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戰爭公墓(El Alamein War Cemetery):坐落在埃及北部的阿拉曼村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疆場舊址上,是阿拉曼戰爭中犧牲的盟軍及軸心國兵士的墳場。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中東戰場司令克勞德·奧金萊克所統領的大英國協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交戰各國都在這裡建有陣亡將士公墓。
阿拉曼最大的墓地是大英國協戰士墓,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希臘、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16個國家的11945名士兵長眠於此。刻有猶太大衛星(六角星)、基督教十字架、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標誌的墓碑並排靜臥。
“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對於家庭,你卻是我的全部。”這句雕刻在一塊墓碑上的話語告訴人們,戰爭給一位母親帶來的傷痛及和平的可貴。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戰爭墓地,將星往事,追思戰事,
地理位置
從埃及開羅駕車穿過費薩爾路向西,至金字塔東兩公里處轉向西北,再沿沙漠公路狂奔220公里,就是被稱為“地中海新娘”的千年古港亞歷山大,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燈塔遺址和龐培柱全在這裡。出亞歷山大沿海濱公路繼續向西113公里,沙漠小鎮阿拉曼(El ALmein)就突然從蒸氣騰騰的沙漠中跳了出來。1942年的這個季節,空前絕後的沙漠坦克軍團曾在這裡決一雌雄。
歷史背景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拉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義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積極備戰。經過周密的準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占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入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942年10月,德意軍隊在北非共駐軍12個師,10萬餘人。他們防守在阿拉曼西南從地中海沿岸至卡塔拉盆地之間的地帶。而英軍此時在北非已擁有11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達23萬。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禦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 德軍北上增援後,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鬥,攻擊德意軍結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義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拉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7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60000。
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後,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戰爭墓地
阿拉曼在埃及本是個不大的市鎮,但卻因那場慘烈的戰役而名聲大噪,當地不僅建有阿拉曼戰役紀念館,交戰雙方還在那裡留下了多座陣亡將士的陵園。不但英國和大英國協國家分別都建有戰爭烈士陵園,就連當時軸心國的德國和義大利,也在這裡建有陣亡將士的公墓。走進每個國家的陵園,雖然墓地大小不一,人們卻不能不為其莊重、肅穆所感染,對其整齊劃一地樹立著的塊塊石碑肅然起敬,更會對當年那場戰役死去那么多人而感嘆。“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對於家庭,你卻是我的全部。”這雕刻在墓碑上的話語似乎告訴我們,這位母親在埋葬犧牲的兒子的同時,也埋葬了她的全部希望與歡樂。
在阿拉曼戰爭紀念館西北的高地上,矗立著德軍戰士墓,4200名陣亡將士的骨灰按籍貫分裝在21個花崗岩石棺中,環列在羅馬鬥獸場般的墓地里。巴伐利亞州石棺上一束夾竹桃的花朵已經乾枯,其後是鐫刻著4200名陣亡者姓名的石壁。
由德軍戰士墓西行3公里,是義大利無名戰士墓,4800名陣亡士兵的骨灰盒鑲嵌在一座紀念大廳的漢白玉牆壁中。再向西300米,是紀念228名陣亡的利比亞士兵的清真寺。
阿拉曼最大的墓地是大英國協戰士墓,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希臘、印度、南非、馬來西亞等16個國家的11945名士兵長眠於此。刻有猶太大衛星(六角星)、基督教十字架、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標誌的墓碑並排靜臥。
將星往事
隆美爾曾把戰死的雙方戰士埋在一起舉行葬禮,堅持給修工事的勞工與德國人一樣的工資,他對白人戰俘歧視黑人戰俘的做法予以嚴厲懲罰,“因為身穿同樣制服的黑人與白人生而平等”。他拒絕執行蓋世太保屠殺猶太人的命令,他還要求部下不許在禁獵季節射殺野鹿。
澳大利亞第9師的瓊斯當年只有22歲,他說,他和他的戰友們“對隆美爾非常尊敬,他是個出色的指揮官和真正的紳士”。美軍救護車戰地急救隊的阿瑟·豪少校回憶隆美爾:“紀律嚴明,不虐待俘虜。”
追思戰事
1992年10月25日,紀念阿拉曼戰役五十周年大會上,79歲的老兵多扎凱迪斯是希臘老兵協會主席,他身穿當年的軍裝,打上綁腿,腰掛水壺,身背背包,還像50年前那么精神,站在他身旁的夫人一臉崇敬,聲稱她的男人只有29歲。76歲的好菜塢攝影師凱博50年前是英第8集團軍的運輸班長,中國記者唐師曾問他是否還記得當年的戰事,“怎么會忘呢?我們班8個人,一下就炸死4個。就像剛剛發生的一樣”。德卡爾·吉默曼當年才22歲,阿拉曼一戰使他成了獨眼龍,他跪在墓地上默默祈禱亡靈超生:“我懷念50年前為我犧牲的同志,也懷念當時的敵人。”他面前的墓碑上刻著:“這裡躺著一位18歲的小伙子,他是為了救自己的戰友而躺下的。”
1992年10月25日,英國首相約翰·梅傑雙手顫抖地把一朵朵海棠花大小、設計成子彈與迸射的鮮血圖案的小紅花——阿爾卑斯罌粟,別到幾十位年逾古稀、在阿拉曼失去丈夫的老嫗胸前。唐師曾平端相機距梅傑不到兩碼,可他略帶哭腔的男中音卻像來自蒼茫的天穹:“50年前的事距今已經很久,可我說句真話:不列顛將牢記它500年。”
蒙哥馬利的兒子小蒙哥馬利子爵已經64歲,他對父親指揮的阿拉曼戰役的惟一評價是“鑄劍為犁”。年已63歲的隆美爾之子曼弗雷德引用《羅馬書》中的話“仇恨罪惡,堅持美好,友愛兄弟,同所有的人生活在一起”來回顧他的父親。大會組織者的書面文告中稱:“對所有西部沙漠參戰者的同志情誼和勇氣、對交戰雙方在戰場上的騎士風度致敬。”
註:全部圖冊與圖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