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音樂

阿昌族分布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梁河、隴川、潞 西、龍陵、騰衝等縣。人口 20441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常用兩種語言,即以梁 河縣為主的阿昌族多居住在半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多,通 漢語,使用漢文,風俗習慣同漢族,自稱大阿昌;以隴 川縣戶撒為主的阿昌族多居住在壩區,受傣族影響較大,通傣語,使用傣文,風俗習慣同傣族,自稱小阿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昌族音樂
  • 累心:音樂
  • 屬性:歌舞
歌曲類型,音樂類型,

歌曲類型

阿昌族音樂主要有民間歌曲、歌舞音樂和器樂。阿昌族最普遍的音樂活動是對唱民歌。村中任何一家來了客人,當 晚都要對唱,不限內容,不分老少,都可參加。有時是一寨對一寨,各請高手領唱;有時持續幾個夜晚,直到分出勝負為止。大、小阿昌地區對歌所唱的歌曲不同,主 要有以下幾種:
①“雜列匝”,意為小嗓歌,是流行於大阿昌地區的古老山歌。因男女都用小嗓唱歌而得名。有“把松昆”和“把毫昆”兩種曲調。把松昆,意為開頭的歌,曲調只有一句,不斷反覆。全曲只用la、do兩個音,節奏基本固定。把毫昆的曲調節奏性強,滑音較多,活潑而歡快。
②“雜尼斯鬧開”,意為姑娘小伙子唱,曲調 原是漢族地區傳來的山歌,有時與舞蹈“噔喔 ”相連 接,在節日喜慶中演唱。小阿昌地區流行的山歌有“祥作”和“祥各”兩種。祥作,意為小山歌。一種是在婚禮的當晚,對對青年同在一個屋內小聲對唱;一種是在農閒或春節前後的傍晚,男青年吹著普勒恩(葫蘆笙),來到姑娘家門前小聲唱的歌。祥各,意為大山歌,多在山上 用真聲演唱,旋律簡潔質樸。除上述民歌外,阿昌族的宗教、祭祀及喪葬活動中也有多種民歌,但多為一個樂句 的不斷反覆。

音樂類型

阿昌族的歌舞音樂有:①“噔喔 開”,是阿昌族 舞蹈的伴唱音樂,亦稱“雜列瑪”。“喔 ”是唱前呼 叫的聲音,用大嗓唱,情緒熱烈,聲音渾厚,由一人領唱,眾人復唱;復唱的方法是從句尾唱到句頭,然後再唱 句尾兩字。全曲用re、mi、fa3音組成。②“祥莫”,意 為“師傅歌”,音樂和舞蹈來自傣族的歌舞“喊本光”,是小阿昌常跳的舞蹈。阿昌族中流傳的樂器有從漢族傳入的嗩吶、笛子、二胡、鼓、鑔、鑼等。小阿昌中流傳的普勒恩是從傣族傳入的,曲調比較自由,多即興吹奏,是男青年喜愛的 樂器;他們常吹的“串姑娘調”抒情優美,流傳極廣,並 有多種變體。打擊樂多用於宗教祭祀活動;鑼、像腳 鼓則多用於舞蹈的伴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