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潑水節

《歡樂的潑水節》是由周成龍、張祖豫共同創作的葫蘆絲經典曲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歡樂的潑水節
  • 譜曲:周成龍,張祖豫
  • 音樂風格:傣族風格
  • 歌曲語言:漢語
樂曲解釋,作曲家簡介,樂曲內容,曲式結構,風格特點,演奏技巧,樂曲演奏注意事項,

樂曲解釋

作曲家簡介

國家一級作曲家周成龍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音樂家協會民族管弦樂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上海民族管弦樂團副團長,創作了《江戀》、《西雙版納的晚霞》等500多首風格鮮明的樂曲,是音樂界非常活躍的多產作曲家。
張祖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曾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已經辭世),1941年出生於雲南昆明,曾任雲南歌舞團團長。張祖豫1960年進入雲南藝術學院學習,後成為雲南省歌舞團獨奏演員。由於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熟悉當地人民的習俗,張祖豫創作了不少民族氣息濃郁的曲目,代表作有《彝族歡唱幸福歌》、《歡樂的巴烏》、《景頗山的黎明》等。1967年張祖豫腿患骨瘤之後留下殘疾,很少登台演奏,但他堅持研究葫蘆絲、巴烏音樂的創作與樂器的改良並有所成就。

樂曲內容

《歡樂的潑水節》描繪了雲南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少數民族歡度傳統節日的熱鬧場景,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形象表現了歡樂的節日氣氛,歌頌了社會主義祖國各民族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潑水節是傣歷年新舊交替的標誌,一般在公曆四月中旬,傣歷六月,為期三至五天。節日期間,人們都要進行潑水、丟包、划龍舟、放高升、拜佛、趕擺等活動。民眾性的潑水活動熱鬧非凡,人們用銅缽、臉盆等器皿盛水,湧上大街小巷,嬉鬧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潑灑的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所以人們忘情地潑,只見水花盛開彩虹飄舞,男女老少個個全身濕透,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除了潑水,還有歌舞,人們圍成一圈,合著芒鑼象腳鼓的節奏翩翩起舞,如醉如狂,通宵達旦。夜色降臨,村村寨寨燃放高升,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更加美麗、神秘。

曲式結構

《歡樂的潑水節》的曲式結構為帶引子的四部曲式,選用D調小葫蘆絲(也有專家用F調大葫蘆絲)演奏,2/4、4/4、3/4拍子。樂曲由引子——熱情的小快板——舒展輕快的中板——柔美抒情的慢板——歡樂跳躍的高潮(尾聲)組成,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樂段與樂段之間的聯繫、過渡自然而緊密,形成了一幅幅少數民族“過大年”的五彩繽紛的畫面,有著強烈的音樂感染力。

風格特點

這首樂曲運用了大量的具有傣族音樂特點的打音、倚音和滑音技巧,加上象腳鼓與芒鑼的參與,使得《歡樂的潑水節》由始至終洋溢著濃郁的傣族風格。

演奏技巧

1、吹奏引子打開附管,氣息要控制適度,不宜太“亮”,倚音要求自然流暢。要把山寨晨曦的寧靜、悠遠的意境表現出來,逐漸拉開節日的帷幕。
2、樂曲第一部分(小快板)表現了人們從四面八方陸續湧上街頭,開始了潑水節歡樂的一天。吹奏這一部分也打開附管,要求舌頭、手指富有彈性。重點處理好第26小節的滑音、第30、31小節舌頭與手指的配合。
3、樂曲第二部分(中板)刻畫了男女老少輕歌曼舞、俏皮嬉鬧的場景。吹奏這一段也打開附管,強弱適中(把強音留給高潮)。第43小節至第70小節要求舒展輕緩,為第71小節開始的輕快部分作鋪墊。輕快部分與一般的雙吐不同,每組16分音符的前面兩個音上有連線,後面的兩個音才需要雙吐。第87小節至91小節為3/4拍子,注意強調重音。
4、樂曲第三部分(慢板)關閉附管。這一樂段委婉柔美,抒發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感情。這一段運用了打音、虛指震音、滑音等技巧,在吹奏中需要注意連音的處理,把握好換氣點,力求音樂形象甜美、深情。
5、樂曲第四部分(歡樂跳躍的快板)是全曲的高潮,這一段將潑水節盛大的歡樂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部分打開附管吹奏。第131小節至149小節是樂曲第一部分小快板的再現,但是要比第一部分演奏得更加熱烈、緊湊。150小節至165小節的連音後雙吐也要更加歡快。182小節至185小節要發音清晰、一氣呵成。樂曲最後一句要極其熱烈地強奏。

樂曲演奏注意事項

1、吹奏《歡樂的潑水節》需要演奏者具有比較紮實的葫蘆絲基本功,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重點是正確的呼吸、氣息的運用與連音後雙吐。
2、《歡樂的潑水節》對恰到好處地運用強弱、快慢的對比要求比較高,指導學生練習時要強調良好的“樂感”,準確理解樂曲刻意表現的音樂形象與意境,把握節奏,快板不可“搶”,慢板不宜“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