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地蕨(瓶爾小草科陰地蕨屬植物)

陰地蕨(瓶爾小草科陰地蕨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陰地蕨(Sceptridium ternatum (Thunb.) Lyon)是瓶爾小草科、陰地蕨屬陸生蕨類植物。根狀莖短而直立,總葉柄短,細瘦,淡白色,營養葉片光滑無毛;葉片為闊三角形,三回羽狀分裂;側生羽片幾對生或近互生,有柄,羽片長寬各約5厘米,闊三角形,短尖頭,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有柄,幾對生,末回小羽片為長卵形至卵形,第二對起的羽片漸小,長圓狀卵形,葉脈不見。孢子葉有長柄,孢子囊穗為圓錐狀,小穗疏鬆,略張開,無毛。

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台灣。日本、朝鮮和越南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400-1000米的丘陵地灌叢陰處。

陰地蕨的全草入藥。昧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止咳,止血,明目去翳之功效。主治小兒高熱驚搐,肺熱咳嗽,咯血,百日咳,癲狂,癇疾,瘡瘍腫毒,瘰癧,毒蛇咬傷,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陸生植物根狀莖短而直立,有一簇粗健肉質的根。總葉柄短,長僅2-4厘米,細瘦,淡白色,乾後扁平,寬約2毫米。營養葉片的柄細長達3-8厘米,有時更長,寬2-3毫米,光滑無毛;葉片為闊三角形,長通常8-10厘米,寬10-12厘米,短尖頭,三回羽狀分裂;側生羽片3-4對,幾對生或近互生,有柄,下部兩對相距不及2厘米,略張開,基部一對最大,幾與中部等大,柄長達2厘米,羽片長寬各約5厘米,闊三角形,短尖頭,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3-4對,有柄,幾對生,基部下方一片較大,稍下先出,柄長約1厘米,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為長卵形至卵形,基部下方一片較大,長1-1.2厘米,略淺裂,有短柄,其餘較小,長約4-6毫米,邊緣有不整齊的細而尖的鋸齒密生。第二對起的羽片漸小,長圓狀卵形,長約4厘米(包括柄長約5毫米),寬2.5厘米,下先出,短尖頭。葉乾後為綠色,厚草質,遍體無毛,表面皺凸不平。葉脈不見。孢子葉有長柄,長12-25厘米,少有更長者,遠遠超出營養葉之上,孢子囊穗為圓錐狀,長4-10厘米,寬2-3厘米,2-3回羽狀,小穗疏鬆,略張開,無毛。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廬山)、福建、湖南、湖北、貴州、四川、台灣。日本、朝鮮和越南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400-1000米的丘陵地灌叢陰處。

繁殖方法

  1. 孢子採集及處理:①陰地蕨孢子採集時間,每年12月至次年的1月,當陰地蕨葉片背面的孢子呈棕色即可採集,此時段,陰地蕨孢子已經接近成熟;②孢子採集方法:將帶成熟孢子的葉片,從陰地蕨葉柄處剪斷,用紙袋將整個葉片裝好帶回;③孢子的預處理:將採集到陰地蕨葉片,首先和蒸餾水混合,然後在攪拌器內將其打碎,最後再往打碎的汁液中加入30倍量的蒸餾水。
  2. 孢子培養基準備:①培養基準備:首先在每年6-7月份將新鮮的稻草用機械打碎成小於0.5厘米的顆粒,加入秸稈腐熟劑,進行腐爛;②培養基準備:將山上分布有野生陰地蕨區域環境內地表5厘米的表層土收集;③培養基消毒:將收集到腐殖土和腐熟的稻草,按照腐殖土:腐熟的稻草體積比為3:1混合均勻,在滅菌鍋中高溫滅菌1小時。
  3. 孢子播種及管理:①將穴盤沖洗乾淨,在穴盤的孔穴中填充經過配比消毒的培養基質,將含有孢子的液體用滴管在每個孔穴上滴入2-4毫升,然後上面覆蓋0.5厘米的培養基即可,最後將穴盤放在培養區;②培養區建設:架設40厘米高小拱棚,先覆蓋薄膜再覆蓋遮陰率70-80%的遮陽網;③培養區環境控制:控制濕度75-80%之間,溫度先期15-20℃3個月,20-30℃培養20-30天。
  4. 陰地蕨小苗移栽:經過大約250-300天孢子即可萌發,經過20-30天的生長,陰地蕨小苗即可長到3厘米以上即可移栽。通過250-300天左右的培養,陰地蕨孢子即可萌發、生根、當陰地蕨小苗等長到3厘米以上即可移栽,即可出圃移植。

主要價值

陰地蕨的全草入藥。昧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止咳,止血,明目去翳之功效。主治小兒高熱驚搐,肺熱咳嗽,咯血,百日咳,癲狂,癇疾,瘡瘍腫毒,瘰癧,毒蛇咬傷,目赤火眼,目生翳障。

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