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火盛

陰虛火旺證可偏重於不同的臟腑,臨床所見,以心、肺、肝、腎為主。主症;咽乾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紅絳。 陰虛火盛 - 概述 李東垣首提“陰火”一詞,在《脾胃論》中出現40餘處,但“陰火”到底指什麼,後來醫家見仁見智,爭論不休。

基本介紹

  • 別稱:陰虛火盛 
  • 常見發病部位:心、肺、肝、腎為主
  • 常見病因:陰虛則不能制陽,致使陽相對亢盛發展而成陰虛火旺證
  • 常見症狀:咽乾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紅絳。   陰虛火盛
概述,後序,
陰虛則不能制陽,致使陽相對亢盛發展而成陰虛火旺證。而筆者認為,“陰火”是“本寒標火證”。“陰火”眾說紛紜 1.陰火就是陰虛火旺陰平陽秘,陰陽互根是人體正常生理現象的本能,一但某種因素造成人體陰液的丟失或損傷,使人體出現陰液不足,陽相對有餘,而形成一個陰虛證,或者說是虛熱證,這就是陰虛火旺,即謂“陰虛生內熱”,其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紅、脈細數等。治則以滋陰退熱,方選鱉甲煎散、大補陰丸、六味地黃湯等方,顯然與脾胃論中的理論方藥不符。 2.陰火就是相火相火的根源發自命門,而寄於肝、膽、三焦等臟腑內,是生命的動力。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相火受著肝腎之陰的制約,從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以保持人的正常生理。一旦肝腎陰虛,相火失去制約,它就外越或妄動,其表現仍然是一個陰虛火旺之候,以知柏地黃湯主治。3.陰火就是心火“心火者,陰火也 ,”即心火就是陰火。這個陰火應該是心的代稱,因為心在五行中屬火,故稱心火;心屬髒,髒為陰,故心火又稱之為陰火。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在病理上指心熱火旺的病變,但有虛實之分,其歸根結底還是熱證、陽證。與《脾胃論》中對“陰火”的論述也不一致。 心火支配著相火的運動,如同君主與宰相的關係,一旦心火亢盛就引動相火妄動。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心動,心動則相火亦動。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暗耗)真陰,陰虛則病而“陽有餘,陰不足 ”的失衡狀態,其表現為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眩暈頭昏,視物模糊,耳鳴耳聾,易怒多夢,五心煩熱等一系列肝腎陰虛的現象。 “陰火”本寒標火是實質 1.在自然界的磷火,民間稱為鬼火,人們通常稱之為陰火。這個陰火常在夜晚或陰雨暗日之時可見到,而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是見不到的。因此,夜晚、陰雨暗日屬陰、屬寒;其火是指磷火的光亮似“火”,但與明火不一樣,不能點燃,只是空虛假象(似火),因此為本寒標火。 2.《脾胃論》中的論述為寒證。如“若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即脾胃氣衰,元氣不足。”可見“氣有餘便是火 ”,氣為陽,氣虛陽虛同出一轍,陽虛當然屬寒證。 3.《脾胃論》中最著名的方是補中益氣湯,其次是昇陽三火湯。而補中益氣湯正是甘溫補氣藥所組成,補氣溫養而治氣虛寒證,即脾虛陰火證。昇陽散火湯是治因大量寒涼食物直中(損傷)脾陽的陰火實證(即寒實證)。 4.《脾胃論》中“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是說脾胃之氣虧虛,清陽之氣滯流於下而不能上升。這種清陽之氣下流肝腎,以排斥生理性寄於肝腎之中的相火離位外越而出現“火”的症狀現象,如口乾、口舌破潰等。其實質並非肝腎之陰不能制約相火,而是清陽之氣下流肝腎占位迫使相火離位之故。 5.縱觀《脾胃論》,陰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素體稟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容易感冒,入冬則重裘難溫,喜熱飲,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胖嫩,邊有齒痕,脈細弱或浮大按之無力等一系列元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象,為寒象。有口乾,咽乾,口舌破潰,低熱或舌苔膩而罩黃苔等伴隨症為熱象,即“火”。這個“火”就是一個標症或者說是假象。更有其特點:口乾,咽乾,而飲水不多且喜熱飲;口舌破潰為紅腫不顯,周邊不充血,疼痛不劇;罩黃苔也為脾濕熏蒸之故;低熱不退也是《脾胃論》中著名方補中益氣湯的臨床常用方。即所謂“甘溫除大熱 ”。所以說這個”火”主要是脾胃氣虛,使清陽之氣下陷,運化無力,濕濁停滯之故。  陰虛火盛 - 後序 “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是說對脾虛陰火證的治療,只有用味辛甘溫的方劑,補益胃氣,升發脾陽來治療而達到治癒疾病(陰火)的目的。 綜上所述,陰火是指臨床疾病表現出的一系列現象的證候群,這種證候群就叫陰火證。其實質是一個寒證,而表現有火的現象,這種火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假象。確切地說陰火證就是本寒標火證。 陰虛火盛 - 相關詞條 中醫 陰火證 太陽病 少陽病 陽明病 少陰病 陰虛火盛 - 參考資料
陰虛火盛陰虛火盛
陰虛則不能制陽,致使陽相對亢盛發展而成陰虛火旺證。陰虛火旺證可偏重於不同的臟腑,臨床所見,以心、肺、肝、腎為主。主症;咽乾口燥,心煩易怒,轟熱升火,舌質紅絳。

概述

李東垣首提“陰火”一詞,在《脾胃論》中出現40餘處,但“陰火”到底指什麼,後來醫家見仁見智,爭論不休。而筆者認為,“陰火”是“本寒標火證”。“陰火”眾說紛紜 1.陰火就是陰虛火旺陰平陽秘,陰陽互根是人體正常生理現象的本能,一但某種因素造成人體陰液的丟失或損傷,使人體出現陰液不足,陽相對有餘,而形成一個陰虛證,或者說是虛熱證,這就是陰虛火旺,即謂“陰虛生內熱”,其表現為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舌紅、脈細數等。治則以滋陰退熱,方選鱉甲煎散、大補陰丸、六味地黃湯等方,顯然與脾胃論中的理論方藥不符。 2.陰火就是相火相火的根源發自命門,而寄於肝、膽、三焦等臟腑內,是生命的動力。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相火受著肝腎之陰的制約,從而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以保持人的正常生理。一旦肝腎陰虛,相火失去制約,它就外越或妄動,其表現仍然是一個陰虛火旺之候,以知柏地黃湯主治。3.陰火就是心火“心火者,陰火也 ,”即心火就是陰火。這個陰火應該是心的代稱,因為心在五行中屬火,故稱心火;心屬髒,髒為陰,故心火又稱之為陰火。這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在病理上指心熱火旺的病變,但有虛實之分,其歸根結底還是熱證、陽證。與《脾胃論》中對“陰火”的論述也不一致。 心火支配著相火的運動,如同君主與宰相的關係,一旦心火亢盛就引動相火妄動。心君火也,為物所感則心動,心動則相火亦動。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暗耗)真陰,陰虛則病而“陽有餘,陰不足 ”的失衡狀態,其表現為性機能亢奮,遺精早泄,眩暈頭昏,視物模糊,耳鳴耳聾,易怒多夢,五心煩熱等一系列肝腎陰虛的現象。 “陰火”本寒標火是實質 1.在自然界的磷火,民間稱為鬼火,人們通常稱之為陰火。這個陰火常在夜晚或陰雨暗日之時可見到,而在陽光明媚的白天是見不到的。因此,夜晚、陰雨暗日屬陰、屬寒;其火是指磷火的光亮似“火”,但與明火不一樣,不能點燃,只是空虛假象(似火),因此為本寒標火。 2.《脾胃論》中的論述為寒證。如“若飲食不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即脾胃氣衰,元氣不足。”可見“氣有餘便是火 ”,氣為陽,氣虛陽虛同出一轍,陽虛當然屬寒證。 3.《脾胃論》中最著名的方是補中益氣湯,其次是昇陽三火湯。而補中益氣湯正是甘溫補氣藥所組成,補氣溫養而治氣虛寒證,即脾虛陰火證。昇陽散火湯是治因大量寒涼食物直中(損傷)脾陽的陰火實證(即寒實證)。 4.《脾胃論》中“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是說脾胃之氣虧虛,清陽之氣滯流於下而不能上升。這種清陽之氣下流肝腎,以排斥生理性寄於肝腎之中的相火離位外越而出現“火”的症狀現象,如口乾、口舌破潰等。其實質並非肝腎之陰不能制約相火,而是清陽之氣下流肝腎占位迫使相火離位之故。 5.縱觀《脾胃論》,陰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素體稟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容易感冒,入冬則重裘難溫,喜熱飲,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胖嫩,邊有齒痕,脈細弱或浮大按之無力等一系列元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象,為寒象。有口乾,咽乾,口舌破潰,低熱或舌苔膩而罩黃苔等伴隨症為熱象,即“火”。這個“火”就是一個標症或者說是假象。更有其特點:口乾,咽乾,而飲水不多且喜熱飲;口舌破潰為紅腫不顯,周邊不充血,疼痛不劇;罩黃苔也為脾濕熏蒸之故;低熱不退也是《脾胃論》中著名方補中益氣湯的臨床常用方。即所謂“甘溫除大熱 ”。所以說這個”火”主要是脾胃氣虛,使清陽之氣下陷,運化無力,濕濁停滯之故。
陰虛火盛陰虛火盛

後序

“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是說對脾虛陰火證的治療,只有用味辛甘溫的方劑,補益胃氣,升發脾陽來治療而達到治癒疾病(陰火)的目的。 綜上所述,陰火是指臨床疾病表現出的一系列現象的證候群,這種證候群就叫陰火證。其實質是一個寒證,而表現有火的現象,這種火的現象也可以說是假象。確切地說陰火證就是本寒標火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