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是陝西省教育廳批准建設的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由安康學院承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 機構類別:研究中心
  • 機構地點:陝西
  • 成立時間:2006年5月29日
機構簡介,學術研究方向,學科建設,刊物及文獻平台,

機構簡介


  該中心的前身是成立於2003年的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經過6年的建設,已在陝南方言、民俗、民間文藝、地方文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累計發表論文200餘篇,出版論著10餘部,承擔科研項目20餘項(其中國家項目1項),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中心現有研究人員28人,其中正高職稱10人,副高職稱10人。中心以陝南民間文化研究為主題,以促進區域社會發展為主旨,展現陝南民間文化的絢麗多姿,搭建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平台,為區域社會發展、文化繁榮、經濟建設出力獻策。
中心研究的基本方法為實地調查、資料搜尋、跨文化邏輯比較、文化類型學、文化資源整合與產業開發研究等,研究途徑為獨立研究與橫向協作研究相結合,廣泛吸納本區文化部門及個人參與合作研究,並與相鄰區域文化研究機構及研究者對話交流,以充實、發展、印證陝南區域文化研究,同時與陝北文化研究者開展合作研究,以剖析、對比伸展於關中帝都文化的兩翼——一南一北區域文化的各自文化屬性,進而探討文化產業化的路徑、方向。
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

學術研究方向

依據中心現有基礎,整合研究隊伍為三個學術研究方向:
a、方言與民俗  負責人:周 政
通過田野調查、民間生活資料的收集,探究語言接觸文化現象及山民的價值觀和精神構建,揭示陝南民俗風情的文化歸屬。風情民俗主要圍繞陝南飲食、喪葬禮儀、民間山水禁忌、節日儀式、民間信仰、鄉規鄉約、風物、山地生活方式、住宅起居、物質器皿等,展示陝南山地生活、生產的一般樣態,揭示其獨特的民俗風情,以服務於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
b、民間文藝 負責人:梁衛華
陝南具有豐富的民間文藝樣態:多個民族的融合、湖廣移民的遷徙、秦頭楚尾、巴蜀交匯的歷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陝南民間文藝形式。圍繞國務院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漢調二黃、紫陽民歌、漢調桄桄、商洛花鼓、鎮巴民歌、洋縣社火等六個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及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建議名單:旬陽民歌、洋縣佛教音樂、八岔戲、弦子戲、花鼓、端公戲、春倌說春、靜板書、漁鼓、架花焰火、懸台社火、安康龍舟等21項民間文化活動形態為基本範圍,以陝南民歌、漢調二黃及民間故事為重心,展開研究,展示陝南民間文藝活動的多樣性與濃郁的抒情性,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及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服務陝南城市、鄉村文化建設,轉化文化資源為旅遊產業資源,豐富陝南山水旅遊業的文化蘊涵。
c、旅遊文化 負責人:趙臨龍
地形的多樣及豐富的水資源孕育出南湖、香溪洞、瀛湖、千家坪、南宮山、紫柏山、溶洞、峽谷等奇麗秀美的山光水色,中國東西南北旅遊大樞紐和自然生態旅遊區的安康旅遊經濟發展定位,為山水旅遊文化研究提供了天然機遇,也構築了展示平台。該方向研究重點以陝南山水、獨特的茶文化、風物、休閒旅遊為研究重心,揭示陝南自然山水的獨特人文與美學價值,挖掘、整合旅遊文化資源,形成陝南旅遊文化的獨特品牌,直接服務於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上,本中心將依靠現有力量,實現學術資源優勢互補,組建研究團隊、培育學科、學術帶頭人、建設重點學科等途徑,著力打造特色優勢學科。
1、研究團隊:
①方言民俗:通過民間生活資料的收集,探究民眾的價值觀和精神構建。揭示陝南民俗風情的文化歸屬,豐富陝南文化的內涵。建設研究學術團隊。
②民間文藝:主要包括收集民間文藝資料,展示陝南文藝的多彩多姿,研究民間文藝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措施。建設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團隊。
③旅遊文化:挖掘整合陝南旅遊文化資源,通過旅遊文化研究,探索文化產業化途徑,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建設旅遊文化產業開發研究團隊。
2、學科與學術帶頭人:周政 戴承元孫鴻 梁衛華 雷升錄 鄭繼猛 趙臨龍
3、重點學科:民俗學 民間文學

刊物及文獻平台

中心辦有內部交流期刊《安康文化》,並在《安康學院學報》開闢專欄,發布研究成果,每年整理出版安康年度《文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