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鵝觀草為稈疏叢植物,直立或基部者常斜升,質剛硬,高40-60厘米。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善鵝觀草
- 拉丁學名:Roegneria alashanic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科:早熟禾亞科
- 族:小麥族
- 屬:鵝觀草屬
- 分布區域:內蒙古、寧夏、甘肅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稈疏叢,直立或基部者常斜升,質剛硬,高40-60厘米。葉鞘基生者常碎裂成纖維狀;具鞘外分櫱,且幼時為膜質鞘所包,長3-5厘米,有時橫走或下伸成根莖狀;葉片堅韌,內捲成針狀,長5-8(12)厘米,兩面均被微毛或下面平滑無毛。穗狀花序勁直,瘦細,長5-10厘米,具貼生小穗3-7枚;小穗淡黃色,全部無毛,含3-6小花,長12-15毫米,寬2-3毫米,小穗軸光滑無毛;穎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以至具長2.5毫米的短芒,或有時為膜質而鈍圓,通常3脈,邊緣膜質,兩穎不等長,第一穎長不超過下方小花之半;外稃披針形,平滑,具狹膜質邊緣,頂端5脈不明顯,先端銳尖或急尖,無芒或具小尖頭;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之略有長短,先端凹陷,脊微糙澀,或下部近於平滑。
生長環境
阿拉善鵝觀草在新疆通常於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中旬抽穗,7月中旬開花,8月結實,9月中旬後開始枯黃。冬季殘留較好。其為疏叢型下繁草本,葉層多分布在15cm以下的基部,據在果期測定,其莖、葉、穗比為34.2:45.1:20.7。阿拉善鵝觀草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家畜多次採食後仍可再生。阿拉善鵝觀草為中早生草本,具有較強的抗旱性,適應於乾燥、炎熱、少雨的氣候條件,在較乾早年份仍能正常抽穗、開花、結實,植株高度仍可高達50cm左右;但對水分條件也很敏感,雨水多,分櫱增強。阿拉善鵝觀草常生於海拔1800—2500m的低山及中山帶。生長在礫質或石質化強烈的陽坡、半陽坡,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低,土壤類型為山地棕鈣土,山地淡栗鈣土。在新疆,阿拉善鵝觀草作為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的建群種和亞優勢種僅分布於天山東端、阿爾泰山東端余脈及阿拉套山。習見於海拔1800m左右低山帶,常與合頭草(Sympegmaregelii)、灌木亞菊(Ajaniafruticulosa)、駝絨藜(Ceratoideslatens)等組成山地荒漠草原,覆蓋度一般10—20%,生產力低,每公頃產鮮草600—750kg。隨著海拔的升高,它又與刺葉柄棘豆(OxytroPisaciphylla)、冰草(Agropyroncristatum)、冷蒿(Artemisiafrigida)等組成千草原,群落蓋度達28—35%,每公頃產鮮草3000kg左右,在強右質化的北塔山,阿拉善鵝觀草與膜果麻黃(Ephedraprzewalskii)共同組成蓋度稀疏的荒漠草原草地,伴生植物少,產量低。東阿拉善與寧夏交界的賀蘭山中段海拔1800—2000m的陰坡及2000—2400m的陽坡,阿拉善鵝觀草與鐵桿(Artemisiapmelinii)共同組成灰榆疏林(Ulmusglaucescens)的下層植被,灰榆大多呈矮生小喬木狀,鬱閉度一般不足0.1,其中還混生不少中生灌木,阿拉善鵝觀草等草本植物的蓋度有時可高達95%。
分布範圍
產內蒙古、寧夏、甘肅。多生於海拔1800米的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鞏吉台、阿拉善山(賀蘭山)。
主要價值
阿拉善鵝觀草莖稈質地堅硬粗糙,但葉量豐富,適口性好。馬,牛,羊,駱駝均樂食,抽穗期馬,牛採食全株,羊樂食葉片。抽穗後全株變得粗糙,適口性迅速下降。但冬季殘留好,各類家畜樂食,是當地冬牧場的主要牧草。阿拉善鵝觀草的營養價值較好,尤其是粗脂肪高達3.46%,無氮浸出物也可達47.81%,適口性比與它一起生長的半灌木好,在當地的放牧草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屬於良等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