紅12軍特務隊政治委員。
1932年6月起任瑞金紅軍學校團委訓練班學員。1932年9月起任紅22軍第66師166團2連政治委員。
1932年10月起任紅22軍第66師168團【198團】政治委員。1933年1月起任紅11軍第31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11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1933年12月起任紅7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1934年7月起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巡視員。
1934年8月起任軍委直屬【紅一方面軍】教導第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9月起任紅一方面軍教導師第1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永定、長汀、朋口、邵武、滸灣、建寧等戰鬥、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和中央紅軍長征。
曾任紅一方面軍幹部團特科營政治委員。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特科營政治委員。1936年10月任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步兵學校特務營(後改稱團)政治委員兼政治主任教員。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任中共甘肅隴東特區委員會鎮源中心縣委員會書記。
1938年1月至7月任中共隴東特委組織部部長。同年7月至1939年12月任中共慶環分區組織部部長。
1940年11月起任陝甘寧邊區保全部隊政治部主任。
1942年10月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3旅政治部主任。為加強部隊的政治建設做出了顯著成績,被評為模範黨員,當選為中共七大代表。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在調出華中工作的幹部大隊2大隊任大隊長。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1月至1946年6月任熱河軍區【冀晉縱隊】第3旅政治委員。
1946年9月至1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熱河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委員。同年11月至1947年4月任冀熱察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委員。
1947年4月至8月任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委員。1947年8月至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第22師政治委員。
1948年1月至3月任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22師政治委員。1948年3月至11月任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東北野戰軍第48軍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49年3月至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8軍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1949年6月至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第48軍政治委員、黨委書記。率部參加了熱河、塔山阻擊戰和遼瀋、平津、湘贛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2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8軍政治委員兼贛西南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贛南地區軍管會副主任,江西人民政府委員,1950年7月至1952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48軍政治委員兼贛西南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1年5月至1952年2月任中共廣東韶關地委書記中共北江地委第一書記。
1952年4月至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21兵團政治委員、黨委書記、黨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2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5軍政治委員,同年11月至1953年1月任軍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1953年3月至9月任中共海南島區委員會第二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兼軍第二政治委員(至1954年3月),同年4月至1955年9月任海南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1953年9月至11月任中共海南島區委員會代理第一書記。1954年3月至1955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政治委員。1954年5月至1955年7月任中共海南島區委員會第一書記。1954年
2月至1955年4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政治部第三副主任,中共華南局委員。1955年3月至1959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55年6月至1960年4月任廣州軍區黨委常務委員.1955年12月至1960年4月任廣州軍區黨的監察委員會副書記。
1959年11月至1970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政治委員,其間:1959年12月至1963年11月任炮兵黨委第二書記,1963年11月至1969年7月任炮兵黨委第一書記,1969年7月至12月任炮兵黨委書記,1969年12月至1970年12月任炮兵黨委第二書記。
1970年12月至1971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軍區黨委常委(1970年12月至1971年9月)、第三書記(1971年9月起),1971年11月至1973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三書記;1971年8月至1974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
1973年2月至1979年11月在蘭州市煉油廠蹲點勞動。1971年被撤職,並被隔離審查。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1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生活軼事

在組建二十一兵團時,陳明仁有一個衛士排,特別是有專門的廚師,為此,一些幹部頗置微詞:“有食堂不去吃,自己有專廚,那是資產階級、軍閥作風。”陳明仁聽到這些議論,心裡頗為內疚。湖南人喜食辣,口味特殊。陳明仁又曾負過傷,那位由程潛推薦跟隨他多年的廚師,燒得一手好湖南菜,對他生活照顧周到,陳明仁很滿意。但是,既然個別幹部、戰士對此有看法,陳明仁二話不說,便為其買好車票,派人送他到南寧車站。
兵團司令部的管理幹部得知後,立即將情況報告給了陳仁麒。“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陳仁麒霍地起身,立刻命令管理員道:“快去車站把廚師給我截回來。”說完,陳仁麒連忙帶著黨委其他成員趕到陳明仁的住處,一進門,他就檢討道:“司令員,我這個政委工作沒做好,現在來給你作自我批評,你負過傷,身體不好,加之水土不服,吃大灶不必了,廚師不要辭退。”陳明仁一聽,面帶赧顏,立即擺手道:“陳政委,同志們說得對,我現在是一名解放軍的幹部,生活上要和大家同甘共苦,不能搞特殊化。”聽到陳明仁這一席話,陳仁麒等二十一兵團黨委成員頓時肅然起敬,他們對司令員的這種自律精神深感欣慰。接著,大家耐心地勸說陳明仁不要辭退廚師,他的工作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不久,葉劍英又從廣州親自打來電話,請陳明仁繼續讓老廚師照顧他的生活。
二級八一勳章二級八一勳章
陳仁麒和陳明仁在一個班子裡搭檔共事,前後僅有一年時間。次年,陳仁麒調往海南,出任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海南軍區第二政委。行前,陳明仁拉著他的手感慨地說:“仁麒同志,組織上派你做我的政委,雖然時間短,但我們合作得很愉快,我從你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真有些捨不得你走。”陳仁麒到了海南後,倆人除了在廣州開會,一般難得見面。雖然相距遠了,但倆人結下的革命情誼卻很深厚,時常通通信,遇有相識的人,彼此捎個口信互致問候。陳仁麒到海南時,他的幾個孩子尚幼,原先在南寧時,家中的公務員小郭和幾個小傢伙頗有感情。不料,到了海口後,小傢伙們還惦記著熟悉的小郭,找了幾個保姆,都不大理想。陳明仁得知這些情況後,立刻讓小郭去海南,幫助陳仁麒照看幾個小孩。但是,令陳明仁始料未及的是,小郭去了幾天后,就帶著陳仁麒寫給陳明仁的親筆信,又打著背包回到了南寧。信中,陳仁麒感謝司令員的好意,表示小郭是一名革命戰士,以前僅僅是分配在自己家中作服務工作的,現在的工作調動要經過組織。再說,孩子們由老伴帶,無甚大礙。
一級獨立自由章一級獨立自由章
陳明仁當然明白陳仁麒的意思,他拿著信感慨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要是在國民黨軍隊里,不用說讓戰士做家庭保姆,就是乾其他私事也是正常的。共產黨人的確不簡單。”後來,二十一兵團撤銷了,陳明仁改任55軍軍長,駐在湛江。陳仁麒每次路過此地,無論工作多忙,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一下陳明仁。1955年,陳明仁和陳仁麒分別被授予上將和中將軍銜。

勿忘董存瑞

作為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的領導和發現、宣揚英雄典型的主要當事人之一的陳仁麒同志,新中國建立後,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政治委員、軍委炮兵政治委員、成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身居高位,將軍始終不忘董存瑞及其家人,一直跟烈士的父親董全忠保持著書信往來,還不時寄些錢、物給董家,以表心意。
1958年夏天,時為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的陳仁麒中將,利用在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深造放暑假的機會,特地趕到河北懷來縣董存瑞烈士的家鄉,看望烈士一家。他緊握著烈士父親董全忠的手,激動地說:“老哥,我這是來探親的!感謝你為我們部隊養育了一位偉大的英雄!”隨後,將軍轉身,拉著烈士大妹董存梅的手慈愛地問道:“還記得你的英雄哥哥嗎?”
“記得,”董存梅羞赧地答道,“參軍時,他個兒低,部隊不要,他急得哭了起來,跟部隊上的人論理,說到了部隊,高粱米飯一撐就長高了。”說著,她模仿著哥哥當時的動作,用手比劃著名,將手伸到將軍的頭頂。姑娘的神態引得將軍一陣哈哈大笑。女兒的話,也引起了董家二老的回憶。通過跟董家二老的一番拉呱,將軍得知在當年烈士捐軀時部隊還不甚了解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事。
陳仁麒陳仁麒
1944年秋天,年僅15歲、小名“四蛋子”的董存瑞,在父母的包辦下,同一個比她大三歲的本地姑娘盧長玲結了婚。十五六歲就娶妻生子,這在當時的河北懷來一帶農村是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1945年,即董存瑞和盧長玲結婚的第二年,抗日戰爭進入了大反攻階段,16歲的董存瑞說啥也要參加八路軍。小兩口分別時,董存瑞對哭成淚人的妻子說:“你等著我,打下了太平的日子,我就回來!”
抗日戰爭勝利後,董存瑞所在的地方部隊,被編入冀察熱遼軍區第9旅開赴前線,同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反動派軍隊作戰。一次,董存瑞跟排長郭元方到董的家鄉南山堡一帶執行任務,郭排長讓董存瑞順便回家看看。董存瑞先見過父母,然後去見妻子盧長玲。董存瑞雖然不知何時才能打敗蔣介石結束戰爭,但他深知戰爭的無情和殘酷,便對妻子說:“長玲,我這一走,生死難測,萬一回不來,你一定要改嫁,你的日子還長著呢。”長玲聽了丈夫的這番話,忍不住撲進董存瑞的懷裡失聲痛哭起來。時間不長,董存瑞便應排長的招呼,匆匆地跟父母、妻子告別又踏上了征程。這一走,竟是董存瑞與家人的永別。
在部隊里,董存瑞英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1947年3月,董存瑞被光榮地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妻子盧長玲非常明白事理,那是上炕剪子下炕鐮,無論是田裡還是家裡,都是一把勞動好手,不僅孝敬公婆,而且跟幾個小姑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得知丈夫犧牲的訊息,盧長玲悲痛欲絕,為丈夫守了三年孝,才在公婆再三勸說下改了嫁,臨走時痛哭不止。“長玲可是個好閨女呵,俺家窮,在俺家沒過上一天好日子!”董母講到這裡泣不成聲。身經百戰的將軍聽了也雙眼濕潤,唏噓不已。臨別時,將軍聽說正在讀國中的董存梅非常愛讀書,便高興地說:“這是好事,我支持你!”自打那以後,陳仁麒就一直在經濟上和學業上給予董存梅以幫助,直到這位農家女上完大學。
1961年,全國上下遭受大饑饉,董家雖是烈屬,受到政府優待,但也仍是常常揭不開鍋,董全忠和小女兒還得了浮腫病。陳仁麒將軍得知後非常不安,便和老伴黎萍商量,將家中積攢的200多斤糧票和200元錢派人送到董家,並將患浮腫病的董家父女接到北京,安排到炮兵部隊醫院住院治療。
1983年,陳仁麒將軍正式離休。晚年他一直致力於宣傳和弘揚董存瑞英雄事跡的工作。1993年,隆化隆重地舉行了紀念董存瑞烈士犧牲45周年的活動。早已百病纏身,癱瘓在輪椅上的老將軍接到邀請信後,不顧子女和秘書的勸阻,說:“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紀念會上,老將軍和老戰友們一道,憶往昔崢嶸歲月,想到董存瑞和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地犧牲了,想起了他們,這些看到革命最終勝利的倖存者都感慨萬千,熱淚長流。
一年後,老將軍在北京溘然辭世。臨終前,他用微弱的聲音對守候在身邊的親屬說:“董存瑞是我部隊湧現出來的英雄,我的追悼會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親屬參加。”適逢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出差在外,為了滿足將軍的遺願,將軍的追悼會不得不推遲了五天才舉行。

著作

著有《回憶贛西南戰役》、 《中共隴東特委工作回憶》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