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陳仁麟
- 別名:Chen Renlin
- 出生地:福建龍巖縣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94年
烽火連天,硝煙瀰漫。
一群人民解放軍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英勇地向前衝殺。突然,敵橋[型暗堡吐出兇猛的[火舌,成片成片的[解放軍指戰員在敵軍機槍掃射下紛紛倒在血泊中董存瑞——冀察熱遼十一縱隊九十六團六連六班班長,手撐炸藥包,拉響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前進!”
一聲巨響,敵橋型暗堡灰飛煙滅。
沖啊!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發出吶喊,踏著英雄的血跡,旌旗所向,怒潮般地卷向敵陣。
這是我國廣大觀眾熟知的革命戰爭電影《董存瑞》的一個片段。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1948年5月25日。
40年後,即1988年5月25日,紀念隆化解放40周年的日子裡,一位兩鬃斑白的老將軍,再次來到了隆化城,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這位老人,就是當年隆化之戰的指揮者之一、冀察熱遼十一縱隊政委陳仁麟將軍。
陳仁麒將軍後來在《紀念隆化解放四十周年》(《英雄血染隆化城》)中說:“每當我想起解放隆化時,各部隊出征誓師會上,那高昂的士氣,‘誓死解放隆化’的決心,戰鬥中那種全軍上下一往無前,為了人民的事業置生死於度外的氣概,我總是激動不已。”
戰火紛飛、戎馬使鎔的解放戰爭歲月一一浮現在這位閩西龍川河畔走向大江南北的老將軍的眼前,恍如昨日。
“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第十三旅閩籍兩將軍揮師攻堅圍場。
“東總”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為改變東北戰局,決心發動夏季攻勢,指示冀察熱遼部隊予以配合,圍場之戰就是在這種形勢下進行的運動攻堅戰。
原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段蘇權在《戰略性反攻中的冀熱察部隊》一文中回憶道:
1947年3月17日,冀熱察軍區發動熱西戰役的作戰方案正式形成,決定首先奪取豐寧,然後指向風山或郭家屯,牽制圍場、隆化之敵。3月25日,司令員段蘇權、政委劉道生、參謀長舒行、政治部主任蘇啟勝等軍區主要領導又一次審定了此作戰方案,並報請上級審定批准。
“東總”3月二十七日報中央,建議熱河、晉察冀採取大部隊的進攻,牽制敵十三軍、九十三軍東調。
4月13日“東總”又致電冀察熱遼軍區,七天或十天后開展攻勢,堅決果敢作戰,配合東北大攻勢。
4月20日,程(子華)代司令員兼政委和李運昌副司令員電示冀熱察軍區,為充分進行作戰準備,把戰役行動推遲到五月十一日,部隊集結待命。
4月21日,冀察熱遼軍區電告冀熱察軍區:預定十三旅擔任對圍場主攻;五旅位於圍場至隆化公路兩側、張家窩缽、姜家窩鋪(邊培山西)一帶打援。
主攻圍場部隊冀熱察軍區獨立十三旅,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麟,一為閩西上杭人,一為閩西龍巖人,同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八年抗戰烽火走過來的鐵軍戰將。(獨立十三旅有關戰鬥情況參見本書《常勝“旅長”黃鵠顯》)
圍場,為當時熱西重鎮,位於隆化縣城以北80公里處,隆化至多倫公路在鎮中穿過,有三角山(小錐子山)、西大山(1316高地)、天寶山(1239高地)、錐子山,山山相連,地形複雜,山勢險要。這些高山為圍場守必據、攻必取的重要屏障。
圍場守軍自1946年10月7日進占圍場之後,經過8個月的工事構築,已形成完整的環形防禦體系,守備堅固。國民黨軍狂妄地吹噓“圍場為熱河第一堅強之據點”、“塞外前線之樂園”。
據守圍場者主要為國民黨十三軍四師十團三營及戰防炮連、保全三大隊,總計千餘人,“兵精”糧足,武器精良。
陳仁麟將軍在紀念圍場解放40周年之際,撰文《圍場攻堅戰》,深情地回憶道:
我至今還記得三十七團的幹部戰士在攻打圍場的進攻。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校長李德生為紀念陳仁麟題詞。攻出發地集結,宣誓出征的情景,為解放圍場、奪取勝利,抱必死決心的英雄氣概,氣壯山河。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用生命實現自己的哲言,為中國的解放在奮起衝鋒中倒下的先烈們。段蘇權將軍在《戰略性反攻中的冀熱察部隊》中說:
圍場戰鬥打響後,各路打援部隊積極活動,尤其是兄弟的十六旅和十七旅動作迅速,使得承德、赤峰、隆化、豐寧之敵受制於我各打援部隊,眼巴巴地看著圍場敵人被殲,沒有一個敢於出面救援。這也是我們能夠順利打下圍場的原因之一。
圍場攻克,我夏季戰役第一階段的主要目的已達到,於是五天后,在冀察熱遼軍區首長的親自指揮下,又揮師南下,圍攻隆化,實現程子華“打下圍場僅是開始,打下後繼續發展”的戰役構想。
獨立十三旅自1947年4月平定堡戰鬥之後,在龍門所進行了短期整訓。陳仁麟負責組織對部隊進行了政治和形勢教育,使指戰員認清了轉入戰略反攻的大好形勢,通過控訴國民黨軍侵占熱河欺壓人民的罪行,激發廣大指戰員對敵人的無比仇恨。全旅上下,同仇敵情,求戰心切。
圍場之戰,關係重大。4月27日,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麟召集十三旅團以上幹部,發揚軍事民主,詳盡地研究攻打圍場的戰術和技術。旅教導隊將連、排幹部集中訓練。團專門訓練班長和各種戰鬥小組的技術骨幹。全旅上下都在開動腦筋,進行各種想定作業,為避免紙上談兵,又多次在野外進行實地演練,反覆演練攻打碉堡時,火力隊、爆破隊、突擊隊的協同動作。
5月1日、2日,獨立十三旅由赤城、龍門所出發,沿上黃旗、郭家屯,向圍場開進。
5月5日,獨立十二旅拔除了上黃旗據點,殲滅敵十三軍四師十三團300餘人。
5月6日,獨立十二旅進至上黃旗的上瓦窯溝村。豐寧(大閹)駐敵來襲,獨立十三旅英勇作戰,殲敵120餘人。
風山鎮守敵國民黨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二團第三營5肋餘人前來救援,激烈的戰鬥遂在上黃旗附近煙筒溝梁打響。
上黃旗之戰,是冀察熱遼軍區攻打圍場的“前哨戰”。原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段蘇權將軍在《戰略性反攻中的冀熱察部隊》一文中記述道:
我與劉道生政委決心殲滅該敵。黃鵠顯旅長、陳仁聯政委當即指揮該旅第三十九團擔任主攻,第三十七團由豐寧(大閣)縣長陳道明引導下擔任配合。戰鬥在上黃旗附近的煙筒溝梁展開。敵人藉助險峻的煙筒溝梁和精良的武器裝備,居高臨下,拚命地與我軍所拼。
三十九團從煙筒山東南面發起進攻,惡戰多時,久攻不克。富有山地作戰經驗的獨五旅十三團投入戰鬥,從北面、西面發起進攻,奪占主峰。黃鵠顯、陳仁麟命令三十九團、三十七團發起衝鋒,攻殲混亂守敵。
此戰,斃俘敵300餘人,繳獲機槍7挺,火炮3門,長短槍近百枝。承德援敵到達煙筒溝梁時,戰鬥早已結束。
5月8日,前衛三十七團第三營進至圍場大頭山時,與敵一騎兵團遭遇,當即將敵擊潰。
5月14日14時許,獨立十三旅遏進圍場。
落日時分,群山在夕陽的餘暉下,一片血紅。
獨立十三旅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麟帶領營以上幹部,登上了吉布汰溝西北的二號高地,對圍場地形、敵情和工事構築作了進一步勘察。
黃鵠顯、陳仁麟就此向參戰部隊下達作戰任務:
三十七團在團長王振東、政委韓仰山指揮下,以一個營進至1310高地和西大山無名高地一線,對半截塔方向警戒,負責攻城部隊側翼安全。如敵人從半截塔方向來援,堅決殲滅之。若敵不來援,該營則由南向北沿山脊向錐子山方向攻擊。團主力在汰溝東西一線展開,殲滅城西南角碉堡群及三角山之敵,務須於拂曉前攻占三角山,爾後向鎮內發展進攻,協同三十九團殲滅城內守敵。
三十九團在團長白斌、政委蕭澤西指揮下,以一部兵力迂迴至敵側翼,由東向西攻擊,主力向南門及東南角實施主要突擊,力爭拂曉前突破。爾後向北繼續擴張戰果,在三十七、三十八團配合下殲城內守敵。
三十八團三營(缺九連)在團長鄭壽才、政委鮑啟樣的指揮下於拂曉前奪占滴水湖西北山和飛風嶺,成功後一部向東城佯攻。余為旅預備隊,配置在吉布汰溝村附近,除對六道岔方向警戒外,隨時準備按旅的命令加人戰鬥。
炮火陣地設在1027.4高地西南山坡。
旅指揮所設在七號西側無名高地。
陳仁麟在《圍場攻堅戰》一文中寫道“想想承德撤退,圍場等地相繼被敵侵占之前後形勢,想想那時軍隊和人民的鬱郁心情……僅8個月時間,我們又打回來了,圍場即將回到人民的懷抱。我們的幹部戰士胸中的怒火就要噴發了。”
15日凌晨,隨著鮮紅的信號彈騰空升起,攻城部隊咳亮的軍號聲劃破了夜空,激烈的槍炮聲震得地動山搖。攻打圍場的戰鬥開始了。
圍場之戰打響後,承德、赤峰、隆化、豐寧之敵,受制於十六旅、十七旅打援部隊,不敢輕舉妄動。
15日凌晨,參戰部隊經一番苦戰,掃清敵外圍警戒,占領了攻擊陣地。下午1時,三十九團一營(欠4個排)首先向敵發起進攻,隨後三十七團、三十八團分別向守敵發起進攻,攻克東西高地,突人城內,分割殲滅城內守敵,殘敵向北門逃竄,遭十三旅堵擊、圍殲。至18時,戰鬥勝利結束。
軍區首長通令嘉獎:“此次圍場戰鬥,十三旅在14小時內攻克了最堅固防禦,殲滅十三軍十團第三營及戰防炮連、偽府保全大隊等500餘人,繳獲甚多,這為我軍攻堅戰鬥之範例,該旅指戰員堅忍卓絕、大無畏英勇的至高精神,殊堪嘉獎”。(練建安《八閩開國將軍》)
人物傳記《塑我軍魂——記我軍優秀政治工作領導陳仁麟》中記載:“遼瀋戰役前夕,十一縱隊奉命挺進冀東,先後兩次完成出擊北寧線的任務,切斷敵陸路交通,堵死華北敵軍出援關外的道路,揭開了遼瀋戰役的序幕。”
韓先楚將軍《東北戰場與遼瀋戰役》一文中記載:“1948年9月12日,戰役首先在北寧路山海關唐山段打響。十一縱隊並指揮冀察熱遼騎兵師,由建昌營地區出發,先後攻克昌黎、北戴河。”
原東北人民解放軍十一縱司令員賀晉年將軍、副司令員周仁傑將軍的回憶文章——《挺進冀東斬斷北寧線》則記述道:
1947年7月至9月,全國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東北國民黨軍遭我軍1947年夏、秋1l冬三大攻勢打擊之後,已被迫龜縮於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
中央軍委、毛澤東高瞻遠矚、運籌惟怪,於1948年4、5月間就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方針,為此,“必須確立堅決攻占錦州,全部控制北寧線的決心。”
在遼瀋決戰前夕,第十一縱奉命挺進冀東,先後兩次完成“東總”賦予的出擊北寧線任務,正是在上述總的作戰意圖下進行的。
北寧線西自北平東到瀋陽,從天津塘沽起沿渤海灣向東伸展,全長200餘公里,沿線有天津、塘沾、唐山、灤縣、昌黎、秦皇島、山海關、錦西、錦州等重要城鎮。是連貫華北與東北的交通命脈。國民黨軍依靠這條鐵路,不僅可使華北與東北兩大戰區相互支援,同時又可以從秦皇島、葫蘆島得到海上援助,實施海陸機動。北寧線成丁東北國民黨軍的輸血管、生命線。因此,蔣介石集團始終把“確保北寧線”作為戰略計畫的重點。
1948年5月,隆化戰鬥結束後,冀察熱遼軍區“前指”命令十一縱到平泉以南集結待命。6月10日,“東總”電令:“十一縱及騎兵師去冀東配合楊羅耿作戰,組織準備在8月半後返回錦州附近,牽制錦州之敵,以便北線全力攻長春。”
十一縱接令後,在賀晉年、陳仁腆率領下,揮戈南下,經喜峰口人關,挺進冀東。
此前,華北野戰軍楊(得志)羅(瑞卿)耿(飈)兵團為牽制華北敵軍,配合東北野戰軍主力“關門打狗”挺進冀東。該部以三縱吸引平古線主力,以四縱及四旅攻擊豐潤、棒子鎮、野雞培等敵據點。此舉,調動了平古線8個師敵軍緊急馳援。與此同時,由山東煙臺海運北寧線的國民黨第八軍獨一旅、四十二旅亦在秦皇島登入,擬向昌(黎)、灤(縣)段以西增援。華野三縱則乘敵東援之機,再次出擊平古線,連克石匣、小營等重鎮,圍攻古北口要塞。東援敵軍見狀,掉頭西援。敵北寧線由此空虛。
冀察熱遼軍區“前指”決定乘虛而入,出擊北寧線。
兵鋒所向,直指昌黎。
冀察熱遼軍區“前指”作出部署:主攻部隊為十一縱。
昌黎城背山面海,位於北寧線中段,距唐山82公里,距秦皇島45公里,是灤河以東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昌黎守備堅固,守敵為國民黨軍統系統別動隊改編的交通警察第三支隊司敘部及其所屬第八總隊全部、第五總隊一部、河北保全二十一團和地方反動武裝伙會,共400餘人。
十一縱接受戰鬥任務後,賀晉年、陳仁麟等縱隊領導考慮到此次由友軍和地方部隊協同出擊北寧線,既要攻打敵人困守的城鎮和車站,又要打援和破壞交通,任務比較繁重和複雜,必須協同一致。遂根據“前指”命令和敵軍情況,提出“打中間,抗兩頭,全線出擊,快打快收”的戰鬥方針。6月21日,十一縱下達攻擊昌黎作戰部署:24日掃清敵外圍據點,次日下午1時展開總攻擊。二十一師、二十二師主力、華野十一旅分別從城東、城東南、城西同時攻擊,三十二師攻取北戴河,統制秦皇島之敵。
華野四縱則部署於十一縱西側,攻取景家店、石門、安山、後封台,並在朱各莊、攀各莊一線構築工事,阻擊灤河西敵東援。
6月24日晨4時,各部按計畫同時投入戰鬥。下午4時許,十一縱隊勝利結束了昌黎外圍戰鬥,昌黎之敵陷入重圍。
在昌黎東側。三十三師九十七團展開攻擊北戴河時,秦皇島守敵企圖西援昌黎。情況緊急,賀晉年、陳仁麟果斷決定提前對昌黎發起總攻。
25日6時30分,縱隊發出總攻信號。炮兵旅立即開始40分鐘炮火轟擊,妻時,地動山搖,煙霧瀰漫。15分鐘後,三十一師發起衝擊,奮勇作戰,僅用1個半小時即突破昌黎城。
在十一縱總攻昌黎之前,秦皇島西援之敵第八軍獨一旅、四十二旅在飛機、艦炮掩護下,於25日晨6時,向十一縱三十三師陣地發起猛烈進攻。三十三師扼敵去路,阻敵於北戴河以東。
10時許,昌黎守敵全線動搖,向南潰逃。十一縱前堵後追,至13時,戰鬥全部結束。西援之敵西援無望,亦於當日退回秦皇島。
此役,十一縱共殲敵2320餘名,生擒敵交警三支隊中將司令湯毅生、少將參謀長薛滌愁、第五總隊少將總隊長周銘勛,繳獲大量美式武器裝備。
十一縱攻克昌黎,威震敵膽。2日後,國民黨軍東西兩線集中4個師又3個旅兵力,同時向昌黎攻擊前進。十一縱奉命撤離昌黎,向北轉移。至此,十一縱完成了首次出擊北寧線的任務。
昌黎之戰後,賀晉年、陳仁麒率部繼續在北寧線灤縣至山海關一段尋覓戰機。為解除心腹之患,8月3日,駐灤縣一線的國民黨軍九十二軍、六十二軍、十六軍等主力分路向北進犯3三河方面的國民黨軍暫三軍同時東進,合擊十一縱,企圖將十一縱消滅在灤河西岸。十一縱東渡灤河,與敵周旋。從而牽制了大量敵軍,使之無暇他顧。
8月20日,“東總”電示十一縱:“為著整個作戰行動的需要(為著東北主力作戰及減輕敵對兩楊兵團的注意),我軍需將灤縣(不含)到昌黎一帶之敵殲滅,鐵路徹底翻毀,枕木燒毀並動員民眾挖路基。十一縱應執行上述任務,時間自定,但三四日內即出動為妥。楊羅部已占領石匣、小營,敵注意力已轉向平承線,你們這h任務完成:華即準備奔襲山海關的任務。”
正當十一縱積極行動之際,國民黨軍九十二軍一部、六十二軍一個師於8月23日先後過灤河,在石門、安山、昌黎一線集結。“東總”令十一縱原地待命;
9月上旬,華北野戰軍主力為配合即將展開的錦州戰役,繼攻克香河、武清後,猛攻三河,將華北敵軍主力緊緊拖住。
北寧昌灤段已無敵主力部隊。9月11日,賀晉年、陳仁麟率部兵分三路自西向東橫掃北寧線昌灤段,連克石門、安山、張莊、後封台,再克呂黎;
十一縱橫掃北寧線昌灤段,切斷了華挫敵軍從陸上增援東北的通道。為擴大戰役行動,十—縱奉命奔襲山海關一線,堵敵海上通道。
15日,十一縱將昌黎城防移交十五分區警備團,繼續東進。17日,三十二師攻克北戴河;三十三師、三十二師於同日攻占秦皇島西面制高點起雲寺、煙筒山,兵鋒直指秦皇島海港。
此時,國民黨軍六十二軍兩個師進逼昌黎。賀晉年、陳仁麟令三十二師火速返回馳援。經數次攻防戰鬥,國民黨軍不支遂退回灤河以西。
賀晉年將軍、周仁傑將軍在《挺進冀東斬斷北寧線》中說:“在十一縱出擊北寧線灤縣至山海關的同時,四縱和冀察熱遼軍區三個獨立師,在北寧線關外西段大舉出擊。我軍將灤縣至錦州的各點守敵一概分割,徹底切斷了錦州與華北的聯繫,錦州成了一座孤城。”又說“十一縱隊挺進冀東前後共三個多月,在北寧線昌灤段攻城奪點,破路炸橋,殲敵萬餘,迫使敵人疲於應付,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