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延安中學是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黨和國家領導同志親切關懷和精心培育下成長起來的,是從
陝甘寧邊區時期至今從未間斷辦學的一所學校。延安中學由陝甘寧邊區中學沿革而來,先後15次易名,14次搬遷校址。
初創時期(1938.8-1939.6)
1938年11月中旬,因日本飛機轟炸延安,邊區中學遷至
安塞吊兒溝。
邊區師範時期(1939.7-1943.2)
1939年6月,邊區政府決定將邊區中學與魯迅師範合併,更名為
陝甘寧邊區師範學校。邊區政府明令教育廳廳長
周揚兼校長,
董純才為副校長。並決定以安塞邊區中學校址,為邊區師範校址。
延安師範時期(1943.2-1944.8)
1943年2月,邊區教育廳實行教育調整,以1個分區設1所中等學校為原則,將邊區師範與
富縣師範合併,成立延安師範,劃歸中共延屬地委、延安專署直接領導。校址仍在原邊師校址陽崖(今張崖)。教育廳任命原
綏德師範校長霍仲年任延安師範校長、劉端芬為副校長;
1943年,邊區機構縮編,
延安大學撤銷,校部遷往橋兒溝同魯藝等幾所院校合併成立綜合性的延安大學,校長周揚。中學部合併到南門外
杜甫川自然科學院中學部。院長
徐特立。10月,中央決定自然科學院東遷橋兒溝,中學部隨之遷至魯藝後溝半山上,改為延大中學部。
延安中學時期(1944.8-1946.8)
1944年6月,邊區政府命令,延大遷到南門外同行政學院合併,中學部則與延安師範合併為
陝甘寧邊區延安中學,校址仍在橋兒溝原中學部校址。
行知中學時期(1946.9-1948.1)
1946年7月25日,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逝世,為了紀念陶行知先生,經邊區政府第九次政務會議通過,決定
陝甘寧邊區延安中學自8月19目起改名為“
行知中學”。校址設在三個地方:橋兒溝、羅家坪、吊兒溝。
1947年3月,
胡宗南進犯延安,學校一分為二。一部分師生組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兵團第四後方醫院”,在安塞吊兒溝正式成立,院長盧勤良;其餘師生仍按學校建制,按照邊區政府統一番號,編為第六大隊,改名“工學團”,跟隨邊區政府轉戰陝北。
延屬分區黨校時期(1948年2月~6月)
1948年1月,陝北局勢根本好轉,
行知中學從山西白文鎮(郝家堡)返回陝北。經臨
子長縣瓦窯堡,在此又與分區地乾班合併,成立延屬分區黨校;
1948年4月月22日,延安守敵棄城南逃,解放軍收復延安。延屬分區黨校奉命從瓦窯堡遷回延安,住東關清涼山下火柴廠;
1948年6月,延屬分區黨校結束。
過渡時期的延安中學(1948年7月~1949年8月)
1948年4月22日,延安光復。5月初,黨校從
瓦窯堡(子長)返回延安,
陝甘寧邊區政府命令“恢復老區中等教育,重建
行知中學”。6月初,中共延屬地委決定:以延屬分區黨校原行知中學青年班及其教職工為基礎,於延安劉萬家溝恢復重建行知中學。
陝西省立延安中學(1949年9月~1950年12月)
1949年7月,
陝北行署決定行中、延中合併,校名為
延安中學,校址在延安
王家坪原女大舊址。9月,
陝西省教育廳下達通知,定延安中學為省屬中學,受省教育廳領導,由陝北行署代管。校名為陝西省立延安中學,簡稱省立延安中學,校長
丁子文。延中、行中兩校合併後,校址遷往延安
棗園(即今延園);
陝西省延安中學(1951年初至今)
1951年初,延中更名為“
陝西省延安中學”。學校由培養提高幹部轉化為普通中學性質,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及普及中學文化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素質。從此,
延安中學走向正軌化。
1951年,學校被確定為陝西省8所重點中學之一,校長馬潤之;
1957年10月,學校由延安專署交給延安縣管理,更名為“延安縣第一中學”,副校長路克主持工作;
1958年11月,延安中學和延安農業機械廠合為一家,工人、學生開始實行半工半讀;
1961年11月,學校改名為延安縣中學;
1962年1月,根據延安專署中等學校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將延中收回延安專署管理,並恢復“
陝西省延安中學”校名。總支書記王守培,校長薛承良;
1978年7月,延安地委常委會決定,延安中學由地區行署直接領導和管理,更名為陝西延安中學,校長李善英;
1982年,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
校長負責制,黨委書記李善英,校長李純華;
1984年,黨委書記李純華,校長高世好;
1997年,張忠義續聘為校長,蘇富忠為書記。1998年3月,張忠義調往西安中學任校長,蘇富忠主持工作;
1998年8月,延安地區教育局任命董延生為延中校長;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依託延中創辦了民辦性質的延園中學;
2007年,學校征地200畝,建築面積8.28萬平方米,投資1.4億元,擴建延園中學;
辦學條件
學校有兩個校區,學校占地329畝(校本部98畝,
棗園校區231畝),總建築面積13.45萬平方米(校本部3萬平方米,棗園校區10.45萬平方米)。現有113個教學班,7300餘名學生,447名教職工,其中特別教師8名,高級教師176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49名,獲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的15名。
學校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的理念,認真實施精細化管理,大力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不斷創新?>
德育模式,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辦學層次和水平。2014年高考一本上線1071人,二本線以上1802人,600分以上167人。其中23班應屆考生蘇悅同學以684分的優異成績榮獲陝西省文科狀元。
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指引下,
延安中學全面推行體制上的
校長負責制,用人上的教職工聘用制,管理上的
崗位責任制,分配上的
結構工資制的“四制”改革,形成了“改革創新、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德治校,從嚴治學、科研興教”的辦學和管理理念。走出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弘揚延安精神和養成教育為重點的德育教育新路子。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走延安路、做延安人、鑄延安魂”大型紅色遠足活動,曾受到時任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長
劉雲山同志的高度評價。
校園文化
辦學理念
辦學目標
把學校辦成現代化、有特色、高質量的品牌名校,躋身全國示範高中行列。
育人目標
培養具有奮鬥精神、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延中精神
艱苦奮鬥、努力學習、勇於擔當、光明在前
校徽
校訓
校訓:艱苦奮鬥、努力學習
三風
校風:團結、緊張、艱苦、活潑
教風:激勵、善導 、啟智、鑄魂
學風:善學、善思、自主、創造
校園環境
校本部
校本部位於延安市
寶塔區北大街,占地98畝,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學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擁有圖書館、逸夫科學樓、詩書長廊、校史館、籃球場、塑膠田徑場等。
棗園校區
棗園校區位於延安市
寶塔區棗園路,占地231畝,總建築面積10.45萬平方米。臨
棗園革命舊址、“為人民服務”講話台,環境優美,是一座標準化、現代化的校園。
舊址
美軍駐延安觀察組舊址位於
延安中學本部校園內,是1944年7月至1947年3月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所在地,是延安現存的重要舊址之一。2005年,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
國家開發銀行倡對舊址進行維修,重新修繕並正式對外開放。
學校榮譽
1951年,學校被確定為陝西省8所重點中學之一;
1978年1月,學校被
教育部確立為全國首批辦好的20所重點中國小之一;
1980年6月,被評為陝西省“學校體育衛生先進集體”
1988年12月,被評為全國“全國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
1991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委“學雷鋒先進集體”
1993年8月,被評為“全國中學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1994年4月,被延安地委、行署命名為“文明單位”
1995年3月,被陝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
1995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單位"
1998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知識分子工作先進單位
1999年2月,被評為陝西省文明校園
2000年3月,被評為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
2002年8月,被評為全國“貫徹《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
2006年1月,獲延安市文明校園稱號。
2007年3月,獲延安市2006年高中教學質量特等獎
2007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2007年9月,被評為陝西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2008年3月,被評為陝西省平安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