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越南

遠離越南

《遠離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導演,1967年|12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是由多位導演拍攝的反映越南戰爭的集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導演為阿蘭·雷乃、讓—呂克·戈達爾、阿涅斯·瓦爾達、克勞德·勒魯什和美國攝影家威廉·克萊恩。

基本介紹

  • 導演:尤里斯·伊文思 
  • 編劇:讓-呂克·戈達爾、克利斯·馬克
  • 主演:貝爾納·弗雷松,莫里斯·加瑞爾,讓-呂克·戈達爾,菲德爾·卡斯楚,Anne Bellec,Karen Blanguernon
  • 製片人:克利斯·馬克
  • 對白語言:法語
  • 中文名:遠離越南
  • 外文名:Loin du Vietnam
  • 其它譯名:Far from Vietnam
  • 出品時間:1967年
  • 製片地區:法國
  • 類型:劇情
  • 片長:115 分鐘 / USA: 120 分鐘
  • 上映時間:1967年10月18日 
  • 色彩:黑白
  • imdb編碼:tt0061913
基本信息,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幕後製作,發行上映,影片評論,

基本信息

外文名:Far from Vietnam
遠離越南
譯名:遠離越南
國家/地區:法國
對白語言:法語
發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
上映日期:1967年8月 西德
影片類型:紀錄片 戰爭片
影片日期:2005年5月14日

劇情簡介

一切肇始於馬爾凱爾的倡議,當時伊文思剛剛從越南回來,拍攝了諸多河內的戰時生活場景,基於這些素材,為了反戰而展開的一個大規模的集體行動開始了。
影片開始的鏡頭對準了在東京灣裝卸的美國炮彈,以某種隱藏的音樂節奏,在海面上運動。然後就轉入了伊文思風格的日常素材,越南民眾淡定而決絕的姿勢,默默製作土造防空洞—空襲警報響起時,街邊鱗次櫛比的迷你防空洞以及旁邊老百姓的對戰爭習以為常、毫無驚慌的表情令人驚異,完全超出人們對於戰爭所固有的體認。當然其中也不乏桑塔格在《論攝影》里抨擊過的強調戰爭罪行的殘酷景象,充滿對戰爭的控訴。不過,如果僅僅停留在戰爭景象的展示,這部紀錄片就難以超越平庸的新聞記錄—雖然正是那些記錄,使得這場錯綜複雜的戰爭成為了人類史上第一部被所有人“觀看”的戰爭,此後的戰爭報導基本都遵循了同樣的原則。
影片中插入了一段由戈達爾雷乃導演的評論段落,無言的女性聆聽一個作家的長篇戰爭反思,無從決定對錯。在美國拍攝的兩種遊行場面,人們密集的辯論場面,把對立雙方的態度都精心呈現出來。如今越戰的對與錯,已成定論,回頭來看當時的美國民眾的態度,還是頗為發人深省。
戈達爾的段落體現著他所謂“形式與內容”分離的原則,聲音和畫面毫無關聯,理論家們從中大抵可找到無窮的闡釋空間,不過一般反應還是墜入五里雲霧,日後他拍攝的《此地和他地》中也可看到這種作派的延續。其他導演的風格也可以在觀看中細細品味,然而最可品味的仍是影片的主題:越南戰爭。
雖然人們遠離了越南,觀看《遠離越南》後卻讓人貼近戰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貝爾納·弗雷松 Bernard Fresson ....Claude Ridder
Karen Blanguernon
莫里斯·加瑞爾 Maurice Garrel
Valérie Mayoux
讓-呂克·戈達爾 Jean Luc Godard ....Himself
Chi Minh Ho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菲德爾·卡斯楚 Fidel Castro ....Himself (uncredited)

職員表

導演:
威廉姆·克萊因 William Klein
克勞德·勒魯什 Claude Lelouch
克利斯·馬克 Chris Marker ....(supervising)
阿倫·雷乃 Alain Resnais ....(segment "Claude Ridder")
讓-呂克·戈達爾 Jean Luc Godard ....(segment "Camera-Eye")
編劇:
讓-呂克·戈達爾 Jean Luc Godard ....segment "Camera-Eye"
克利斯·馬克 Chris Marker ....supervising writer
Jacques Sternberg ....segment "Claude Ridder"
製作人:克利斯·馬克 Chris Marker ....producer
攝影:
Denys Clerval
Willy Kurant
Kieu Tham
剪輯:Jacques Meppiel
副導演/助理導演:Charles L. Bitsch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幕後製作

《遠離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鐘|35毫米|黑白與彩色|有聲)是由多位導演拍攝的反映越南戰爭的集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導演為阿蘭·雷乃、讓—呂克·戈達爾、阿涅斯·瓦爾達、克勞德·勒魯什和美國攝影家威廉·克萊恩。影片首先對比了戰爭雙方的軍事力量,美方擁有無比先進的航空母艦,越方則以原始方式挖掘簡陋的防空洞;隨著一陣狂轟濫炸,銀幕變得昏天黑地;一出獨幕劇表現了巴黎呼籲和平的示威與紐約支持戰爭的遊行;在越南,一出名為《詹森在哭泣》的話劇諷刺了好戰的美國總統詹森;在巴黎,戈達爾一邊將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邊解釋為什麼美國一定要建立一個屬於美國的越南,並在這個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剛剛拍竣的影片《中國姑娘》的部分場景;一位美國戰地女記者講述了自己為什麼在前線時希望成為另一個陣營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輕的越南姑娘回憶起了在五角大樓前自焚的諾曼·莫里,他的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妻子出現在鏡頭前。本片的誕生過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馬凱在聽了從越南歸來的伊文思的講述後,倡議法國新浪潮的幾位著名電影導演以及紀錄片大師伊文思和美國攝影家威廉·克萊恩(1928年生)共同拍攝一部關於越南戰爭的集錦片,每人負責拍攝其中的1到2個片段(總共拍攝了11個片段)。這些導演的藝術風格不同,拍攝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極端的莫過於戈達爾拍攝的名為“鏡頭眼”的片段,依照形式與內容相互分離的原則,這個片段中的聲音和畫面毫無關聯,他還親自跳到鏡頭前講述自己為什麼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攝。本片是電影史上著名的反戰影片之一,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參與的導演包括了大部分新浪潮的新生代,他們以自己的良心通過不同方式向越南表示了支持。在片中,他們毫不猶豫地指出越戰是一場富人與窮人的戰爭,隨著他們的鏡頭,將視角深入到美國和越南的現狀、各地知識分子的評……

發行上映

製作公司:
Societe pour le Lancement des Oeuvres Nouvelles (SLON) [法國]
發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 [美國] (1968) (USA) (theatrical) (subtitled)
Dolmen Home Video [義大利] (2007) (Italy) (DVD)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西德 West Germany 1967年8月
美國 USA 1967年10月1日......(New York Film Festival)
法國 France 1967年10月18日
英國 UK 1967年11月29日
美國 USA 1968年6月6日
英國 UK 2008年5月15日......(Cinema '68)

影片評論

嚴格的說,這也許算不上是一部集錦影片,而是法國知識分子導演和電影工作者在越戰時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動”,而且這也是不多的幾部集錦紀錄片之中的經典之作。
在影片開始,解說詞就已經點明影片的主旨:越戰是一場富人和窮人的戰爭,是富裕的美國和貧窮的越南之間的戰爭。在接下來“欲哭的詹森”、“倒敘(閃回)”“鏡頭眼”、“我們為何而戰”、“安與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們隨著編導進入越南和美國的現狀、探討越戰的歷史、旁觀知識分子的討論、參與世界各地人們的討論,深入地、多側面地接近越戰。這裡面既有導演的主觀闡述,也有從新聞影片上剪接過來的“客觀”紀實,甚至還有極端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大概是在戈達爾的段落里,我們不斷看到一個攝影師/導演坐在攝影機後不同角度、不同景別的同一場面,而解說詞卻在說著:我們沒法到越南去,只能在這裡製作這部影片。
在大量事實和觀點,甚至是包括美國、越南以及世界各國人民對越戰問題爭論的羅列之後,影片最後的一段解說給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當的總結和升華:“戰爭就在我們周圍,越南是為了我們而戰”!
看完《遠離越南》,非常激動,還不是對製作者的責任感、清醒的頭腦、多樣的表達方式和正義感,而是認為本片對於紀錄片怎么拍有爭議的事件給出了一個答案。本片拍攝于越戰初期,那時主戰的人士占了主流,他們對於越南的情況有著自己的想像,他們了解到的越南是主戰的政客希望他們了解的。
製作者真實地紀錄了當年反戰遊行和主戰遊行的場面和他們的辯論、衝突,我們真實地看到了美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感情,以及對紅色的恐懼。製作者真實地紀錄了越南人民在相對和平環境下以及在戰爭條件下的生活場景,我們發現這些越南人絕不是好萊塢電影中狡詐、不擇手段的越南人,而是那么的樸實平和有趣。
本片的反戰基於人道主義的立場,指出美國一天要向越南投放1000噸炸彈,總數已經超過了二戰期間向德軍投放的炸彈總數。本片的拍攝難度是比較大的,影片用了許多新聞紀錄片的材料,非常珍貴。美帝國主義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發動新的戰爭,這是它的本性,我們總有一天也會被卷進去。可惜的是今天已經沒有當年的製作者了:他們有的死了,有的已經垂垂老矣,新的作者在哪裡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