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爾(中世紀英格蘭舍伯恩的主教)

阿瑟爾(中世紀英格蘭舍伯恩的主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約翰·阿瑟爾是中世紀英格蘭舍伯恩的一位主教,著名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傳》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阿瑟爾
  • 外文名:John Asser
  • 別名:密涅維亞的阿瑟爾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威爾斯西部彭布羅克郡聖戴維斯市
  • 逝世日期:909年
  • 職業:主教
  • 代表作品:《阿爾弗雷德大帝傳》
簡介,姓名由來,早年生涯,回響徵召,宮廷時光,就任主教,著作傳記,

簡介

舍伯恩主教阿瑟爾(?-908/909),是一位來自南威爾斯德韋達(Dyfed)王國聖戴維斯地區(今威爾斯西部彭布羅克郡聖戴維斯市)的威爾斯僧侶,在895年被授予舍伯恩主教之職。公元885年,他得到阿爾弗雷德大帝邀請,答應離開聖戴維斯教區、進入阿爾弗雷德大帝宮廷、成為宮廷學者。但由於患病之故,阿瑟爾在凱爾文特村(Caerwent,位於今威爾斯蒙茅斯郡)修養一年後,方才在886年前往西撒克遜宮廷。
893年,阿瑟爾開始寫作著名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傳》。這部傳記不僅被當代史家視為了解阿爾弗雷德大帝生平事跡之主要史料,亦可藉此傳記了解阿爾弗雷德大帝以前的一些英格蘭統治者概況。此外,阿瑟爾還幫助國王完成了對教宗額我略一世(Gregory the Great)所作之《教牧法規》(Regula Pastoralis)以及其他一些拉丁文著作的翻譯工作。

姓名由來

阿瑟爾,又以John Asser(約翰·阿瑟爾)或Asserius Menevensis(密涅維亞的阿瑟爾)之名為人所知,是一位生活於9世紀晚期的威爾斯僧侶。關於他的早年生涯,我們一無所知,只知道他的名字“Asser”似乎來自聖經舊約《創世紀》中雅各的第八子Asher(亞瑟)。在當時的威爾斯地區,以《舊約》中的宗教人物作為起名依據的現象十分普遍,而由這此方式得來的“Asser”這一與宗教人物密切相關的名字也暗示了阿瑟爾的名字很可能是在他進入教會受洗後才獲得的。關於“阿瑟爾”這一名字的來源也可能與阿瑟爾本人對聖傑羅姆一部關於介紹希伯來姓名含義著作的了解有關。在這部著作中,聖傑羅姆將希伯來名稱“Asser”解釋為“受祝福的”。從名字含義來看,阿瑟爾的本名很可能就是意為“受祝福的”威爾斯姓名Gwyn或Guinn(格溫)。

早年生涯

根據他在《阿爾弗雷德大帝傳》中的自述,他是一位服務於西南威爾斯地區聖戴維斯主教堂的僧侶,在自述中,阿瑟爾還清楚地說明了自己成長於聖戴維斯教區、並在該教區進行教會學習、接受削髮式和被授予舍伯恩主教教職的經歷。此外,他還提到一位親戚、原聖戴維斯主教諾比斯(Nobis)的些許事跡。

回響徵召

如前所述,阿瑟爾本人事跡的詳盡記載,主要來自他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傳》。關於被徵召的經歷,阿瑟爾在書中僅有一小節內容談及此事。在這段文字中,阿瑟爾記載了阿爾弗雷德大帝徵召他出任自己宮廷學者的經過。
阿爾弗雷德大帝是一位極重視知識文化價值的君主,因而他在不列顛以及全歐範圍內廣招賢才、力圖使其宮廷成為歐洲學術中心。我們並不知道國王是如何了解阿瑟爾聲名的,但他對阿瑟爾的徵召可能與西撒克遜王國對南威爾斯的霸權有關。885年,包括Glywysing國王里斯之子海威爾(Hywel ap Rhys)和德韋達國王海法依德(Hyfaidd)在內的南威爾斯諸王均承認阿爾弗雷德對南威爾斯地區的權威,而阿瑟爾也對此事有詳盡的記載。據記載,在885年的一份Hywel國王宣誓文書中,證人簽名出現了“Asser”的字樣,而與本文所述之阿瑟爾很可能即為同一人。因而,可能是阿爾弗雷德大帝通過與南威爾斯諸王的關係獲知了阿瑟爾的聲名。
根據阿瑟爾的記載,他在南撒克遜王國的迪恩(Dean,位於今英格蘭東南部西撒克遜郡奇切斯特區西迪恩村)皇家領地與阿爾弗雷德大帝首次見面,而關於此次見面的內容,在《阿爾弗雷德大帝傳》中的記載僅有一句話:“887年11月11日,聖馬丁節,阿爾弗雷德陛下打算學習閱讀拉丁文”。據此記載向前追溯,阿瑟爾獲得 國王徵召的時間應在885年初。
起初,對於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請求,阿瑟爾的回應是“需要時間考慮”,這是由於,他感到為現世聲名而放棄當前平靜的生活狀態並不合適。阿爾弗雷德大帝雖然對他的回答表示認同,但同時也建議他可以分出一半的時間在宮廷為國王服務、而保留另一半為聖戴維斯教區服務的時間。面對新的建議,阿瑟爾再次請求國王三思,不過他答應國王,將在六個月後回見國王、告知他自己最後的決定。不巧的是,阿瑟爾在返回威爾斯的途中突患熱病,於是他來到凱爾文特村的修道院,並在那裡靜休了一年又一周的時間。在阿瑟爾養病期間,阿爾弗雷德大帝曾寫信詢問阿瑟爾遲遲未來赴約的原因,阿瑟爾則覆信解釋,並承諾當他身體康復後定會守信前來。於是當886年阿瑟爾康復後,他同意按照國王的建議去做,將他的時間在威爾斯與英格蘭之間平均分配。而阿瑟爾之所以決定進入國王宮廷,也與聖戴維斯教區教士們的支持有關。教士們希望藉助阿瑟爾對國王的影響力,使聖戴維斯教區免遭海法依德的襲擾和破壞。

宮廷時光

進入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宮廷後,阿瑟爾與聖吉姆巴德(Saint Grimbald)、“老撒克遜人”約翰(John the Old Saxon)並稱為三大宮廷學者,而他們三人也很可能是同時被阿爾弗雷德大帝徵召入宮廷的。進入宮廷後,阿瑟爾首次與國王長期相處是在里昂納福德(Leonaford,可能位於今英格蘭東南威爾特郡的蘭特福德村)的王室領地,從886年4月至12月,阿瑟爾一直與國王駐留於此。在此期間,阿瑟爾曾記載了他手捧書本、為國王高聲誦讀的軼事。886年聖誕前夜,在數次回絕了阿瑟爾返回威爾斯的請求後,阿爾弗雷德大帝賜予阿瑟爾位於康斯伯里(Congresbury)與班韋爾(Banwell)兩地的修道院,此外還賜予阿瑟爾一件絲綢斗篷和大量薰香作為賞賜。隨後,國王答應阿瑟爾,當他在自己獲得的新屬地巡遊完畢後即可返回聖戴維斯教區。
自886年以來,阿瑟爾便開始將他的時間平均分配於威爾斯與國王宮廷間。不過在《阿爾弗雷德大帝傳》中,阿瑟爾並未過多記述自己在威爾斯的生活,而對英格蘭生活著筆頗多。在他的筆下記載了很多自己曾經涉足的地區,比如埃什頓之戰的戰場埃什頓(Ashdown)、被阿瑟爾稱為基努伊特(Cynuit)的康提斯伯里(Countisbury)以及阿瑟爾爾尼(Athelney)等地。阿瑟爾的記載足以證明,他在國王宮廷中確實度過了大量時間。阿瑟爾也記載了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與阿爾弗雷德大帝繼母埃德伯(Eadburh)見面的經歷,並多次目睹國王的狩獵情景。

就任主教

大概在887-892年間,阿爾弗雷德大帝將埃克塞特(Exeter)修道院賜予阿瑟爾,隨後阿瑟爾便被授任舍伯恩主教,但他被授任的具體時間我們並不清楚。阿瑟爾之前的舍伯恩主教是伍爾夫希格(Wulfsige,約在879-889年間接受主教之職),伍爾夫希格卸任後,阿瑟爾直至900年才首次行使舍伯恩主教的職能,此前他已身居副主教之職。值得一提的是,據編年史記載,當阿瑟爾被正式授任舍伯恩主教時,阿爾弗雷德大帝贈予原主教伍爾夫希格一份自己翻譯的《教牧法規》副本作為賞賜。
有證據表明,當阿瑟爾在舍伯恩教區就任副主教(Suffragan Bishop)之時,他仍然保有聖戴維斯主教的職位。這一記載來自威爾斯的格拉爾德(Giraldus Cambrensis,1146-1223,威爾斯布雷肯<Brecon>教區助祭長、編年史家,著作頗豐)所著《威爾斯行記》(Itinerarium Cambriae)。

著作傳記

《阿爾弗雷德大帝傳》
893年,阿瑟爾撰寫了一部關於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傳記,名為《阿爾弗雷德大帝傳》(The Life of King Alfred;拉丁文書名為Vita Aelfredi regis Angul Saxonum,直譯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阿爾弗雷德傳)。這部篇幅不足兩萬字的傳記也是關於阿爾弗雷德大帝生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在這部傳記中,阿瑟爾以多樣的筆法記敘了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生平。從形式上說,《阿爾弗雷德大帝傳》與兩部關於“虔誠者”路易(Louis the Pious)的傳記——署名“無名氏”、約成書於840年的《路易皇帝傳》(Vita Hludorici Imperatoris)以及法蘭克王國修士特里爾的德根(Thegan of Trier)所著、約成書於836-837年間的《路易皇帝生平考》(Gesta Hludorici Imperatoris)較為相似。此外,阿瑟爾還參考了比德《英吉利教會史》(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以及《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部分內容以完成傳記寫作;從文風上看,阿瑟爾則借鑑了維吉爾《埃涅阿斯紀》(Aeneid)、科里烏斯·塞杜利烏斯(Caelius Sedulius)的長詩《Carmen Paschale》、舍伯恩主教奧爾德赫爾姆(Aldhelm)的著作《論守貞》(De Virginitate)以及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傳》;此外,在傳記中阿瑟爾還多次引用了教宗額我略一世《教牧法規》以及聖奧古斯丁《論信望愛》(Enchirdion of Augustine)。但傳記中的半數內容與《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851-887年的紀事頗多重合,儘管阿瑟爾在編年史紀事之外加入了許多關於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個人事跡,但仍不免使人懷疑他有轉抄編年史的嫌疑。而阿瑟爾的這部傳記也遠非完美無瑕,他的散文句法缺乏規範、文段中的表意含糊也為人詬病。阿瑟爾在寫作時慣用經典的舊式語詞,給人以怪異繁雜之感,但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於那一時期的諸多海島拉丁語系(Insular Latin)作家中。而較之其他海島拉丁作家,阿瑟爾還在傳記中使用了大量具有法蘭克特色的拉丁文字,表明他在創作中也受到了國王宮廷中聖吉姆巴德等法蘭克學者的影響。《阿爾弗雷德大帝傳》的另一疑點則是,其紀事在893年便戛然而止。事實上,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99年駕崩、阿瑟爾本人更是直至909年才逝世。但我們至今仍然無法解釋箇中緣由。
《阿爾弗雷德大帝傳》的史料價值同樣不可忽視。從阿瑟爾寫作的初衷來看,他希望藉此書使他的威爾斯同胞了解英格蘭地區的風土人情、並進而使威爾斯人加深對他們新宗主國——英格蘭及其君主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認識,而書中對阿爾弗雷德品格的正面描述也為阿爾弗雷德國王樹立了在南威爾斯的良好形象、有助於穩固國王在南威爾斯地區的權威。同時,阿瑟爾也藉此書向英格蘭人介紹了威爾斯地區的風土人情,加深了英格蘭和威爾斯之間的聯繫。此外,阿瑟爾的記載也豐富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紀事內容,如阿瑟爾在傳記中提到了麥西亞(Mercia)國王奧法(Offa)之女埃德伯(Eadburh)嫁給西撒克遜國王布爾特里克(Beorhtric)之事、並描述了這位行為暴虐的埃德伯王后在婚後試圖下毒謀殺其丈夫、陰謀敗露後淪落街頭,以乞丐之身慘死於帕維亞(Pavia)的故事、填補了編年史789年紀事的空白。
阿瑟爾(中世紀英格蘭舍伯恩的主教)
阿爾弗雷德深入敵營刺探軍情
阿瑟爾除去為國王撰寫傳記外,也參加了阿爾弗雷德對拉丁著作的翻譯工作,除了前述的《教牧法規》之外,阿瑟爾還幫助國王翻譯了波埃修斯(Boethius,480-524)的著作《哲學的慰藉》。
關於阿瑟爾去世的確切時間,至今仍無定論。根據當時聖戴維斯教區存有的《威爾斯年鑑》(Annales Cambriae)記載,阿瑟爾於908年去世;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記載則指出阿瑟爾於909或910年去世(A、B本紀事為909年,C、D本紀事為910年),編年史在紀年上的差異,是由於諸編年史稿本使用的不同曆法所致。而綜合多方史料來看,阿瑟爾去世的時間應在908-909年間。
《阿爾弗雷德大帝傳》抄本概述
雖然在當代《阿爾弗雷德大帝傳》受到史學家們的極大關注,但在早期中世紀卻尚未為人所知,而該書為人所知的抄本也僅有一份、即所謂“科頓抄本”。科頓抄本約於1000年左右製作,曾是科頓圖書館(Cotton Library)的重要藏品之一。雖然這一抄本因火災毀於1731年,但《阿爾弗雷德大帝傳》的內容卻散見於不同史家的記載中:
拉姆塞修道院(Ramsey Abbey)僧侶伯特菲斯(Byrhtferth)在其《諸王紀》(Historia Regum)中引用了大量科頓抄本的內容。
一位來自聖伯丁修道院(Abbey of St. Bertin)的匿名僧侶在《諾曼第埃瑪王后頌》(Encomium Emmae Reginae)中也引用了科頓抄本的材料。
11-12世紀的編年史家伍斯特的佛羅倫斯(Florence of Worcester)在寫作《歷代紀事》(Chronicon ex Chronicis)時,參考了部分科頓抄本的傳記內容。
12世紀中葉,一位居於聖埃德蒙茲伯里(St.Edmundsbury)的匿名修道士在寫作《聖尼托斯年鑑》(Annals of St.Neots)時,使用了不同於科頓抄本的阿瑟爾作品材料,這意味著民間可能存在不同於科頓抄本的阿瑟爾作品抄本傳世。
威爾斯的傑拉德則在他1190年代的作品《聖埃塞爾伯特傳》(Life of St.Aethelberht,埃塞爾伯特系8世紀的東盎格利亞國王,於794年被麥西亞國王奧法所殺,死後因傳播天主教的貢獻封聖)中引用了一段據稱是來自阿瑟爾、但並不存在於科頓抄本中的麥西亞國王奧法的文獻,這表明傑拉德當時很可能有來自阿瑟爾未知著作、或是擁有如前所述的異於科頓抄本的材料。
事實上,即便是科頓抄本這部唯一為人所知的阿瑟爾作品抄本也是命途多舛。最初,科頓抄本易主頻繁,至1540年為英國詩人約翰·勒蘭德(John Leland,1503-1552)所有;1552年勒蘭德死後,抄本被轉讓給了當時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馬修·帕克(Matthew Parker ,1504-1575),1575年大主教去世前,決定將其藏品贈予劍橋大學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Cambridge),但科頓抄本並不在遺贈之列;至1600年,抄本的所有者變成了盧姆利勳爵(Lord Lumley);至1621年,羅伯特·科頓爵士(Sir Robert Cotton)持有抄本,此後的百餘年內該抄本均由科頓家族所有,因而得名“科頓抄本”。1731年10月23日,存放科頓抄本的科頓圖書館(Cotton Library)突發火災,抄本連同其他許多重要史料就此毀於一炬。儘管抄本已毀,但由於阿瑟爾的這部傳記散見於諸多學者著述中,故經後世史家之努力仍能將其內容還原。由W.H.Stevenson在1904年與《聖尼托斯年鑑》一同整理出來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傳》至今仍被視作這部阿瑟爾著作的標準文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