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的朗盧橋

阿爾的朗盧橋

梵谷藝術中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橋”——人們聯繫和友誼的象徵。(皮亞洛夫斯基) 這幅畫可以說是梵谷的色彩實驗,整張畫在三原色調的展現下,達到畫面平衡和諧的效果。光影的感覺在畫中不太明顯,全然以顏色為主導。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作品介紹,作者簡介,創作背景,

基本資料

作品名稱:阿爾的朗盧橋
英文名稱:The Langlois Bridge at Arles
作品規格:60.0 x 65.0 cm
創作地點:阿爾
創作時間:1888年4月
現收藏地:巴黎,私人收藏 F 571, JH 1392

作品介紹

在藍色天空下,一輛小馬車正通過的一座吊橋,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綠草,橘色的河堤, 還有一群穿著各色衣服的浣衣婦女。這一張畫的色彩清澄而果斷,有如金屬管樂器奏出的嘹亮聲響。天空是一片藍,水波蕩漾的深邃運河,均遠離巴黎的喧囂,漫遊在郊外的梵谷,彷佛可以聽到他自己快活的聲息。

作者簡介

文森特·梵谷,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荷蘭北布拉班特省的格魯特·宗德爾特,是位牧師的兒子,從小生長在宗教文化的氛圍之中。梵谷充滿激情但缺乏自信。
1860年到1880年之間,梵谷有過兩次痛苦的失戀,不成功的畫廊工作,在比利時的波瑞納吉煤礦區當過傳教士,由於過份熱情於次年被教會解除傳教士職務。後來他留在比利時學習美術,下決心當畫家。在這一時期他的作品色澤昏暗,其中最著名的是“吃馬鈴薯的人”。這一年他來到安特衛普省發現了魯賓斯的作品併購買了許多日本繪畫。

創作背景

1888年2月,梵谷離開巴黎前往法國南方。初到阿爾時, 皚皚白雪正覆蓋著普羅旺斯,冬去春來,阿爾變得天朗氣清。樹下片片未消的殘雪宛如早春花叢中的白色彩帶,梵谷認為,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天堂。5月,他創作了這幅朗盧橋,這時的梵谷仍然深受日本繪畫風格的影響,朗盧橋的用色和構圖都體現了這一點。作品的色彩明亮、透明。這是他來巴黎以後才有的風格。
在阿爾,梵谷開始用蘆桿筆寫生, 然後據此創作油畫。他描繪朗盧橋的作品有五幅(包括素描油畫水彩畫)。凡·高這時的許多作品反映了他對“母題”的鑑賞力——他經常在不同的光線下,從同一個角度反覆觀察同一個對象,直到真正把握了形式和色彩,然後以精湛的技藝加以綜合表現。令人遺憾的是,朗盧橋於1935年拆毀,1962年,人們按原樣在同一條河上重建了一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