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於2020年8月21日正式成立,以加強黃河流域省份之間的聯繫,推動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綜合性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 屬性:非營利性組織
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於2020年8月21日正式成立,以加強黃河流域省份之間的聯繫,推動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綜合性研究。
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於2020年8月21日正式成立,以加強黃河流域省份之間的聯繫,推動黃河文化遺產資源系統性、綜合性研究。中心成立 2020年8月21日,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陝西文物科技大廈正式揭牌,並召開首次黃河文化遺產保護...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部工程中心是我國第一個集文物保護、檔案保護、影像資料保護於一身的文理滲透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研究機構,初創於1983年。經25年發展,中心完成、儲備了以多方位治理文化遺產病害,恢復保護其原貌為特色的...
工作範圍涵蓋文化和經濟兩大領域。組織系統方面,除本會在北京登記註冊外,在河南、河北、內蒙、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天津等九省、市、自治區及其所轄的一些省會城市和地區級城市都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
歷經五年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建設,初步形成以早期中國、帝制中國、轉型中國為軸線的黃河文明史研究新框架;創建了“黃河雲”服務平台,為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國家戰略提供數據服務;以“黃河學”高層論壇和“黃河文明大...
首批正式公布的陝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都具有濃郁的特點:有的展現陝西傳統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傑出價值;有的紮根於相關社區的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進陝西地域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和社會...
這是本課題所要研究解決的第二大難點,重點和主要創新之處。 在姚寶瑄教授這一研究理論的指導下,山西大學文學院有關師生在長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在山西、河北、陝西、內蒙等地尋找宋代楊家將抗遼,抗西夏的歷史遺蹟和民間傳說 ...
關於“鼓勵優先設立填補博物館門類空白和體現行業特性、區域特點的專題性博物館”之精神,創建了黃河農耕文化博物館,旨在搶救性收集、存留、研究和展示中華民族傳統農耕生產生活器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為記憶農耕文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
多次深入黃河流域九省區行程萬里考察民族民間藝術,完成考察報告《黃河十四走》及專題錄相片《大河行》,民間美術系的創建及黃河考察為中國高校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的新學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並對中國民族民間美術作為本土文化藝術資源和...
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中國史、考古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史、考古學;1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中國古代史;2個河南省重點學科:考古學、歷史學。主要研究方向:田野考古與文物研究、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研究、古代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黃河風辭》內容簡介: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的工作機構,由寧夏文化館、寧夏民族藝術研究所、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研究所等單位的專業人員組成,成立於2006年,設在寧夏文化館,主要承擔寧夏...
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黃河文化研究會特約研究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77年至1985年在武陟縣馮丈村學校上國小和國中。1985年至1987年在武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