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興鴨頭燒制技藝

阿興鴨頭燒制技藝,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興鴨頭燒制技藝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阿興鴨頭是武進區嘉澤鎮的一道著名滷菜,起源於100多年前,是當地潘氏滷菜譜系中的重頭戲,原產地武進湟里,後流傳到嘉澤,現已獨立註冊商標。
100多年前,潘三元在蘇北從小拜師學廚,專業學習滷菜製作技術,經潛心鑽研,將鴨頭通過相關工藝發明製作成了人們喜愛的一道菜餚。此後,這道手藝又傳給其子潘壽根。潘壽根在湟里鎮公司合營中樓飯店經營至退休,紅案、白案、冷案全都精通,紅案更是技高一籌,成為有名的“紅案師傅”,人稱“潘鍋子”。其間,他對鴨頭製作工藝進行改進,使其成為了周邊鄉里鄰間的知名美食。而潘壽根之子潘阿興則從小耳濡目染,16歲參加工作即被分配到嘉澤飯店,得以繼承祖業。潘阿興和妻子趙小冬一起,在原有鴨頭製作工藝的基礎上,適應現代人的口味又進行深入改良,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創出了一個響亮的美食品牌——阿興鴨頭,讓天南地北的食客慕名而來。
阿興鴨頭外觀呈醬紅色,光澤鮮艷,乾爽透亮,味道入骨,香而不膩,老少皆宜,是饋贈親友、宴請賓客之佳品。阿興鴨頭之所以如此暢銷,首要原因要歸結於優質的原料。其鴨頭均選用內蒙古“塞飛亞”瘦肉型鴨,這種來自大草原的鴨頭既是生態綠色產品,又具有優良的口感,是其他品種的鴨頭所無可比擬的。其次,精益求精的加工工藝也是打造阿興鴨頭金字招牌的關鍵元素。用精心調製的滷水將新鮮的鴨頭鹵足時間,配上多種中藥、大料調味,才能做出這樣一道鮮而不俗的爽口冷菜。從浸泡到燒制出鍋需要4個小時,每一步都不能有絲毫鬆懈,整個製作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可謂真正的原生態食品。
經過潘家四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悉心經營,阿興鴨頭從普通的民間美食,逐漸成長為名揚常武的地道名吃。2007年,阿興鴨頭被武進農家特色菜評審會評定為“明都杯”武進八大農家特色菜之一。2009年,“嘉澤阿興”正式註冊了商標,阿興鴨頭也在第二屆旅遊商品博覽會評比中榮獲江蘇省旅遊局頒發的旅遊土特產品類特色產品獎。2018年,“阿興鴨頭”被列入常州老字號。目前,阿興鴨頭製作技藝已傳給了潘阿興的兒子潘達和女兒潘乃,傳承及經營狀況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