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黃芩湯

阿膠黃芩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具有清潤肺燥以堅腸之功效。主治秋燥傷寒,暑從火化,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瀉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瀉泄,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

基本介紹

  • 名稱:阿膠黃芩湯
  •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 組成:陳阿膠、青子芩、甜杏仁、生桑皮、生白芍、生甘草、鮮車前草、甘蔗梢
  • 功用:清潤肺燥以堅腸
  • 主治:秋燥傷寒,暑從火化,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瀉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瀉泄,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使用注意,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阿膠黃芩甘蔗梢,桑皮杏仁車前草,白芍甘草治秋燥,絡傷咳血治之好。

組成

陳阿膠、青子芩各三錢,甜杏仁、生桑皮各二錢,生白芍一錢,生甘草八分,鮮車前草、甘蔗梢各五錢。

用法用量

先用生糯米一兩,開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藥。

功用

清潤肺燥以堅腸。

主治

秋燥傷寒,暑從火化,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腹熱如焚,大便水瀉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瀉泄,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

方義

阿膠黃芩湯功用在於清熱止血,潤肺清腸。主治發熱乾咳,下利,舌紅少苔,脈細數,屬肺燥腸熱證。方中甜杏仁潤肺止咳,桑白皮瀉肺熱,甘蔗、糯米潤肺生津,宣肺止咳。阿膠甘平,補血滋陰,《本草從新》卷十六謂之“平補而潤……滋腎補陰”。黃芩苦寒堅陰,《本草從新》卷一言黃芩“苦人心,寒勝熱,瀉火除濕”,能除肺與大腸之熱;同書卷二又言芍藥(白芍)“補血斂陰”,芩芍並用,共奏滋陰降火之效。芍藥、甘草又能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車前子清大小腸之熱,利小便而實大便,使熱從小便而去。諸藥共奏清熱止血、潤肺清腸的功能。

配伍特點

滋陰與瀉火兼施,瀉火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邪。

運用

本方主要是清肺腸之熱而止血,適用於治療肺結核咯血或大便下血之症,臨床套用時可加仙鶴草、槐花炭等以增強止血之效。如咳血較多者,加白茅根、側柏葉、焦山梔等涼血止血之品;腸熱較盛而瀉利較劇者,加葛根、黃連等清腸熱,以止腹瀉。若兼氣虛者,宜加人參以補氣;陰虛嚴重,津液耗傷甚者,加玄參、生地、麥冬、石斛等以滋陰潤燥。在治療下焦腸熱疾病如熱痢里急後重者,加木香、檳榔以行氣而除後重;純下血痢膿血多者,加丹皮、地榆涼血止血。本證有咳血、泄瀉,不能誤認為上熱下寒證,若見津液受傷出血不止的可加入白茅根、藕節涼血止血;秋燥初起,邪在肺衛,傷及肺絡出血者,不宜用本方,當用桑杏湯加減。

使用注意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飲開水,吃多汁滋潤性水果,如雪梨、荸薺等,保持大便通暢。室內空氣要流通,保持一定的濕度。本方多苦寒,凡脾胃氣虛,以及年老體弱者均應慎用;孕婦、月經期、哺乳期均應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傷正氣。

重要文獻摘要

《重訂通俗傷寒論》:“若暑從火化者,淺則多肺燥腸熱,上則喉癢乾咳,咳甚則痰粘帶血,血色鮮紅,胸脅串痰下則膚熱如焚,大便水泄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泄瀉,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腸中切痛,有似便鞭,按之痛甚,舌苔乾燥起刺,兼有裂紋。喻嘉育所謂,肺熱不宣,急奔大腸乃肺熱腸燥之候也。脈右洪長而數,左關弦數過尺者。肺燥腸熱則用阿膠黃芩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