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經歷
1886年7月25日,亨利·哈里·阿諾德出生於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的
格拉德懷尼。
1903年,阿諾德考入
西點軍校,1907年畢業,遠涉重洋到菲律賓任職。20世紀初,美國的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並試飛成功。對飛機非常感興趣的阿諾德於1911年自願報名上
俄亥俄州的代頓,向萊特兄弟學習飛行。積累3小時48分鐘的飛行經驗後,阿諾德成為美國陸軍的首批飛行員之一,第二年就創造出飛行高度6540英尺的世界紀錄,並獲得1枚勝利勳章。此後因飛行事故而停飛4年,再次赴駐菲律賓步兵部隊服役,這對阿諾德無疑是個沉重打擊。然而,阿諾德在菲律賓與
喬治·馬歇爾共事.此人對他以後的前途大有影響。1916年,阿諾德回國後再次轉入飛行部隊並晉升為上尉。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阿諾德受命在巴拿馬指揮一支飛行部隊,後來赴華盛頓的陸軍航空兵總部任職,1921年晉升為少校。
完成著作
1925年-1926年在陸軍工程學院學習時,
阿諾德支持陸軍航空兵領導人
威廉·米切爾建立獨立空軍的要求,並在審判米切爾事件中出庭作證支持米切爾而被流放在
堪薩斯的賴利堡。但是,阿諾德仍然堅定地為組建獨立的空軍而努力奮鬥。阿諾德潛心鑽研航空技術和航空兵戰術,埋頭理論研究,並寫下《飛行故事》、《飛行員與飛機》、《
空戰》和《陸軍飛行員》等著作。
組建空軍
從利文沃思堡的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畢業後,
阿諾德來到
俄亥俄州的航空站和
萊特基地工作。1931年晉升為中校,調任
加利福尼亞馬什航空基地指揮官。1934年,阿諾德率領由10架轟炸機組成的編隊從華盛頓直飛
阿拉斯加,再安全返航.全長18000英里,再次獲得勝利勳章。1935年3月.阿諾德晉升為準將,出任第1航空聯隊聯隊長。1938年9月,阿諾德就任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晉升為少將。隨著世界大戰的臨近,阿諾德通過各種途徑力主建立一支獨立於陸、海軍之外的空軍,並以戰略空軍為核心。但在當時他的這種想法被認為是荒唐可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於1939年夏在國會提出要求增加飛機的時候,竟遭到了冷嘲熱諷。直到同年9月1日,德軍62個師、2800輛坦克和遮天蔽日的空軍機群閃擊波蘭後,他的建議才逐漸被引起重視。1940年6月法國敗降後,
羅斯福下令生產5萬架飛機以保衛
西半球的安全。戰爭為實現
阿諾德的理想提供了絕好的機會。
戰爭思路
1940年10月,
阿諾德升任負責航空兵事務的陸軍副參謀長兼陸軍航空兵司令,陸軍航空兵的地位得到提高。1941年7月,美國陸軍航空兵改組為陸軍航空部隊,下轄數個航空隊,仍由阿諾德指揮。1941年12月,阿諾德晉升為中將。1942年3月,因為美國陸軍再次改組,陸軍地面部隊、陸軍航空部隊和陸軍後勤部隊成為陸軍的三大組成部分,阿諾德改任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司令。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決定兩國軍方組成聯合參謀長會議,共同制定反法西斯的全球軍事戰略。1942年2月.阿諾德成為新成立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成員。大戰期間,阿諾德除1945年的
雅爾達會議因心臟病復發而缺席外,參加了盟國所有決定軍事戰略的重要會議,其思想影響了這些會議所作出的決策。
阿諾德長期醞釀的最基本的思想是:由於空軍的出現.戰爭已變得立體化。空軍可以大規模地襲擊敵人的地面部隊和水面艦艇,可以深入敵人的戰略後方,破壞敵人的後方補給、工業經濟、交通樞紐、甚至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從整體上摧毀敵人的抵抗意志。因此,根本無須入侵和占領敵國的領土,僅用空軍就可以迫使敵人投降,從而結束戰爭。這種作戰方式就叫"
戰略轟炸",即具有戰略意義的飛機轟炸作戰。
對德轟炸
美國正式參戰前,英國對德國後方的轟炸已持續一段時間,由於力量不足,效果並不明顯。1943年1月,盟國召開
卡薩布蘭卡會議,研究對德戰略問題,批准了
阿諾德提出的加強從空中打擊德國的建議。5月的華盛頓會議再次確定,盟國對
軸心國發起海上攻擊的同時,
戰略轟炸也要作為重要的打擊手段。此後,大批的美國轟炸機部隊在英國集結,並組建專門實施對德國轟炸的美國陸軍第8航空隊。在阿諾德的影響下,美國戰前就開始生產被稱為"空中堡壘"的B-17遠程轟炸機,而更新式的戰略轟炸機亦即將投入生產。
在歐洲,德國的重要工業區如
魯爾、漢堡、
埃森、
法蘭克福、
萊比錫和
慕尼黑等都受到飛機的反覆轟炸,德國實施火箭襲擊的佩內蒙德基地也被摧毀。1943年11月至1944午3月的"柏林之戰",盟國出動飛機上萬架次,數十次空襲德國首都,沉重打擊了德國軍民的士氣,加速了
納粹德國的瓦解。曾經不可一世的德國元帥
赫爾曼·戈林被打得焦頭爛額。航空兵以鐵的事實使美國空軍成為了“能教敵人理解美國的一個軍種”。1944年6月的
諾曼第登入作戰中,盟國集中飛機近14000架,在登入前50天就開始對德國防禦體系的前沿和縱深進行轟炸,在登入作戰實施之時完全掌握著諾曼第地區的制空權。
對日空襲
太平洋戰場對日本的
戰略轟炸實施較晚。1944年4月,
阿諾德受命領導組建了航空兵第20集團軍,自任司令,計畫用裝備了總值30億美元的500架的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用來對日轟炸,同年6月,阿諾德指示駐中國的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司令
陳納德利用中國西南的機場,起飛B-29轟炸日本。當年7月,美國攻占中太平洋的
馬里亞納群島後,這裡便成為轟炸日本的最理想的基地。
阿諾德率把陸軍第20航空隊的基地從
成都太平寺機場轉移到馬里亞納群島,親自指揮該航空隊大規模空襲日本。從11月起,
日本列島的軍事、經濟目標就被覆蓋在美國戰略轟炸的彈雨中。1945年春,阿諾德走馬換將,啟用
柯蒂斯·李梅少將帶隊主攻日本列島,將轟炸使用的普通炸彈改為汽油燃燒彈,開始對日本城市實施夜間低空大面積轟炸,3月9日晚,334架“B-29”轟炸機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於10日凌晨抵達東京上空,在兩架飛機投下的燃燒彈的引導下實施輪番轟炸,使東京陷於一片火海之中;隨後又相繼在
名古屋、大阪、
橫濱、
神戶等城市實施了同樣方法。日本民眾首先感受到的打擊不是來自海上,而是來自空中。因此,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討論最後對日本本土戰略之際、
阿諾德毫不遲疑地提出,無須陸軍和海軍去發動那種傷亡巨大的登入作戰,他的戰略空軍足夠解決問題。似乎是對他這種豪邁說法的佐證,1945年8月,在阿諾德的陸軍航空隊對
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核子彈後沒幾天,日本便宣布無條件投降。
空軍獨立
1943年3月,
阿諾德晉升為上將,1944年12月,獲得陸軍
五星上將軍銜。戰爭期間,阿諾德指揮著世界上最龐大的空中力量,包括15個航空隊(下轄234個作戰航空大隊),總計250萬人,約7萬架飛機。1946年,阿諾德從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就在他退役後的第二年,美國國會通過"國家安全法",正式批准陸軍航空隊脫離陸軍,組建獨立的美國空軍。1949年5月他在美國空軍成立2年後改授為空軍五星上將。1950年1月15日,阿諾德在
加利福尼亞的索諾馬去世。著作有《全球性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