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是在紐幾內亞的一原針鼴屬。它是以戴維·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命名。它生活在印尼巴布亞省近聖塔尼及查亞普拉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是原針鼴屬中最細小的成員,與澳大利亞針鼴接近。它的前後肢均有五趾,有濃密的短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 拉丁學名:Zaglossus attenboroughi
  • 二名法:Zaglossus attenborough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分布區域:印尼巴布亞省近聖塔尼及查亞普拉
基本信息,外形特徵,

基本信息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
學名Zaglossus attenboroughi

外形特徵

體貌特徵
頭尖,吻長,四肢短小,身體矮胖,長10餘厘米,外形似鼠。耳廓退化,眼也小,多為細密的皮毛掩蓋。尾細而短。前肢5爪,強大,掌心外翻,是掘土的器官。
靈敏嗅覺
美國神經科學家發現鼴鼠具有不同尋常的嗅覺,能夠辨識立體空間方位的不同食物氣味,是一種具有立體嗅覺感的哺乳動物。
這份研究報告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立體嗅覺感意味著鼴鼠的每個鼻孔都能嗅到不同的氣味,並且大腦也可以識彆氣味的差異。這項研究是首次證實鼴鼠是第一種具有立體嗅覺感的哺乳動物。
美國范德堡大學神經科學家肯尼思-卡塔尼亞稱,之前我認為鼴鼠的鼻孔過於接近,難以有效探測氣味的漸變度。事實上鼴鼠使用立體嗅覺感來確定食物具體方位,這暗示著其它哺乳動物也很大程度地依賴於嗅覺,例如:狗和豬。
在實驗中卡塔尼亞以鼴鼠洞出口為中心呈180度圓弧狀分散放置了一些食物,用鼴鼠最喜歡吃的蚯蚓作為食物,放在不同的位置。他和同事能夠每次觀測伴隨著氣壓變化鼴鼠的嗅覺特徵。
他說:“鼴鼠僅在不足5秒之內便發現了食物的正確位置,並且準確率非常高。它們具有超靈敏的嗅覺。”當鼴鼠的左鼻孔被塞住,它身體向右轉向探測食物來源,當鼴鼠的右鼻孔被塞住,它身體向左轉向探測食物來源,最終它仍能找到食物,只是花費的時間稍長一點。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卡塔尼亞證實了之前的猜測,認為鼴鼠的確具有嗅覺立體空間感。
生活習性
鼴鼠的拉丁文學名就是“掘土”的意思,這種動物適於地下掘土生活。它的身體完全適應地下的生活方式,前腳大而向外翻,並配備有力的爪子,像兩隻鏟子;身體矮胖,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他的頭緊接肩膀,看起來像沒有脖子,整個骨架矮而扁,跟掘土機很相似。鼴鼠多棲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間盆地、河谷地、丘陵緩坡的常綠闊葉林、稀疏灌叢林、農耕地和菜園地附近。營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蟲及其幼蟲為食。鼴鼠是哺乳類動物,毛黑褐色,嘴尖,眼小,前肢發達,腳掌向外翻,有利爪,適於掘土,後肢細小。白天住在土裡,夜晚出來捕食昆蟲,也吃農作物的根它的尾小而有力,耳朵沒有外廓,身上生有密短柔滑的黑褐色絨毛,毛尖不固定朝某個方向。這些特點都非常適合它在狹長的隧道自由地奔來奔去。隧道四通八達,裡面潮濕,很容易孳生蚯蚓、蝸牛等蟲類,便於它經常在地下“餐廳”進餐。鼴鼠成年後,眼睛深陷在皮膚下面,視力完全退化,再加上經常不見天日,很不習慣陽光照射,一旦長時間接觸陽光,中樞神經就會混亂,各器官失調,以致於死亡。遇到危險時以尖叫震懾敵人,然後伺機逃脫。其聲似蟬鳴又似鳥鳴。
由於它喜好挖洞,傷害農作物,對農業有害,故為害獸。但這只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從生物鏈的角度來看,鼴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棕褐色,細密柔軟,並具有光澤,有一定利用價值。
主要以昆蟲為食,也食蚯蚓蛞蝓、兩棲類、爬行類、小鳥等動物。鼴鼠的種類很多,如產於歐洲和亞洲的歐鼴;產於中國的內蒙古、東北等地的麝鼴,又叫“地爬子”。
保育情況
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最初的描述是基於一個在荷蘭殖民地時代蒐集的已損壞標本,自此以後似乎沒有新發現。由於人類發現影響了森林棲息地,故有指它們已是瀕危或在當地消失。但是,由於巴布亞省的生物研究並不完整,故有可能它們仍然活在當地的山區。
2007年有指發現阿滕伯勒長喙針鼴鼠的巢及蹤跡,當地人民亦指曾於2005年見過它們。
它看上去有點兒像箭豬,但實際上它並不是,長喙針鼴鼠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產卵哺乳動物,主要生活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這種夜間活動的小動物與鴨嘴獸是近親,但它卻是生活在地下環境,使用其像管狀的長喙尋找像昆蟲卵和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它們必須吃軟體食物,這是由於它們並沒有牙齒。它的身體上有一個粘性育嬰袋,可用母乳哺育新生嬰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