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圍

阿里三圍

阿里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族史籍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4—5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三圍
  • 外文名:Ngari Sanai
  • 地理位置:西藏西部
  • 現今所屬地:為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
形成,事件,影響,

形成

公元7世紀前後,西藏山南雅隆河谷地帶的悉補野部崛起,井以山南為中心,逐步向外擴張,建立了吐蕃王朝松贊乾布繼贊普位後,在前若干代贊普降服周邊一些部落的基礎上,又先後降服了達布工布、娘布、蘇毗等部落,最後約於644年派兵征服了象雄,象雄隨之歸入吐蕃,吐蕃實現了全境的統一。

事件

至公元842年,吐蕃最後一代贊普朗達瑪因內部矛盾激化被弒,其兩個王妃在王族和外族的支持下各為其子爭奪王位,使王室分裂為二,不相統屬。至朗達瑪孫子一代因爆發平民和奴隸起義,兩王室分別遭到打擊,朗達瑪次子奧松之子貝考贊於公元895年被奴隸軍首領誅於娘若香堡(今西藏江孜),貝考之子吉德尼瑪袞逃至羊同的扎布讓(今西藏札達縣),娶羊同地方官之女沒盧氏為妻,生三子,等到他的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後,他以形象為標誌,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分封:長子日巴袞占據磨域(又作芒域),以今克什米爾的列城為中心,後成為拉達克之首領;次子扎西德袞占據普蘭,以今西藏普蘭縣為中心,成為當地的首領;三子德祖袞占據扎布讓,繼承其父的事業,以今西藏札達縣為中心,成為古格之首領。是為普蘭王朝、古格王朝和拉達克王朝,普蘭被稱為雲彩匯集的地方,古格(扎布讓,今札達)被稱為雲彩彎彎的地方,磨域(拉達克——日上)被稱為雲彩最高的地方。從此,吐蕃原來轄屬的大小羊同地區逐改稱為“納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

影響

後來三部逐被德祖袞建立的古格王朝吞併。古格王朝在公元13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1206—1368),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阿里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兩朝(1368—1911)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舊制。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後,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1959年民主改革以後,設立阿里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