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管理措施,開發利用,旅遊信息,科學研究,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57年始建,經營面積20551公頃。
1998年11月全面停止採伐,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
2001年開始進行觀音山自然保護區建設可行性研究。
2002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常務會議批准成立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保護區籌建工作。
2003年8月陝西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籌建處掛牌成立。
2013年12月25日,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國務院審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呈“M”形,西北高而東南低,最高點位於西界的鰲山,海拔2574.2m,最低點位於龍草坪林業局所在地,海拔1150m,相對高差1424m。
地質構造屬秦嶺褶皺系南秦嶺印支地槽褶皺帶。地層主體是巴顏喀拉—地層區南秦嶺地層分區同德—武都地層小區的一部分。由於印支期岩漿活動強烈,保護區內酸性侵入岩花崗岩廣泛出露,局部地段殘留著奧陶紀和中泥盆世的部分地層,並零星出露,絕大部分已經變質。
地貌類型屬侵蝕剝蝕中起伏大起伏中山地貌,地表起伏大,多懸崖溝谷,海拔高度一般在1300—2300m之間,大部分地區的坡度在30°以上。
水文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河流屬長江水系漢江流域,水資源比較豐富。區內主要河流有大東河、椒溪河、小溝河。水質多為重碳鹽類為主的軟質水,為一類水質,PH值6.3,缺碘少氟。
氣候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秦嶺主脊南側,氣候屬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氣候,有顯著的山地森林小氣候特徵。氣候特徵是:雨量充沛,濕度大,夏季短而涼,冬季長而寒,春季多風,秋季雨集中;春遲、秋旱、冬長,無霜期短,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日照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光照不足,全年平均日照為1727小時。一年中夏照時數最多占全年的32.9%;冬照時數最少,僅有355.9小時占全年的20.6%。各月中7月最多為193.9小時占全年的11.2%,平均每天6.3小時;2月最少為105.6小時,占全年6,1%,平均每天3.64小時;8、9兩月日照變化最明顯相差62.3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約110 千卡/C㎡。季總輻射以夏季最多達37.31千卡/C㎡,占年總量的35.5%;秋、冬兩季輻射量最少。
氣溫
年均氣溫11.5℃,極端最高氣溫37℃,極端最低氣溫-12.9℃;一月平均氣溫0.3℃,七月平均氣溫21.9℃;年均蒸發量1086.3mm;年均風速2.2m/s,以6—9月份風速較小,10月至翌年5月份風速較大,並逐月增強。 無霜期220天,初霜期11月上旬,終霜期翌年3月下旬。
降水
年均降水量924mm,年均降水天數131天,其中夏季降水量469.4mm,占年總量的50.8%,冬水量僅 23.6mm,占年總量的2.5%; 4—10月份為多雨季節,降水量達840.6mm,占年總量的91.0%,11月至翌年3月份為枯水季節,降水量僅83.4mm,占年總量的9.0%。一年中7-8 月中旬和9月上旬為降雨高峰期;3月和6月易出現乾旱易出現澇災。降水天數年平均131.1天, 占年天數的35.9%。
風
年平均風速2.2米/秒,最大瞬間風速為28 米/秒。6、7、8、9月風速較小,10月至翌年5月風速較大,並有逐月增強的趨勢。
霜
形成霜凍,初霜期始於11月上旬,晚霜終於翌年3月下旬,無霜期為220天。
土壤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土壤以黃棕壤、棕壤和暗棕壤三種類型為主。黃棕壤分布在1500m 以下的地區,是常綠落葉闊葉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區內分布的普通黃棕壤發育良好,土層較厚PH值呈中性微酸性反應。棕壤主要分布於1500—2300m的中山地帶,是落葉闊葉或針闊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在區內所占面積較大,土壤肥力較高。暗棕壤主要分布於海拔2300m以上至秦嶺梁脊一帶,是以針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下發育的土壤。該土壤自然肥力高,森林植被是以冷杉為主的針葉林,地表覆蓋厚, 地被物豐富,對涵養水源有利。
區域範圍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陝西南部秦嶺山脈中段主脊南側的佛坪縣境內。地理坐標介於東經 107°51′——108°01′,北緯 33°35′——33°45′之間。北接陝西周至國2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連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接陝西省龍草坪林業局,南臨佛坪縣長角壩鄉。南北長20公里,東西寬15公里。總面積13534公頃,其中:實驗區5467公頃,緩衝區3793公頃,核心區4274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植物資源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兩個類型植物區系的接壤地帶,是中國南北植物交匯的場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區內植物種類豐富而複雜。區內現約有孢子植物106科,196屬,314種;種子植物 136 科,581屬,1305種;總計有高等植物(苔蘚、蕨類、植物、被子植物)約1600餘種,分別占秦嶺和中國高等植物的50.0%和5.8%。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據調查,區內現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銀杏、紅豆彬、獨葉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1種(連香樹、水青樹、香果樹、秦嶺冷彬、水曲柳、櫸樹等),省重點保護植物23 種(星葉草、山白樹、秦嶺沙參、太白貝母、青皮木等),占陝西省國家保護植物總數的42.7%。
動物資源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動物地理區劃東洋界與古北界的過渡地帶,動物地理分布明顯反映出南北交匯過渡的區系特徵,並擁有特別豐富的動物種類。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脊椎動物29目、82科、338 種,分別約占陝西省和中國脊椎動物的53.3 %和13.7%。其中有獸類7目、26科、68種,鳥類15目、39科、217 種;兩棲類2目、6科、12種;爬行類3 目、7科、26種,魚類2目、4 科、15種。
珍稀瀕危動物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緊鄰陝西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陝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的主要棲息地之一,也是秦嶺保護區群興隆嶺和天華山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紐帶。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不僅有、金絲猴、 羚牛,還有其它珍稀瀕危動物,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6 種,二級保護動物33種。
管理措施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理局成立了行政辦公室、保護科、科研科、公眾教育科等科室,組建了東河台、百公里、小南坪等3個基層保護站,1個秦嶺保護哨卡,並落實了機關和基層保護人員共78人。
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確保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安全。保護區認真貫徹落實《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保護,以法治林,不斷加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積極開展林地清查,加強治理整頓,嚴厲打擊盜伐、違法狩獵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堅決停止了以消耗資源為主的采漆、挖藥、割掃把以及開礦等經營活動,嚴格禁止挖沙、取土、取石等活動。在搞好日常巡護的同時,重點加強對劃入保護區管理的集體林及社區人口管理,加大宣傳力度,明確管理許可權。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不僅有神奇多彩的原始森林、千年古木、珍禽異獸、良好氣候環境、高山、峽谷、清流跌宕的溪水流泉、雲海日出等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還有別具一格的山村民居、淳樸獨特的民俗風情等奇異有趣的人文景觀,加上卓越的地理區位,是人們回歸自然、融入 自然、領略自然風情、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去處。
自然景觀
天仙洞:位於大南溝內。有一巨石伸起山溝,狀如橋樑,長30米,寬2米,高10米,其中可容百餘人。洞下有一潭泉水,清澈甘美,滿溢常流。橋頭山樑青松遍地,勝似蓬萊,故而得名。
青龍洞:位於大南溝,半溝岩石有一石洞,洞徑4.5米,洞深13米,洞頂長年流水不斷,故而得名。
鰲山:位於保護區小南坪頂端,南北走向,海拔2574M,由五峰組成,其中二峰形似姊妹,稱“姊妹”雙峰,因主峰形似烏龜而名。據《佛坪廳志》載,清光緒十八年前即得此名,為大南溝與黑龍潭的東西分水嶺。
人文景觀
白龍山:在大南溝內,南北走向,海拔1724米。相傳玉黃大帝的長女花娘 娘在此顯後人們曾為其修廟日:“白龍山廟”故此得名。
馬家梁:在大南溝內,東西走向,海拔2112米,相傳太平天國有一姓馬的軍官統兵在此抵抗清兵,死後葬於此山,故得名。
乾板坡:在大南溝側,東西走向,海拔1486米。據傳木匠從前在此解 板,因交通不便,濕板轉運困難,積於此,等變成乾板再運,因此得名。
科學研究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一它是在原森工採伐企業禁伐後新建的保護區,西臨佛坪自然保護區,北靠周至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成後對擴展大熊 貓棲息地和促進秦嶺保護區群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其二它地處秦嶺保護區群大熊貓棲息地——興隆嶺和天華山的過渡地段,108國道秦嶺隧道建成通車,使公路兩側以大熊貓、羚牛、金絲猴為主的珍稀野生動物進行順利交流成為可能。因此對觀音山自然保護區境內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開展科學研究,無論是對研究木材採伐和天然林保護對生態變化的影響,還是探索解決秦嶺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破碎化問 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生態價值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較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場所,而且還起著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涵養水源、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局部洪水,維持生態平作用,直接為下游的農牧業生產和人們生活提供服務和保障作用。
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在動物地理上是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分界線,在自然地理上是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區內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尤其是中國特有動物大熊貓、秦嶺羚牛、金絲猴和很多特有植物在這裡集中分布,建立陝西觀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著重要的保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