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李斯特共作有兩首鋼琴協奏曲,這首第一號降E大調,作於1839年,1852年2月17日在魏瑪的宮廷演奏會上,由李斯特演奏鋼琴,柏遼茲指揮首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 創作時間:1839年
  • 演奏者:李斯特
  • 指揮者:柏遼茲
樂曲概述,樂曲賞析,第一樂章,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第四樂章,創作背景與風格特徵,

樂曲概述

本曲雖由四個樂章構成,但是各樂章必須不間斷地連續演奏,而且各樂章的主題也必須相互間保持極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本曲有著自成一體的特殊結構。在協奏曲中插入詼諧樂章而獲得成功的,也許這是絕無僅有的一首了,整個樂曲在結構上非常緊密而周詳。但是各樂章的構成又都非常自由。這些特色,也許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視為是一個標準的“交響詩作曲家”的緣由了。
此曲對演奏者的鋼琴技巧有相當高的要求,沒有深厚的功底,演奏者是無法演繹出輝煌的藝術效果的。鋼琴的各個聲部里都充溢著李斯特音樂所獨有的特性,不但與管弦樂充分地保持了抗衡、對立之勢,甚至主奏鋼琴具有足夠壓倒管弦樂隊的力量,這也僅有李斯特才能做到。
在本曲中,管弦樂的處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當某種樂器獨奏時,還特別讓這一樂器顯出它的“室內樂特性”來。此外,第三樂章還運用了協奏曲歷史上罕見的三角鐵,其巧妙而恰到好處的用法,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這首鋼琴協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鐵協奏曲”的別名。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

莊嚴的快板,降E大調,自由的奏鳴曲式。一開始就由樂隊的華彩強有力地奏第一主題,鋼琴以富於華麗的樂句承接。自顫音起以音階方式急速上升而結束華彩後,小提琴又重現第一主題,鋼琴承接。單簧管優美的旋律引出第二主題,雙簧管承接,接著是鋼琴與小提琴對話展開主題。發展部,樂隊強有力地奏第一主題,鋼琴以這個主題動機作華麗而有效的半音階性下降。主題在管樂器有一段華彩後,改由弦樂又有一段華彩。再現部鋼琴以琶音糾纏,不再現第二主題,直接以鋼琴半音階性上升而結束。

第二樂章

稍似慢板,B大調,低音弦樂裝上弱音器,充滿表情地表現這個樂章的主要旋律片斷,裝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予以反覆。鋼琴展開夜曲型的旋律,發展成華彩,弦樂然後又是大提琴接替,鋼琴與大提琴有應答。然後鋼琴華彩,長笛吹出優美的副主題,由單簧管、雙簧管、大提琴、單簧管傳遞。

第三樂章

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相當於諧謔樂章。這一樂章巧妙地使用了三角鈴,所以有“三角鈴協奏曲”的名聲,先是三角鈴與弦樂應對,鋼琴以諧謔的隨想加進來,長笛以顫音動機糾纏。然後鋼琴華彩,轉為生氣勃勃的快板。

第四樂章

生氣勃勃、雄壯的快板,降E大調,以木管樂器為主體,雄壯地奏出這個樂章的主題,銅管有力地奏第二樂章的大提琴動機,鋼琴給予華麗的應對。雙簧管在鋼琴動態上奏長笛在第二樂章中展示的主題。木管樂器重新發展這個樂章的主題,鋼琴以諧謔方式加入後提高速度,進入更快再進入急板而結束。

創作背景與風格特徵

李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他許多作品一樣,都經過一段漫長時日的醞釀發展,才告定型。這首作品從1830年開始動筆,李斯特當時還不到20歲,1839年至1840年,李斯特為樂曲添加了一些素材,然而直到1849年,李斯特從公開演奏生涯隱退後,此曲初稿才化成一部形式宛然的作品;在這之後,他又將此曲擱置了四年,到1853年才動手修訂,又再過兩年才首演,1856年總譜付印之前,李斯特又作了進一步的修訂。
意外的是:李斯特如此不厭其煩地慘澹經營,卻成就了一部驚世駭俗之作。獨奏部分出色之處,不僅在於它熱力四射、縱橫於八度音程與旋風似的分解和弦之中,也在於較不炫技的片段的特色與表情變化里。此曲空前獨創的結構,值得大書特寫,李斯特一定是經過一番苦功才琢磨出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