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涅斯·瓦爾達(阿涅絲·瓦爾達)

阿涅斯·瓦爾達

阿涅絲·瓦爾達一般指本詞條

阿涅斯·瓦爾達(1928年5月30日—2019年3月28日),法國導演、編劇、演員。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法國人。二戰時避難到法國南方,戰後在巴黎讀文學學士學位,並考得職業攝影師,後與阿倫雷乃相識而進入影壇。1954年執導首部劇情短片。影片由阿倫雷乃和所有演職員合資拍成,由雷乃剪接 ,從此兩人正式開始電影生涯。在執導了幾部短片之後,1962年,瓦爾達開始導演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從5點到7點的克萊奧》受到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1966年,瓦爾達執導了《女人們》,敘述一位作家與他幻想中的人物的對話。1967年,越戰問題被世界關注,瓦爾達參加了由新浪潮很多導演參加的集體創作《遠離越南》。此後,瓦爾達到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拍攝了一部黑手黨運動的影片。2015年,獲得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2017年,獲得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理事會獎。2017年,獲得第6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終身成就獎。

2019年3月28日,阿涅斯·瓦爾達因癌症在巴黎家中去世,享年90歲。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個人生活,家庭成員,人物逝世,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導演作品,編劇作品,製片作品,攝影作品,剪輯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在沒有就讀電影學校或學習電影製作,甚至連導演工作證都沒有的情況下,1954年自編自導首部劇情短片《短角情事》,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先聲。由於這部影片在商業上的失敗,使得她接著只能拍一些委託製作的短片。
1958年的《幕府歌劇》(L'Opera-Mouffe) 才又回到《短角情事》的主題–也就是人物內心對存在的思索、其和所處的地點、風景之間的微妙關係。
1962年,瓦爾達導演了個人第一部劇情長片《五至七時的克萊奧》,獲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隨後,瓦爾達推出《幸福》《女人們》《流浪女》等代表作品,其中,《流浪女》摘下了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的桂冠;
1962年的《克萊歐的五到七》(Cleo de 5 a 7)則是她最為人稱道的影片,以一種幾近真實時間的報導方式,追蹤因為害怕發現自己罹患癌症而遊走於巴黎街頭的主角克萊歐:她重新發現生命、發現她的環境、甚至發現她自己的過程。疾病和婚姻也是《幸福》(Le Bonheur / 1964) 和 《創造物》(Les Creatures / 1966)的主題。可是之後,Varda 的幾個拍片計畫都沒有幾會實現。於是轉往美國拍《獅子、愛、謊言》(Lions love /1969)。
《向古巴人致意》(Salut les Cabuins /1963) 可能是 Varda 最早在政治上直接表態的一部影片,《遠離越南》(Loin du Vietman /1967)則是一部集體創作的反越戰影片,1968年在美國拍的《黑豹》 (Black panthers),是關於黑人運動領袖 Huey Newton 的紀錄片。
1966年,瓦爾達執導了《女人們》,敘述一位作家與他幻想中的人物的對話。
1967年,越戰問題被世界關注,瓦爾達參加了由新浪潮很多導演參加的集體創作《遠離越南》。此後,瓦爾達到美國住了一段時間,拍攝了一部黑手黨運動的影片。
1969年,瓦爾達拍出了最具她個人特色和 獨創性的影片《獅子的愛情》(原名:獅子們、愛情和謊言)。這是一部關注美國生活嬉皮士運動的影片,採用了搬演的紀錄方式和寫實風格。
1977年影片《一個唱,另一個不唱》,包含平行敘述而又相互交織的兩個婦女生活的故事,她們為尋求解放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這是她70年代的代表作品。
進入80年代,瓦爾達仍然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敏感地撲捉著時代的氣息。在一些不太成功的作品和一些短片之後,她在85年拍出了自己80年代的代表作《流浪女》(無法無天,無家可歸、無法無天的流浪者),不僅為她挽回多年沉寂的聲名,而且還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金獅大獎。
到法國之後,她為電視台拍了一部紀錄/劇情影片–《諾西卡》(Nausicaa /1970)。接下來的《千面珍寶金》(Jane B. par Agnes V. Agnes V. /1987)和《功夫大師》(Kung-Fu-Master /1987),Varda 喜歡稱它們是孿生影片。
阿涅斯·瓦爾達阿涅斯·瓦爾達
90年代以來,瓦爾達作品數量逐漸減少,也沒有什麼有份量的作品出現。儘管她一直宣稱自己是“新浪潮的老祖母”,但無疑這位老祖母已經不負當年勇力了。
1994年,為了慶祝電影一百周年, Varda 再度接受文化部的委託,以「電影先生」為主角,拍了一部眾星雲集的《一百零一夜》(Les 100 et 1 nuits),但被評論界認為是她最不成功的作品。六年後的《艾格妮撿風景》(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由有線電視台 Canal+ 投資,先是在電視首映,隔天隨及在一家小戲院放映,最後映演的戲院不斷地增加。觀眾和評論都給予極高的評價。不僅票房上有很好的表現,也參加了為數可觀的國際性影展。
2000年,瓦爾達用一部數碼攝像機拍攝了自傳式紀錄片《拾穗者與我》,將自己比作生活的“拾穗者”,在時光的流逝中收集人們遺留下來的形象、故事、記憶、感動,獲當年法國金維果獎和歐洲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2015年,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將“榮譽金棕櫚獎”授予瓦爾達,向她數十年來為法國電影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表達敬意。
2017年,瓦爾達獲第6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獲終身成就獎。
2018年,瓦爾達獲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2018年12月4日,獲得第17屆馬拉喀什國際電影節致敬獎。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Varda 擁有一個電影家族,這算是影壇上少見的特例。除了自己擁有製片公司,採行獨立製片的方式拍片之外。她的丈夫就是以拍《蘿拉》(Lola /1961)、《秋水伊人》(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驢頭公主》(Peau d’âne /1970)等片聞名的法國導 Jacques Demy〔賈克德米〕。《千面珍寶金》的服裝設計師是 Varda 的女兒 Rosalie (她也是 Godard 拍《激情 / Passion,1982》時的服裝設計師)。
兒子 Mathieu 更是從小就是 Varda 的演員。近期 Varda 先後拍了三部以她的丈夫為主題的影片,先是以《南特的雅科》(Jacquot de Nantes /1990)敘述 Jacques Demy 對拍電影充滿了狂熱的童年故事。在他於1990年逝世之後,則是拍了重述其電影生涯的紀錄片《賈克.德米的世界》(L' Univers de Jacques Demy /1993)。之後的《洛城少女曾經二十五歲》(Les Demoiselles ont eu 25 ans /1992)》是一部關於 Jacques Demy 的《洛城少女》(Demoiselles de Rochefort /1966)的紀錄片。

人物逝世

2019年3月28日,阿涅斯·瓦爾達因癌症在巴黎家中去世,享年90歲。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共15部

導演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7年
紀錄片
2008年
紀錄片
2004年
紀錄片
2003年
短片
2002年
紀錄片
2000年
拾穗者
紀錄片
1995年
紀錄片
1995年
101夜
電影
1993年
《洛城少女曾經二十五歲》
紀錄片
1991年
電影
1988年
電影
1987年
電影
1986年
短片
1985年
電影
1984年
《家屋風景》
短片
1984年
短片
1983年
《一分鐘一影像》
紀錄片
1982年
《尤利西斯》
短片
1981年
《牆的呢喃》
紀錄片
1981年
電影
1977年
電影
1976年
紀錄片
1976年
短片
1968年
《黑豹黨》
紀錄片
1967年
短片
1967年
紀錄片
1966年
《創造物》
電影
1965年
《玫瑰艾勒沙》
紀錄片
1962年
電影
1961年
《麥當勞橋上的未婚妻》
短片
1958年
紀錄片
1958年
《季節與城堡》
紀錄片
1958年
紀錄片
1955年
電影

編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8年
紀錄片
2004年
紀錄片
2003年
短片
2002年
紀錄片
2000年
拾穗者
紀錄片
1995年
紀錄片
1995年
101夜
電影
1993年
《洛城少女曾經二十五歲》
紀錄片
1991年
電影
1988年
電影
1987年
電影
1986年
短片
1985年
電影
1984年
《家屋風景》
短片
1984年
短片
1983年
《一分鐘一影像》
紀錄片
1982年
《尤利西斯》
短片
1981年
《牆的呢喃》
紀錄片
1981年
電影
1977年
電影
1976年
紀錄片
1976年
短片
1972年
電影
1968年
《黑豹黨》
紀錄片
1967年
短片
1967年
紀錄片
1966年
《創造物》
電影
1965年
《玫瑰艾勒沙》
紀錄片
1962年
電影
1961年
《麥當勞橋上的未婚妻》
短片
1958年
紀錄片
1958年
《季節與城堡》
紀錄片
1958年
紀錄片
1955年
電影

製片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8年
紀錄片
2004年
紀錄片
2003年
短片
2002年
紀錄片
1984年
短片
1979年
《凡爾賽玫瑰》
電影

攝影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08年
紀錄片
2002年
紀錄片
2000年
拾穗者
紀錄片
1993年
《洛城少女曾經二十五歲》
紀錄片
1968年
《黑豹黨》
紀錄片

剪輯作品

時間名稱類型
2017年
紀錄片
2004年
紀錄片
2003年
短片
2002年
紀錄片
2000年
拾穗者
紀錄片
1988年
電影
1985年
電影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5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金棕櫚獎----獲獎
1962第1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五至七時的奇奧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5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無法無家獲獎
1985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無法無家獲獎
1985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際天主教電影視聽協會獎無法無家獲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9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攝影機獎----獲獎
1995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101夜提名
1988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功夫大師提名
1965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Interfilm獎-推薦幸福獲獎
1965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幸福獲獎
1965第1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幸福提名
歐洲電影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9第2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阿涅斯的海灘提名
2000第13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我和拾穗者獲獎
法國電影凱撒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09第34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紀錄片獎----獲獎
2001第26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榮譽凱撒獎----獲獎
1986第1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無法無家提名
1986第11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無法無家提名
1984第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短片-紀錄片獎尤利西斯獲獎
1977第2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短片-紀錄片獎Women Reply提名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14第67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獲獎
奧斯卡金像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17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獲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2017第65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獲獎
盧米埃爾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8最佳紀錄片臉龐,村莊獲獎
美國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獲獎時間屆次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9第22屆終身成就獎-獲獎

人物評價

阿涅斯·瓦爾達樂此不疲地在不同的領域奔波,頂著六十年如一日的娃娃頭,在世界各地捕捉有關愛情、生死和記憶的靈感瞬間。她是歷史最心悅誠服的敬仰者,也是視覺藝術最虔誠的實踐者。在時間和空間交錯而成的屏障中,她駐足凝視,又匆匆啟程,行止之間,一不留神,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人民網評)
瓦爾達是早起的鳥兒,在其他人醒來之前,就開始唱歌了。(法國影評人傅東評)
看瓦爾達的電影就好像交給你一把鑰匙,可以發現日常生活里的許多秘密。如果你足夠了解生活,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瓦爾達的電影方法,比如她大量地使用介於虛構和現實之間的電影語言,那可能就是我們對於生活的感受。(中國導演賈樟柯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