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1886年1月31日出生於哥倫比亞
托利馬省翁達市的一個大銀行家和咖啡巨頭家族,他的父親佩德羅·阿奎利諾·洛佩斯·梅迪納(1857年~1935年)是哥倫比亞國內知名的企業家、銀行家和咖啡巨頭,曾擔任參議員,母親是羅莎里奧·普馬雷霍·科特斯,他的祖父安布羅西奧·洛佩斯·平松(1808年~1897年)在
何塞·伊拉里奧·洛佩斯總統執政期間(1849年~1853年)擔任聖馬丁省省長(今位於哥倫比亞
梅塔省)。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在家中六個孩子排行第三,是家中的長子。
幼年時的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活潑好動,對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1893年,全家搬往波哥大居住,阿方索·洛佩斯·普馬雷霍在波哥大的聖路易斯·貢薩加學院完成國小和中學學業,1901年前往
英格蘭,到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
布萊頓大學學習經濟,後前往美國
紐約帕卡德學院學習,他在紐約學習的同時開始幫助父親經營家族在紐約開設的分公司,1904年洛佩斯·普馬雷霍返回
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並開始經營父親在哥倫比亞國內的銀行和
咖啡貿易業務,1908年父親從紐約回國後,父子二人共同經營家族企業。
從政經歷
1930年,洛佩斯·普馬雷霍當選為參議員,當年他全力支持自由黨候選人恩里克·奧拉亞·埃雷拉競選總統,洛佩斯·普馬雷霍1931年~1933年出任哥倫比亞駐美國公使。1932年~1933年哥倫比亞與秘魯因“萊蒂西亞爭端”而發引發了哥倫比亞-秘魯戰爭,1933年5月15日,洛佩斯·普馬雷霍作為哥倫比亞政府的外交代表前往
秘魯首都
利馬,代表哥倫比亞政府與秘魯政府展開談判,最終雙方同意在5月25日實現停火,在利馬期間,洛佩斯·普馬雷霍同
秘魯總統奧斯卡·雷蒙多·貝納維德斯將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當年12月3日~23日,洛佩斯·普馬雷霍作為哥倫比亞政府的外交代表參加了在
烏拉圭首都
蒙得維的亞召開的第七屆
泛美會議(美洲國際會議)。泛美會議過後,洛佩斯·普馬雷霍返回哥倫比亞,為第二年的總統選舉做準備。
總統生涯(1934年—1938年)
當選總統
1934年,洛佩斯·普馬雷霍參加了當年的總統選舉,期間他提出了“三月革命”綱領,最終獲得938808張選票,得票率為99.64%,成功當選為
哥倫比亞總統。當年8月7日正式就職,任期4年。
洛佩斯·普馬雷霍代表
工業資產階級利益,他在任職期間,為了克服
世界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採取了發展
民族工業的新舉措,啟用一些年輕的部長,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
政治改革
在政治方面,1936年在自由黨總統洛佩斯·普馬雷霍的領導下,對《1886年憲法》進行修改,使之具有更多自由化色彩,明確規定採用“
三權分立”的
政治制度,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各具其單獨職能,但在實現國家目標方面進行協調合作”;實行男子
普選權,規定參眾兩院議員和總統由選民
直接選舉產生。廢除羅馬天主教為國教的規定,取消教會的財產免稅權。規定外來移民可以享受哥倫比亞公民的權利,婦女可進入政府機關工作。規定國旗中央帶共和國國徽的旗幟為哥倫比亞的軍旗。軍事方面,重新組建國家海軍,建立海軍學校培養海軍軍官,1936年建立海軍陸戰隊。外交方面,加強與美國的關係,與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35年同
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
教育改革
在教育方面,1934年政府邀請一個
德國教育代表團到哥倫比亞考察,幫助自由黨政府對學校進行改組。同年,洛佩斯·普馬雷霍總統推行考試改革。1936年對憲法進行修改後,限制並逐步解除教會對教育的控制,削弱了教會對教育的影響。政府創辦高等師範院校,準許大學自治,任命進步思想家擔任大學校長職務;同年7月頒布第1602號法令,規定教師級別的評定必須經過考核,把考試成績作為選拔和評估教師業績的標準,國小實行
義務教育。國家重視文化遺產,撥款興建新圖書館大樓,1936年建立哥倫比亞
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同年在波哥大舉辦國際體育運動會,即“玻利瓦爾運動會”,有
哥倫比亞、
委內瑞拉、
秘魯、
厄瓜多、
巴拿馬和
玻利維亞六個國家參加;將
五月蘭定為國花,1937年創建哥倫比亞國家科學院,1938年創辦哥倫比亞國立大學自然科學研究所。
經濟改革
在經濟上,採取了發展民族工業的有力措施,加快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步伐,進行稅制改革,對不動產徵收直接稅,增加財政收入;組織股份公司,吸引私人在工業部門投資;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放棄
金本位制,實行紙幣制度,積極支持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擴大國內市場;給農業特別是咖啡種植業以技術、資金扶助;制定土地改革法,規定耕種小塊土地達10年的農民有權獲得該土地,國家有權沒收
大莊園閒置土地;把有關財產的社會義務寫進憲法等。
社會改革
在社會方面,頒布勞工法,實行
八小時工作制,給工人發放補助金,實行
失業救濟,改善工人生活狀況,規定每周最多工作48小時;規定工人有權建立工會,1936年政府建立了哥倫比亞工人聯合會。
評價
洛佩斯·普馬雷霍的改革,使哥倫比亞的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然而,《1886年憲法》維護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原則性條文沒有絲毫的觸動。洛佩斯·普馬雷霍的政策引起了保守黨人和右翼自由黨人的激烈反對,在洛佩斯·普馬雷霍卸任後,改革進程放緩。
離職期間
1938年8月7日,洛佩斯·普馬雷霍總統卸任,自由黨人
愛德華多·桑托斯·蒙特霍接任哥倫比亞總統。洛佩斯·普馬雷霍離任後前往國外遊歷,1939年10月30日在美國受到了
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的接見,1941年洛佩斯·普馬雷霍返回哥倫比亞,回國後他經常作為嘉賓出席社會公共活動並參加政府舉行的重要會議。
總統生涯(1942年—1945年)
再次當選
1942年5月3日,洛佩斯·普馬雷霍再次參加總統競選,他在選舉中獲得673169張選票,占總票數的58.65%,擊敗了同為自由黨的候選人卡洛斯·阿朗戈·貝萊斯(獲得474637張選票,占總票數的41.35%),再次當選為總統,同年8月7日正式就職。
為政舉措
洛佩斯·普馬雷霍在總統任期內,加速土地改革,促進工農業發展,試圖限制美國壟斷的活動。在行政區劃改革方面,1943年憲法改革規定,可以通過法令在人煙稀少、遠離首都的地區成立地區和特別區,地區和特別區由總統直接控制,行政長官由總統任命,1943年成立亞馬孫特別區,同年空軍成為一支獨立軍種。1945年設立波哥大特別區,兼為
昆迪納馬卡省首府。實行新教育法,1943年創辦卡羅和奎爾沃研究所,1945年國民議會通過第97號法令,規定以教學業績和服務時間作為評定教師級別的標準。同年,再一次修改憲法,徹底剝奪了
天主教會對教育的控制權,把教育自由寫進了憲法,哥倫比亞教育恢復了自由。
1943年11月,哥倫比亞對軸心國宣戰,正式參加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期間,哥倫比亞國內一系列工業部門發展起來,農業生產欣欣向榮。1945年全國工業產值達6.4億比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4%。
辭職下台
洛佩斯·普馬雷霍任內試圖限制美國資本,加速發展民族工業和進行土地改革,引起本國寡頭勢力和美國政府的不滿。1944年7月他前往帕斯托視察時曾一度被政變軍人拘捕,後經內政部長阿爾韋托·耶拉斯·卡馬戈和
拉斐爾·納瓦斯·帕爾多上校等人的營救得以脫險。1945年8月7日,洛佩斯·普馬雷霍主動辭去總統職務,隨後自由黨人
阿爾韋托·耶拉斯·卡馬戈繼任總統。
離任之後
離任後的洛佩斯·普馬雷霍在1946年~1948年擔任哥倫比亞常駐
聯合國代表,1947年擔任
聯合國安理會主席。1948年4月9日自由黨左翼領袖
豪爾赫·埃利塞爾·蓋坦遇害後,洛佩斯·普馬雷霍開始反對
馬里亞諾·奧斯皮納·佩雷斯和
勞雷亞諾·戈麥斯·卡斯楚的保守黨專制統治。1953年6月13日
古斯塔沃·羅哈斯·皮尼利亞將軍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後,洛佩斯·普馬雷霍宣布支持羅哈斯·皮尼利亞的軍事政變,之後由於羅哈斯·皮尼利亞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洛佩斯·普馬雷霍改變了他的立場,開始反對軍事獨裁統治,同時積極推動自由黨和保守黨實現政治和解,他也因此遭到軍政府的迫害並被迫流亡
墨西哥,洛佩斯·普馬雷霍在1958年哥倫比亞恢復民主後回國,1959年6月5日他被任命為駐
英國公使,當年11月20日,公使任上的洛佩斯·普馬雷霍在英國
倫敦逝世,享年73歲。
家庭
洛佩斯·普馬雷霍於1911年與瑪麗亞·米切爾森·隆巴納(1890年~1949年)結婚,兩人共有5個孩子,分別是瑪麗亞·洛佩斯·米切爾森、瑪麗亞·梅賽德斯·洛佩斯·米切爾森、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1913年~2007年)、佩德羅·洛佩斯·米切爾森、費爾南多·洛佩斯·米切爾森,其中
阿方索·洛佩斯·米切爾森在1974年~1978年擔任
哥倫比亞總統。1949年瑪麗亞·米切爾森·隆巴納因病去世,之後洛佩斯·普馬雷霍於1953年同奧爾加·達維拉·阿薩莫拉(1896年~1988年)結婚。
後世影響
洛佩斯·普馬雷霍是哥倫比亞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對國家發展有重大歷史意義,他的改革被認為是
哥倫比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改革,其政治思想成為20世紀哥倫比亞自由黨的指導思想;洛佩斯·普馬雷霍在哥倫比亞國內被廣泛的紀念,哥倫比亞國內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際機場和城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