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架》是唐朝著名文學家杜甫的代表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除架》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詩詳註》
- 文學體裁:近體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束薪已零落①,瓠葉轉蕭疏②。
幸結白花了,寧辭青蔓除③。
秋蟲聲不去,暮雀意何如④。
寒事今牢落⑤,人生亦有初⑥。
作品賞析
以下為仇兆鰲 《杜詩詳註》中注釋。
架,瓜架也。此亦秦州秋深作。此見除架而有感也。上四記事,下四寓言。花開瓤結,除蔓何辭,有功成身退之義。秋蟲猶在,暮雀已離,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終衰之慨。
①束薪,所以構架者。《詩》:“不流束薪。”曹子建詩:“零落歸山丘。”
②《詩》:“甘瓠纍之。”《杜臆》:“瓠與瓜有別,瓜乃總名,瓠是開白花者。謝惠連詩:“蕭疏野趣生。”
③《黃台瓜詞》:“摘絕抱蔓歸。”
④江總詩:“虛檐靜暮雀。”
⑤陸倕詩:“江關寒事早。”蔡邕《瞽師賦》:“時牢落以失次。”
⑥《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截用含蓄。唐人工於寫景,杜詩工於摹意。“寧辭青蔓除”,能代物揣分,“豈敢惜調殘”,能代物安命,不獨《麂》《燕》詩善訴哀情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