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難尊者
- 外文名:A^nanda
- 國籍:古印度
- 民族:釋伽族
- 出生地: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 逝世日期:公元前463
- 職業: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 畢業院校:西方大雷音寺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結集《阿含經》
- 人物關係:“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
人物履歷,主要成就,尊者悟道,禪宗祖師,
人物履歷
阿難尊者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嘆阿難的莊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莊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①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②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③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讚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么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讚嘆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讚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槃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 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槃。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範。
主要成就
佛在拘屍那安羅雙樹間入涅槃時,阿難悲痛地泣不成聲。佛陀以憐愍的眼神看著阿難,對大家說:阿難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為人溫和而寬厚,聞法不忘,將來能在世間上發光發熱。佛入滅三天后,他起身到王舍城參加第一次聖典結集。路上走了二個多月,四月十四日抵達王舍城。第二天即開始安居,結集佛經。這時大迦葉被推為首席,他選了四百九十九個大阿羅漢。因阿難還未證果,被排斥在外。這給阿難以很大的刺激,他當夜發奮修行,於中夜即證阿羅漢果、參加結集。阿難在會上誦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佛教之有聖典流傳於世,實賴阿難之功。迦葉因是王舍城結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長老們看成為當然的領導人。二十年後,迦葉將法傳與阿難,到雞足山入滅,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此時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了。迦葉滅後,佛教在阿難的領導下,尚能和合一味。沒有產生什麼大的問題。阿難一百二十歲時,一天在路上聽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
人生活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阿難懇切的糾正說:
人生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見到阿難以後,回去稟告師父。師父說:你不要聽阿難的胡說,他已老朽,失去記憶和智慧。青年又將師父的話告訴阿難。阿難聽後,心想我為眾生誦出佛陀的大法,而人們只是見我執念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又想到佛在世時諸大弟子都入滅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樹不能遮風擋雨。於是他即到摩竭陀與毗舍離兩國交界處的恆河上空,進入涅槃。他的聖體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舍離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養,由於阿難入滅的因緣,摩竭陀國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使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失,可以看出阿難具有大乘菩薩救人濟世的精神。
尊者悟道
阿難尊者,應該說是西天禪宗的二祖,是佛陀的堂弟,他降生的時候給親人帶來了很大的快樂和喜悅,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難陀,他風流倜儻,整個釋家族裡面最漂亮的男子,都稱他為美男子,他的出家讓很多少女感到惋惜,感到美夢飄零,淚濕枕巾,是釋迦佛最小的也是最喜愛的弟弟,在眾弟子當中,佛陀講他有多項第一,一個是博學強記,第二個儀表風度,第三非常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55歲那年,是佛陀的常隨使者,和釋迦摩尼非常親近,長期不離身邊,阿難的耳根非常聰慧,過耳不忘,當年釋迦摩尼所說的一切經文,他都牢牢的記在腦子裡,一字不差的能夠複述出來,正如佛陀所說,他講出佛法,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卻不能代替人們對真理的覺悟,雖然能夠記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導,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幾乎能背誦所有的佛經,但他並未因此而開悟,像阿羅漢那樣,親近無緣。
禪宗祖師
釋迦佛入涅槃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
十祖脅尊者傳法偈: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於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
十六祖羅侯羅多尊者法偈: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於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聖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偈:吾本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鑒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四祖道信大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六祖惠能大鑒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南嶽懷讓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馬祖道一禪師傳法偈: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