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史(第三卷)》的作者是[英]諾維爾-史密斯(Novell-Smith,G.),由焦曉菊翻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電影史(第三卷)
- 作者:傑弗里·諾維爾-史密斯(Geoffrey Nowell-Smith)
- 譯者:焦曉菊
- ISBN:9787309111057
- 類別:影視理論
- 頁數:626頁
- 定價:50 元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內容提要,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傑弗里·諾維爾-史密斯(Geoffrey Nowell-Smith)
1930年代,英國紀錄片製作者保羅·洛塔(Paul Rotha)把電影看作是某種“介於藝術和工業之間最難平衡的東西”。20世紀,文化生活受到多種藝術形式主導,其中,電影是第一種工業化了的、並且仍然是最具爭議的藝術形式。電影出身於卑微的露天馬戲場,而今成了身價億萬的產業,同時又是最耀眼最具有原創性的當代藝術。
無論是作為藝術還是作為技術,電影存在只是百年左右。電影作為一種技術裝置出現於1890年代,美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幾乎同時開發利用這種技術。之後20年中,電影幾乎傳遍了全球,電影技術也變得複雜精細。同時,電影一步步成為某種重要的工業,給世界各地的城市觀眾提供了最為通俗的娛樂形式,也吸引了企業家、藝術家、科學家和政客們的廣泛關注。在作為娛樂手段的同時,電影媒介也被用於教育、宣傳和科學研究。最初,電影是雜耍、通俗情節劇
如果電影史是一種生產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動,那我們就不能僅僅提供一種“所有先在知識”的濃縮版。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把我們的發現鑄造為一種新的形式……我們相信,這本《世界電影史(第三卷)》為電影歷史的塑造提供了一個相當新穎的版本,既有整體的勾勒,也有翔實的細節。
圖書目錄
第三卷現代電影(1960—1995)
電視時代的電影
電視與電影業
電視時代之前
美國的電視模式
歐洲和日本
嶄新的娛樂秩序
傳播
特別人物介紹
羅伯特·阿爾特曼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新好萊塢
在家中與複合式劇院中
在董事會會議室
出場
美國的作者式導演
好萊塢在國外
特別人物介紹
朱迪·福斯特
新技術
電影與電視
音響
電子學與特效
格式
便攜性
變焦鏡頭
業餘和實驗電影製作
特別人物介紹
拉烏爾·庫塔爾
性與知覺
特別人物介紹
碧姬·芭鐸
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美國電影
美國電影中的黑人形象
早期電影
聲音和20世紀30年代的“舊南方”復興傾向
“二戰”後的自由主義
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主題和形象
20世紀70年代的好萊塢黑人電影
“融入”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
特別人物介紹
奧斯卡·米肖
西德尼·波蒂埃
斯派克·李
剝削電影和主流電影
特別人物介紹
傑克·尼科爾森
好萊塢大片的夢想與噩夢
凱旋模式
多元文化主義
作為受害者的白人男性
路的盡頭?
特別人物介紹
阿諾德·施瓦辛格
史蒂文·史匹柏
拓展邊界
真實電影與新紀錄片
真實電影的出現
1968年及之後
真實電影及其不滿
特別人物介紹
讓·魯什
克里斯·馬克
第二波先鋒派電影
心理劇及其他
地下電影
結構電影
英國和歐洲
原始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
特別人物介紹
約翰·卡薩維茨
安迪·沃霍爾
後工業時代的卡通片
實驗動畫師
東歐的動畫
動畫奧運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卡通片
故事片
新技術
現代電影音樂
浪漫主義
現代主義
晚期現代主義
電子音樂
極簡主義
爵士樂
新發展:影音互動
流行音樂
藝術電影
新藝術電影
插曲:1968年5月與政治片
國際電影
特別人物介紹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阿納托爾·多曼
英格瑪·伯格曼
世界各國電影
法國電影的新方向
行業結構
新浪潮電影
走向主流?
1968年5月及其後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電影製片
特別人物介紹
阿蘭·德龍
傑拉爾·德帕迪約
義大利:作者電影及其後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導演
義大利喜劇
政治片
歷史神話片、恐怖片和“通心粉西部片”
普遍衰退和部分復興
特別人物介紹
費德里科·費里尼
貝爾納多·貝托魯奇
佛朗哥·克里斯塔爾迪
佛朗哥之後的西班牙電影
放鬆獨裁的束縛
自由、危機和越界
特別人物介紹
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
尋找身份的英國電影
從自由電影到“新浪潮”
商業成功和美國資金
20世紀70年代:泡沫破裂
20世紀80年代:處於邊緣
特別人物介紹
約瑟夫·洛塞
德國新電影
創造出一種“新”電影
20世紀60年代:應對過去
德國的形象
電影製造神話
局外人的電影:女性與德國歷史
法斯賓德之後
特別人物介紹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維爾納·赫爾佐格
維姆·文德斯
東德:德國電影股份公司的故事
結構
早期的經典之作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到解凍
懲罰行動
復甦
審慎時期
一掃而盡
中、東歐的變局
逃避策略
年表
後共產主義時代的秩序
特別人物介紹
安傑依·瓦伊達
解凍時期之後的俄國電影
解凍期
停滯期
20世紀80年代:公開化和改革
特別人物介紹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蘇聯各共和國的電影
莫斯科的矛盾角色
喬治亞和亞美尼亞流派
中亞:“新浪潮”時期
電影及其公眾
20世紀80年代的劇變
土耳其電影
單一黨派的政府,單個導演的電影
過渡階段:1939—1950年
成型期:1950—1960年
尋找民族電影:1960—1970年
新土耳其電影:1970—1994年
特別人物介紹
耶爾馬茲·居內伊
阿拉伯世界
20世紀30年代
埃及電影
從敘利亞到海灣:東阿拉伯世界
馬格里布
特別人物介紹
優素福·沙欣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電影
非洲法語區國家的電影
非洲英語區
人才培養和電影發行方面的問題
電影節
特別人物介紹
塞姆班·烏斯曼
伊朗電影
默片時代:1900—1930年
有聲片時代:1930—1960年
現代時期:1960—1978年
後革命時代:1978—1994年
印度:將這個國家拍成電影
戰後的轉變
印度人民戲劇聯合會
政府策略
新印度電影
全印電視台和大眾傳播政策
特別人物介紹
薩蒂亞吉特·雷伊
里特威克·吉哈塔克
印度尼西亞電影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主要發展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電影業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流行電影
革命之後的中國電影
革命電影
“文化大革命”之後
商業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
特別人物介紹
張藝謀
中國香港流行電影
經典時期
現代階段
中國台灣新電影
日本電影的現代化
片廠的危機
性與暴力
新發展
特別人物介紹
黑澤明
大島渚
新澳大利亞電影
20世紀60年代
1970—1975年:AFDC時期
1975—1980年:AFC時期
1980—1988年:“10BA”時期
1989年以來:FFC時期
紐西蘭電影
加拿大電影
國家電影局與紀錄片
故事片製作
魁北克
CFDC和電視電影的加拿大
卡通片
實驗電影
未來
特別人物介紹
大衛·柯南伯格
拉丁美洲新電影
巴西和新電影運動
古巴的範例
整個拉美大陸的情況
進入20世紀80年代
特別人物介紹
格勞貝爾·羅查
托馬斯·古鐵雷斯·阿利
結語
電影新概念
變革之前
主流電影的變革
馬克思主義
心理分析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反電影
女權主義
酷兒性與越界
接受
電影研究與準繩
特別人物介紹
讓呂克·戈達爾
香特爾·阿克曼
阿涅絲·瓦爾達
電影的復甦
日新月異的放映模式
電影與其他媒介
是好萊塢還是“遺產”?
是遺產電影還是電影遺產?
特別人物介紹
馬丁·斯科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