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附性法
- 外文名:attached inference
- 所屬學科:邏輯學
- 別名:附性法推理,複雜概念推理方法
基本介紹,附性法的概念,附性法的推理公式,附性法的規則,附性法的分類,相關討論,
基本介紹
附性法的概念
附性法的推理公式
附性法的推理公式為:S是(不是)P→QS是(不是)QP。公式中“Q”這一概念表示具有Q性質的“QS”與“QP”這兩個新概念表示具有Q性質的S類分子與具有Q性質的P類分子。
例如:犯罪現象是社會現象,所以,資本主義的犯罪現象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現象。
附性法的規則
附性法的規則是:
②結論中的主謂項關係應與前提中的主謂項關係相同。
附性法的分類
附性法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原判斷主、謂項前面附加同一概念;另一種是在原判斷主、謂項後面附加同一概念。
附性法的作用是對於對象的思想進行限制,即從一般性判斷,推出較具體性判斷,因此運用附性法可以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入、逐步具體。
相關討論
附性法是這樣一種直接推理,它的前提是“所有S都是P”而結論是“所有QS都是QP”。
前提“所有S都是P”斷定S類包含於P類中。結論中的“Q”表示一個性質,“QS”表示具有Q性質的S類事物, “QP”表示具有Q性質的P類事物。結論斷定具有Q性質的S類事物都包含在具有Q性質的P類事物中。
例如,由“勞動模範是先進生產者”推出:“農業勞動模範是農業先進生產者”,這就是一個用附性法的推理。前提斷定勞動模範(S類)包含於先進生產者(P類)中,而結論斷定農業方面的勞動模範(QS)包含於農業方面的先進生產者(QP)中。
由“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推出: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 也是一個用附性法的推理。
以上兩個附性法的推理都是正確的推理。
附性法要求,結論的主項上所附加的那個性質與謂項上所附加的那個性質是同一的;或者說,結論的主項上所附加的那個概念與謂項上所附加的那個概念是同一的。如果在結論的主項與謂項上分別附加的那兩個性質或概念不是同一的,那么,這樣的推理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推理,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語詞與概念的區別。有時附加莊主項與謂項上的語詞是同一的,但是,它們所表示的概念卻可以是不同的。例如:
螞蟻是動物,
所以,大螞蟻是大動物。
結論中“大螞蟻”之“大”與“大動物”之“大”,就語詞方面說,是同一的;但是,就概念說,卻是不同的。“大螞蟻”之“大”,是表示相對於螞蟻之大,而“大動物”之“大”,卻是表示相對於動物之大。由於所附加的兩個概念不是同一的,上面的推理就是一個錯誤的推理。
同樣的, 由“音樂家是人”推出“不高明的音樂家是不高明的人”,也是一個錯誤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