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濕湯(《普濟方》)

除濕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一一八。主治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疫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①《普濟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澀閉。②《增補內經拾遺》:大病後,及瘧痢瘡疥後,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③《張氏醫通》:濕熱痞滿不食。④《醫略六書》:脾虛停濕,腰腳腫重,泄瀉溺澀,脈緩者。⑤《金匱翼》: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腰腳痹冷。⑥《中國醫學大辭典》:傷食兼濕。

基本介紹

  • 名稱:除濕湯
  • 別名: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金匱要略》、治要除濕湯《仁齋直指》卷十三、除風濕羌活湯《內外傷門辨》卷十
  •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八
  • 組成:平胃散加半夏曲、藿香、白茯苓、白朮
  • 主治: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疫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①《普濟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澀閉。②《增補內經拾遺》:大病後,及瘧痢瘡疥後,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③《張氏醫通》:濕熱痞滿不食。④《醫略六書》:脾虛停濕,腰腳腫重,泄瀉溺澀,脈緩者。⑤《金匱翼》: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腰腳痹冷。⑥《中國醫學大辭典》:傷食兼濕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平胃散加半夏曲(炒)、藿香、白茯苓、白朮各等分(一方去白朮,用赤茯苓)。

用法用量

用水二盞,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主治

寒濕所傷或脾虛停濕,身體重著,腰腳疫痛,面足浮腫,腹脹痞滿,大便溏,小便,澀,及濕瘧,泄痢。①《普濟方》: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酸痛、大便溏泄,小便澀閉。②《增補內經拾遺》:大病後,及瘧痢瘡疥後,脾土虛弱,一身之間,惟面與雙足浮腫,早起則面甚,晚來則足甚。③《張氏醫通》:濕熱痞滿不食。④《醫略六書》:脾虛停濕,腰腳腫重,泄瀉溺澀,脈緩者。⑤《金匱翼》:坐臥卑濕,或冒雨露,或著濕衣而傷濕、發熱惡寒、身重自汗,骨節疼痛,腰腳痹冷。⑥《中國醫學大辭典》:傷食兼濕。

方義

《醫略六書》濕滯傷脾不能健運,而濕流關節,氣閉不行,故腰腳腫重,泄瀉溺澀焉,蒼朮燥濕強脾,厚朴散滯消腫,陳皮理氣和中,藿香溫中快胃,白朮燥脾濕以健中,半夏理脾濕以醒胃,茯苓滲脾濕,甘草緩中州,生薑以溫散寒濕也,使濕散脾強,則腫退瀉除,而小便亦利矣。此除濕健中之劑,為濕滯傷脾腫瀉之專方。

附方

名稱:除濕湯
組成:茯苓、乾薑各二兩,甘草(炙)、白朮各一兩
用法:每服四大錢,水煎服。頭痛,加川芎二錢。最止浴室發衄
主治:冒雨著濕,郁於經絡,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濕著經絡,流入胃,吐血
出處:《世醫得效方》
名稱:除濕湯
組成:茯苓、白朮各四錢,炙甘草、乾薑各一錢,川芎三錢
用法:每服四錢,水煎,空心服。去川芎、名腎著湯
主治:傷濕眩運
出處:《醫方便覽》
名稱:除濕湯
組成:藁本10克,羌活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防風10克,蒼朮10克
用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主治:暑濕,外感
出處:《中華偏方第一冊繡像本》

重要文獻摘要

《張氏醫通》:“除濕湯治濕熱痞滿不食。平胃散加半夏、茯苓、白朮、藿香、生薑、大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