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曲子亦稱念曲子引,屬於傳統座唱戲曲,流傳於陝西安康、漢中地區,由民間小曲發展而成。清代多為文人自娛,故有室內雅樂之稱。安康曲子演出形式為坐唱 ,只唱不說 ,沒有表演 。分1人唱、2人對唱和眾人同唱等。伴奏以三弦為主,輔以月琴、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還有牙子板、碰鈴等打擊樂,氣氛熱烈。安康曲子在安康、旬陽一帶尤為盛行,如旬陽、城關、蜀河、小河等地,每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飯後茶餘,或廳堂,或場院,三四人合作,彈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別有一番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康曲子
- 外文名:安康曲子
- 亦稱:念曲子引
- 屬於:傳統座唱戲曲
簡介,歷史,特點,曲體結構,劇目,保護計畫,
簡介
陝西曲種。流行於陝西安康地區、漢中地區西鄉、城固等縣及湖北鄖陽一帶。從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後,安康地區多有從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前來墾荒的移民,相繼傳入了各省的民間小調。巴山漢水之間向有歌鄉之稱,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安康曲子就是由這些流入的民歌、曲子結合當地的曲調和語音形成的。清代多為文人用以自娛,故有室內雅樂之稱。民國以後傳入民間,手工業、服務行業職工多有愛好者,農村每逢節日及農閒季節也有演唱活動,但都屬業餘演出,很少有專業藝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對安康曲子進行了一些挖掘整理工作。但迄今仍處於業餘演出狀態,還缺乏系統的研究。
歷史
據考清代中葉安康已盛行安康曲子,浪跡江湖的民間藝人,把當地人民民眾喜愛的民歌小調編纂加工成套曲的形式,使其成為能演唱且具有故事情節的詞文說唱音樂。多在茶館、酒肆的書場上演出,頗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紳名流的青睞,逐漸進入文人雅士及上流社會的文化娛樂圈。唱詞多出自舉人、進士、秀才之家,後流傳廣泛,遍及城鄉,平民百姓也竟相仿效,日久相沿,推而廣之,便在社會上流傳開來。民國後傳入民間,“曲子”不再只是流浪藝人們餬口度日的技藝,而成為廣大城鄉普遍盛行的文化娛樂形式,但多為業餘演出,很少有職業藝人。1949年以後,文藝工作者對安康曲子進行了挖掘、整理工作。
特點
安康曲子演出形式為坐唱 ,只唱不說 ,沒有表演 。分1人唱、2人對唱和眾人同唱等。伴奏以三弦為主,輔以月琴、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還有牙子板、碰鈴等打擊樂,氣氛熱烈。安康曲子在安康、旬陽一帶尤為盛行,如旬陽、城關、蜀河、小河等地,每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飯後茶餘,或廳堂,或場院,三四人合作,彈三弦,打小碟,或念白,或唱曲,別有一番情趣。
安康曲子演唱分曲牌聯唱體和民間歌謠體,據傳有108調,不僅每個單獨的曲牌有完整性,而且組合聯結的曲牌也有頭有尾,層次分明。演唱題材廣泛,講究文辭,著力追求詩情畫意,流行於旬陽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調和正弓調兩類,月背調又稱“大調”,是曲牌過綴體,有曲牌70多支,唱段多以“月頭”起唱,“月尾”結束,中間插用“背弓”、“背尾”、“慢訴”、“緊訴”、“三朵花”、“銀紐絲”、“雪花飄”等曲牌,而正弓調是以一曲疊唱多段歌詞來演唱敘事或抒情小段,故又稱為“小調”,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調,曲牌名稱也是小調歌詞的內容標題,如“小四景”、“放風箏”、“忙我郎”、“長夜歡”等。
曲體結構
安康曲子的曲體結構分為“月背調”和“正弓調”兩類。月背調是聯曲體的結構,以〔月頭〕開始,〔月尾〕結束,中間插入表達不同情緒的各種曲牌。常用曲牌有〔背弓〕、〔背尾〕、〔慢訴〕、〔緊訴〕、〔慢釘缸〕、〔緊釘缸〕、〔三朵花〕、〔五更〕、〔雪花飄〕、〔詩篇〕等70多支。有些短小的曲目不插入曲牌,只用〔月頭〕和〔月尾〕兩個曲牌組成的稱為〔月調〕。正弓調是單曲體的形式,只用一個曲調演唱多段曲詞。主要曲調有〔蒼龍下海〕、〔十杯酒〕、〔放風箏〕、〔梳妝檯〕、〔小四景〕等30多支。安康地區由於移民較多,語言音調差異很大,所以曲調也隨之有所不同,同一調式的曲子,演唱時色彩有顯著的差異。演出採取坐唱形式,只唱不說,沒有表演。伴奏以三弦為主樂,除常用的四、五度(do-sol-do)、(sol-do-sol)定弦法外,還有一種二、五度 (sol-la-mi)的獨特定弦法。另外配以月琴、琵琶、二胡、笛子等。打擊樂器有牙子板、花碟、盅子、四頁瓦等。演唱時有一人唱、二人對唱和眾人同唱等形式。曲目多半是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一些詠唱地方風物的短段。影響較大的有《水漫金山》、《林沖夜奔》、《秦瓊觀陣》、《拷紅》、《昭君和番》等。還有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與愛情的作品,如《王大娘釘缸》、《二姐娃做夢》、《酸棗糕》等。
劇目
安康曲子傳統曲目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昭君和番》、《水漫金山》、《林沖夜奔》等;還有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與愛情的曲目,如《王大娘釘缸》、《二姐娃做夢》、《酸棗糕》等。在旬陽一帶安康曲子的主要劇目有《擋曹》、《拷紅》、《閨怨》、《秦瓊觀陣》、《賢士嘆漢》等。
保護計畫
前資金投入情況:
從50年代初至今,地區政府相繼投入資金4.5萬元,對安康曲子的流傳地域進行全面調查,組織幹部、專家深入農村將流傳民間的唱詞、唱腔、劇目等整理成冊,出版《安康曲子集成》,並對著名班社、代表性劇目《兩兄弟》、《雞毛飛上天》和小戲《一隻箱子》、《勤儉持家》以及巴金名著《家》、傳統戲《羅漢錢》進行新編、排演和藝人進行採訪並錄音,且組織、輔導成立民間安康曲子班社5個,使安康曲子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
從50年代初至今,地區政府相繼投入資金4.5萬元,對安康曲子的流傳地域進行全面調查,組織幹部、專家深入農村將流傳民間的唱詞、唱腔、劇目等整理成冊,出版《安康曲子集成》,並對著名班社、代表性劇目《兩兄弟》、《雞毛飛上天》和小戲《一隻箱子》、《勤儉持家》以及巴金名著《家》、傳統戲《羅漢錢》進行新編、排演和藝人進行採訪並錄音,且組織、輔導成立民間安康曲子班社5個,使安康曲子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成立了機構,落實了搶救、挖掘、保護的工作責任,進行普查,輯錄並出版了 “安康曲子集成”。
2、漢濱區委、區政府召開了“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打造漢濱文化品牌”專題會議,並召開了分布區域內鄉鎮辦事處分管領導人會議,將安康曲子列入漢濱區優秀民間文化重點保護名錄。
3、對區域內安康曲子民間藝人開展全面普查,落實了傳承目標並制定了傳承保護政策。並由專業人員進行輔導和指導,製作了聲像資料,存入藝術檔案。
4、制定了保護規劃和十年計畫,進一步明晰了奮鬥目標、工作原則和資金投入;並動員老藝人收徒授藝,發展傳承人。
5、編排新劇目,參加省、市、區組織的文藝活動,進一步擴大影響,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和認可。
1、成立了機構,落實了搶救、挖掘、保護的工作責任,進行普查,輯錄並出版了 “安康曲子集成”。
2、漢濱區委、區政府召開了“弘揚優秀民間藝術,打造漢濱文化品牌”專題會議,並召開了分布區域內鄉鎮辦事處分管領導人會議,將安康曲子列入漢濱區優秀民間文化重點保護名錄。
3、對區域內安康曲子民間藝人開展全面普查,落實了傳承目標並制定了傳承保護政策。並由專業人員進行輔導和指導,製作了聲像資料,存入藝術檔案。
4、制定了保護規劃和十年計畫,進一步明晰了奮鬥目標、工作原則和資金投入;並動員老藝人收徒授藝,發展傳承人。
5、編排新劇目,參加省、市、區組織的文藝活動,進一步擴大影響,使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和認可。
保護內容:
為了使安康曲子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漢濱區這塊土地上傳承下去,制定了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區文廣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管理和組織實施,由區文化館負責具體落實。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1、認真紮實地開展普查工作,弄清安康曲子的歷史淵源、區域分布、傳承人、表演形式、藝術特點、價值以及自樂班社等情況,認真歸類整理建檔立卷。
2、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開展安康曲子的理論研究,將其演變、發展過程及演藝特色、唱腔、唱詞、伴奏樂器等方面的成果,用音、影、像、文字等多種形式予以出版、推廣。
3、要分布區域的5個鄉鎮辦事處(新城辦、恆口鎮、五里鎮、建民鎮、吉河鎮)為主的“安康曲子”生態旅遊保護重點單位,要求建立保護領導小組,動員組織民間班社,促其開展活動。
4、對民間藝人落實優待政策和養老保險,並落實傳教帶徒的獎勵政策。
5、在農村與當地民眾的紅、白喜事、開業典禮、民間廟會等聯繫起來,組織班社進旅遊景點,進休閒場所,通過這些形式擴大影響,使當地人民民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6、在職中、藝校開展民間藝術普及教學。不斷培養文藝新人。同時挖掘、培養本土人才,動員熱愛“安康曲子”的農民男女青年投身到這一民間藝術中,從根本上解決“安康曲子”傳承難題。
7、以區文化館為基礎,並長期邀請民間老藝人、藝術院校的專家進行授課、培訓,從人才、演技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其藝術水準。
為了使安康曲子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漢濱區這塊土地上傳承下去,制定了十年保護計畫。此計畫由區文廣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負責管理和組織實施,由區文化館負責具體落實。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1、認真紮實地開展普查工作,弄清安康曲子的歷史淵源、區域分布、傳承人、表演形式、藝術特點、價值以及自樂班社等情況,認真歸類整理建檔立卷。
2、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開展安康曲子的理論研究,將其演變、發展過程及演藝特色、唱腔、唱詞、伴奏樂器等方面的成果,用音、影、像、文字等多種形式予以出版、推廣。
3、要分布區域的5個鄉鎮辦事處(新城辦、恆口鎮、五里鎮、建民鎮、吉河鎮)為主的“安康曲子”生態旅遊保護重點單位,要求建立保護領導小組,動員組織民間班社,促其開展活動。
4、對民間藝人落實優待政策和養老保險,並落實傳教帶徒的獎勵政策。
5、在農村與當地民眾的紅、白喜事、開業典禮、民間廟會等聯繫起來,組織班社進旅遊景點,進休閒場所,通過這些形式擴大影響,使當地人民民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6、在職中、藝校開展民間藝術普及教學。不斷培養文藝新人。同時挖掘、培養本土人才,動員熱愛“安康曲子”的農民男女青年投身到這一民間藝術中,從根本上解決“安康曲子”傳承難題。
7、以區文化館為基礎,並長期邀請民間老藝人、藝術院校的專家進行授課、培訓,從人才、演技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其藝術水準。
十年保護目標:
圍繞建設生態型文化旅遊城市的奮鬥目標,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安康曲子這一民間文化藝術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使其具備市場條件可以進行適度開發,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民間文化保護開發制度和保護開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基本實現民間文化開發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網路化、法制化,全面促進我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圍繞建設生態型文化旅遊城市的奮鬥目標,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安康曲子這一民間文化藝術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使其具備市場條件可以進行適度開發,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民間文化保護開發制度和保護開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基本實現民間文化開發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網路化、法制化,全面促進我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11年 全面蒐集、整理普查資料成果,編寫相關適用的培訓教材,建立民間藝術機構,確立5個鄉、鎮為試點鄉鎮。
2012年 以區文化館和5個試點鄉鎮為陣地,常年邀請民間老藝人、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藝術院校的專家進行輔導、培訓,從根本上解決“安康曲子”傳承的難題,並從演技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其藝術水準。
2013年 籌建安康曲子展廳,展示相關曲目文獻、樂器、服裝、道具等,並公益性對外開放。
2014年 被命名的鄉、鎮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組織專業人員對安康曲子進一步深入研究,出台激勵政策,保護民間藝人。
2015年 建立漢濱區安康曲子藝術團,將境內、外的業餘團體進行全方位策劃,包裝成真正的漢濱藝術實體,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市場,使安康曲子走上健康的傳承、發展之路。
2011年 全面蒐集、整理普查資料成果,編寫相關適用的培訓教材,建立民間藝術機構,確立5個鄉、鎮為試點鄉鎮。
2012年 以區文化館和5個試點鄉鎮為陣地,常年邀請民間老藝人、陝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藝術院校的專家進行輔導、培訓,從根本上解決“安康曲子”傳承的難題,並從演技水平等多方面提高其藝術水準。
2013年 籌建安康曲子展廳,展示相關曲目文獻、樂器、服裝、道具等,並公益性對外開放。
2014年 被命名的鄉、鎮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組織專業人員對安康曲子進一步深入研究,出台激勵政策,保護民間藝人。
2015年 建立漢濱區安康曲子藝術團,將境內、外的業餘團體進行全方位策劃,包裝成真正的漢濱藝術實體,以嶄新的面貌進入市場,使安康曲子走上健康的傳承、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