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上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位於鎮政府駐地1.5公里處。村東北為泉子溝村,村南隔一條小河與陳家莊村相望,村西與孟家窪村地界接壤,村東與陳家莊相鄰。人口778人,耕地面積978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院上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地理位置:濟南市萊蕪區
- 人口:778人
村莊名片
1941年春以前,院上村屬寨里區;1946年9月歸儀封區管轄;1942年10月歸羊里區管轄;1945年10月歸口鎮管轄;1946年9月歸儀封區管轄;1959年3月至1960年4月屬羊里公社泉子溝管理區;1964年4月至今屬羊里管區;現隸屬羊里鎮。
1938年全村已有3個黨員,1939年黨員人數不斷增加,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由陳玉賢同志(1941年九·一八掃蕩時犧牲)任書記、張連桂任組織委員、盧詩宣任宣傳委員。1940年黨員人數達到20人,1941年“九·一八”掃蕩後,由於白色恐怖,黨組織被破壞,直到1944年區中隊副隊長李傑因戰鬥負傷後在院上居住,由李傑任支部書記。在各級黨組織領導下,民兵隊站崗、放哨、接送情報,埋地雷、打游擊,經常配合區中隊襲擊騷擾敵人。1943年11月份,民兵隊去羊里據點襲擊敵人,在村西呂家林與敵人激戰,受到上級登報表揚並獎給三八式步槍一支。解放戰爭期間,院上村村民積極參加抬擔架,送軍糧,做軍鞋,形成了送子參軍,送郎參軍、踴躍支前打仗的局面。
1966年秋,為改變院上無一畝水澆田、完全靠天吃飯的局面,突擊建成南北長800餘米、寬3米的水渠,改變了水澆條件。1975年冬至1978年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實行了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由於當時院上處於“村東、村西高凹不平,大小地若干層,村北土質差,伸手一把沙,沙丘到處是,河灘面積大”的狀況,雖然雪野西乾渠放水,但能澆地塊寥寥無幾,因此,糧食產量一直上不去。為徹底改變生產條件,1975年冬到1976年春廣大幹部民眾,連續四個月吃住在工地,早4點起床,晚挑燈夜戰到10點,出現了“凍地賽鋼磚,大家幹得歡,零下20度,全身冒熱汗”的動人場面,農田基本建設搞得熱火朝天。經過120多天的奮戰,將村東大小52塊地,削高填窪,整成一片地,動用土石10萬方,投入工日6萬個。
1976年冬到1977年春又轉戰新河北,經過一冬春的大幹,將原來大小几百塊丘陵地,整成6片梯田。動用土石8萬方,動用工日5萬個。1977年冬和1978年春又削高填窪,平河墊地80畝,動用沙土方8萬方,工日5萬個。通過三年的農田基本建設大奮戰,徹底改變了過去土地高凹不平,沙丘遍地成壠的狀況,使院上土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小平原。在1976年到1978年期間,院上村年年被評為公社先進單位,每年都為公社提供麥收、夏種、秋收、秋種,大積大造土雜肥、送公糧等多次現場會。
1986年底,打機井3眼,配套兩眼,進一步擴大了水澆地面積。1989年投資近萬元,安設了從科技隊到新河的南水北調地下管道450米,使水澆地面積又增加近200畝。
1993年,隨著水利配套的增加,投資1.5萬元,購置新100千伏安變壓器一台,並投資6000元購置脫粒機4部。
水利是制約院上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為進一步擴大灌溉面積,使大部分農田能使上當家水,1997年架設線路1000米,搞好了三眼機井的配套,修防滲渠700米,總投資1.4萬元。年底,又搞好了從村北到新河的南水北調工程,輔設地下管道800米,投資5萬元。
為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的需要,1997年冬至1998年春,對全村道路(田間生產路)和水渠進行了重新規劃和修復,運砂墊路近千車,修過路管道15處,總計用工24000個,投資1.4萬元。
為大力發展畜牧業、養殖業,村劃出10畝地,建起了畜牧小區,發展養殖大戶5戶。
1999年在用電線路老化,網路混亂的情況下,投資3萬元,購置線桿40根,架設高低壓線路500米,使全村所有線路達到了標準化,規範化。
由於近幾年水位急劇下降,舊機井有的報廢,有的水源不足,制約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使經濟作物不能發展。為此,支部、村委下決心,投資2.5萬元,建起了新變壓器室,並新上變壓器(100千伏)一台。2001年又投資2.7萬元購置深水泵2台,從新河至大水溝建500米地下管道的南水北調的續建工程。至此,院上村除部分山嶺薄地之外,全部用上了自己的當家水,徹底改變了院上村靠天吃飯的狀況。看院上村:大旱之年不見旱,經濟作物連成片,莊稼綠油油,民眾生活有奔頭。
人文自然
①院上寺:院上寺,名曰延慶寺,又名泉林寺,寺內正殿三間,坐北朝南,塑有玉皇像,兩邊塑有四大天王泥像。正殿前佛爺殿,殿內有釋迦牟尼像。此外,還有大小銅像30多尊(其中,大的約有60公分高,小的約有30公分高)。大殿兩邊配有東、西廂房各六間,兩廊立有石碑18幢。廳門外正中設一大供桌,前面是“削髮橋”,順橋而過,鋪有石子插花的路一條。佛爺殿門前,各有一棵古柏,鬱鬱蔥蔥,頂若華蓋。順甬路築有兩座閣式寺門。寺門外,植有兩株老槐,皆是盤根錯節,身若游龍,枝若龍爪,奇形怪狀,老態龍鐘,與閣式寺門互相映襯,更覺古樸幽靜。相傳院上寺,寺田上百頃,北至大舟山,東至匯河,西至護駕泉,南至營子廟。此寺位於嬴城西北角,是燒香拜佛的地方。寺中塑有的四大天王,是保平安的意思。
傳說,寺中有99個和尚,皇上身邊的人進言說:“寺中和尚超過百人就會造反”。皇上念及是皇家寺院只說了句“罷、罷、罷”(意思是不管),但他身邊的人,卻認為是:“耙、耙、耙。”於是到寺中,以練功為名,讓每個和尚依此挖一個大坑,又命令他們跳下去,便用土埋至心口窩,只露著個和尚頭,又命令人用一匹快馬掛上大耙,耙了過去,頓時血流如注,上竄有丈高。清末民初時,寺內只有兩三名和尚,後改為學堂。一老和尚把寺遷至泰山腳下下建一寺名曰“普照寺”,寺的結構布局與院上寺相同。村民侯佃忠的祖父早年去寺內,老和尚還熱情接待了他。並有個傳說:老和尚遷居時從院上寺帶去一頭豬,因戀及故土,豬通人性,一直趴著不動,當院上村人去時,老和尚說了聲“老家來人了”,豬就爬起來,圍著去的人轉了一圈,親了親,回到欄里就趴著一直沒再起來,由此而來傳下了“識主”的一段佳話。此寺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毀。
②削髮橋:寬約2米、高約3米,用刻花的石頭壘砌而成,是院上寺前面的護寺河上的橋,為通往寺院的必經之路,只要去該寺出家做和尚的人,必須在此落髮,並在此舉行“落髮儀式”。從此,進了寺門即為和尚。
③龜馱碑:是院上寺里的寺碑,高2米多、寬約1 5米。龜頭抬著,反面刻有花紋,龜背上立有一寬0. 8米、高約3米多的石碑,碑帽為二龍戲珠,又叫龍頭碑。相傳建造這樣的碑是皇上批准而建的。而且,1999年在距寺院西南發現了大量漢代古墓群,說明漢代以前就有寺。但該碑在修大增橋時抬去。
④漢代古墓群:2001年3月24日上午,院上村村民候佃海在村南挖房地基時,挖到一四出頭紋磚墓室,挖出紅陶壺4個、紅陶罐1個、銅錢若干枚。侯立意挖地窖時也發現了兩個墓室;墓室呈船形,長5米,寬2.2米,深1.6米;砌墓的陶磚長0.43米,寬0.15米,厚0.065米;朝墓室內的一面有四出頭紋,磚之間有牙扣,壘砌堅固,至今完好。同時出土的有4個灰陶罐,一個灰陶缽,2個銅鏡,戒指2枚,手鐲一個,五銖錢200餘枚等,根據挖出的文物及墓制情況,定為漢代磚墓。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