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東端,地處阿拉善左旗烏斯太鎮境內,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南接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北連烏海市,規劃面積123.84平方公里,建成面積20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開發區成立於1997年8月,先後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全區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高載能工業園區,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2002年1月9日,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為自治區級開發區。2004年8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烏斯太經濟技術開發區。2006年4月正式通過國家審核更名為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 規劃面積:123.84平方公里
  • 建成面積:20平方公里
  • 成立時間:1997年8月
概述,氣候地理,歷史人文,發展現狀,優勢,目標,阿拉善盟,

概述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內蒙古自治區20個省級重點開發區之一。位於阿拉善盟阿左旗烏斯太鎮境內,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南接寧夏石嘴山市,北連烏海市。地處中國西部“呼-包-銀-蘭”經濟帶和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小金三角”的交匯點,包蘭鐵路、烏吉鐵路、丹拉高速、烏巴高速、110國道“五路交匯”。開發區攜高原之遼闊,具駝鄉之靈氣,是區位獨特,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的新興工業重鎮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自1997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在阿拉善盟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開發區各族人民民眾,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建設生態工業園,使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從一片荒蕪人煙的戈壁灘逐步發展為以鹽化工、煤化工為主導,擁有特色冶金、石油、天然氣、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塑膠加工及助劑七大產業集群的現代化工業園區,被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全區工業循環經濟工業園和生態工業示範園。
開發區人有艱苦奮鬥、奮勇拼博的優良傳統,有勤勞、善良、儉樸的美德,有善於接受新事物、開拓進取的觀念,有謀發展、求進步的強烈願望。大力弘揚“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阿拉善精神,圍繞“打造生態工業園,建設宜居城鎮,著力培育以現代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四項重點工作,一如既往地以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生態工業園,建設和諧烏斯太為目標;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開啟新的征程,駛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氣候地理

內蒙古阿拉善經濟開發區是內蒙古自治區20個省級重點開發區之一,地處中國西部“呼-包-銀-蘭”經濟帶和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小金三角”的交匯點,位於阿拉善盟阿左旗烏斯太鎮境內,東臨黃河,西倚賀蘭山,南接寧夏石嘴山市,北連烏海市,包蘭鐵路、烏吉鐵路、丹拉高速、烏巴高速、110國道“五路交匯”,距銀川機場130公里,距烏海機場50公里,均可高速直達。
開發區屬大陸性半乾旱氣候,特徵為少雨、多風、乾燥。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多年平均降雨量320mm,年水面蒸發(E601型)量1600mm。年平均氣溫8.8℃,最熱七月份平均氣溫為23.2℃,極端最高氣溫41℃;最冷一月份平均氣溫為-7.8℃,極端最低氣溫-28℃,年平均日較差14.6℃,年較差30.6℃,年平均≥10℃,積溫3146.2℃。全日照時數3100-3300h,無霜期為135天。最大凍土深度163cm,平均凍結日期為12月2日,平均解凍日期為3月5日,解凍時間為94天。

歷史人文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97年7月正式啟動建設,最初稱烏素圖經濟小區,後為內蒙古自治區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進而發展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2002年1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治區級開發區,命名為烏斯太高載能工業園區;2005年1月烏斯太經濟技術開發區直接隸屬盟行署管轄,享有盟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2006年3月經國家發改委審核批准,命名為內蒙古阿拉善經濟開發區開發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30平方公里。開發區現有人口3萬餘人。有漢族、蒙族、回族等15個民族。開發區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黃河流經開發區8.35公里。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區劃功能明確,以中鹽吉鹽化集團為主體的鹽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園,以慶華集團為龍頭的煤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園,以熔融還原鐵為重點的特色鋼鐵工業園,以居住商服文化娛樂等為主的賀蘭區“三園一區”總體框架基本形成。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阿拉善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數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這裡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足跡。6000多年前的曼德拉山岩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阿拉善地區的生產生活情景;舉世矚目的黑城遺址,曾是漢、唐、西夏和元帝國的軍事重鎮、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和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都曾在這裡留下優美的篇章;額濟納弱水河畔,居延海煙波浩淼,相傳蘇武在此牧羊十八載不返。阿拉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六世達賴曾在賀蘭山南寺(廣宗寺)講經傳道,圓寂於騰格里沙漠深處的承慶寺;蒙藏文化事業的先驅—阿旺丹德爾用蒙藏兩種文字著述40餘部著作,其卓越才識和超人建樹使阿拉善宗教文化和蒙古語言文學的水準步入了世界頂端。和碩特與土爾扈特兩大蒙古部落,在這裡世代聚居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承,300多年前,土爾扈特部歷盡艱辛,回歸祖國,寫下了“東歸英雄”不朽的史詩。譽滿神州的中國航天第一港—“東風航天城”座落在盟內額濟納旗,創造著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第一”,舉世矚目的“神舟”號飛船從這裡騰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

發展現狀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蒙古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阿拉善精神,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生態工業園,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開發區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200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2億元,同比增長77.55%。完成工業總產值71億元,同比增長103.77%;工業增加值34.03億元,同比增長99.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8億元,同比增長16.92%;財政收入5.01億元,同比增長109.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497元、6093元,同比分別增長18.6%、15%;萬元GDP綜合能耗同比下降7.2%,達到4.204噸標煤。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開發區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最佳化產業布局和配套環境,落實生態工業園規劃,全年 新、續建重點工業項目12個,完成投資30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22.95%,慶華集團焦化二期和20萬噸甲醇、中鹽吉鹽化集團40萬噸PVC一期等8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和具備投產條件,形成以鹽化工、煤化工、特色冶金為主的循環產業格局。開發區被列為全區第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慶華集團被列入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單位。
開發區以建設一體化公用基礎設施和宜居城鎮為目標,投資4.9億元,新建、改造城鎮道路19.8公里,行政中心、慶華會所、消防站、國稅大樓等建成並投入使用;興建瑪拉沁、雅荷秋色、慶華佳苑、騰格里等8個住宅小區,面積達40萬平方米;完成35KV輸變電站、中央公園、集中供熱一期、道路綠化、節能路燈等基礎設施工程;工業區共拆遷123戶4.8萬平方米,配套完成排污及供熱管網16.1公里。工業區一體化公用基礎設施已經建成,賀蘭區宜居城鎮框架已具雛形。
開發區以現代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物流業、金融服務業等增長較快,物流業建設完成投資3.5億元,慶華物流中心一期投入運營,東達物流中心一期即將完工;完成鐵路發運量190萬噸,公路貨運量1670萬噸,同比增長68.18%,物流業實現營業收入12.5億元。金融業存款總額達6.23億元,貸款餘額37.47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億元,同比增長9.0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05億元,同比增長60.64%,占GDP比重達到13.09%。
開發區認真落實國家、自治區環保政策,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開發區總體規劃環境 影響評價報告書通過自治區環保局審批,37個項目通過自治區、盟、開發區三級環評審批,環評執行率達100%。依法取締土煉焦爐114座,對4家水泥企業進行了綜合整治和技術改造,鐵合金、電石企業全部通過國家行業準入。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煙塵排放量消減82.25%,二氧化硫排放量消減12.7%,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2%。在生態建設方面,投資近3億元,完成賀蘭區中央公園、道路景觀、工業區綠化及防護林建設577公頃,園區綠化率達到27%。
開發區社會事業加快完善。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制定並實施了農牧民養老保險制度,職工養老保險率達67%,醫療保險率達51%,失業保險率達43%,農牧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資2500萬元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建成並投入使用,為628名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免除雜費;職業技術學校掛牌成立,共培訓各類人員1400餘人次。就業進一步擴大,累計提供就業崗位4020個,新增就業2019人,其中阿盟籍884人。民生狀況不斷改善,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10件實事全部落到實處。信訪、民政、計畫生育、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社會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站在新的起點上,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將認真貫徹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揚“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阿拉善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以“打造生態工業園、建設宜居城鎮、培育以現代物流為主的第三產業和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四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繼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配套環境,認真落實節能降耗各項措施,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打造宜居城市。更加重視黨的建設,更加注重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建設城鄉新型社區,完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切實解決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友好、富裕文明的和諧烏斯太。

優勢

1、區位優越:阿拉善開發區交通條件便捷,是阿拉善盟煤、鹽、鐵、鹼等資源輸出的必經之地,具有優越的區位條件。地處寧蒙交界地段的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作為阿拉善盟的“視窗”,南接石嘴山、北連烏海、面向黃河、背靠賀蘭山,包蘭鐵路從開發區東緣通過,烏吉鐵路由開發區直達左旗工業重鎮吉蘭泰。110國道和丹東——拉薩高速公路在開發區東邊南北向通過,烏海——巴彥浩特一級公路從開發區穿過,為“五路”交匯之處。距烏海機場40公里,距銀川機場120公里,距賀蘭山機場110公里,可高速直達。開發區距烏海西火車站2公里,距石嘴山火車站20公里。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2、資源豐富:開發區北部的烏達礦務局五虎山等煤田、西部賀蘭山一帶礦產資源富集充足,得天獨厚,分布廣、品位高、易開採,周邊現已探明礦種50種,礦產地284處,其中大型礦床12處,中型礦床20處,已探明煤儲量20億噸,其中焦煤4億噸,無煙煤6億噸左右,電煤10億噸左右;鹽儲量3.8億噸;芒硝儲量3870萬噸;矽石儲量50多億噸。還有豐富的石膏、石灰岩、鐵、銅、金、白雲岩等礦產儲量可觀,配置條件好,發展工業潛力大。水資源充足,有黃河水和地下水可供使用,能夠滿足開發區工業和生活用水需要。土地資源豐富,已開發不足30%,未開發面積70%,均為荒漠地,開發建設成本較低。
3、基礎設施條件:開發區內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市政道路、集中供水系統、供暖、排污管網、郵電、通信等覆蓋開發區。區內電力基礎條件非常優越,能夠為工業用電提供充分的保障。現已建成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3個變電站。開發區距海渤灣電廠和石嘴山電廠分別為17公里和18公里,是烏達至石嘴山,烏達至巴彥浩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必經之地。
4、具有相當規模的產業基礎:開發區內土地、勞動力、能源、礦產資源等工業生產要素成本較低,初步形成以鹽化工、煤化工為重點的產業集群框架。主要工業產品及規模:形成年產金屬鈉4.5萬噸、高純鈉500噸、氯酸鈉5萬噸、金屬鎂1.3萬噸、氯化聚乙烯6000噸、氯化異氰尿酸1萬噸、氯氣6.75萬噸、靛藍粉17000噸、酞菁綠1000噸、生鐵30萬噸、鐵合金24萬噸、水泥85萬噸、冶金焦炭210萬噸的生產能力。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9938萬元,同比增長86%;工業總產值達229928萬元,同比增長45.6%;實現工業增加值106636萬元,同比增長40.7%;財政收入14179萬元,同比增長1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00338萬元,同比增長66.9%。各項經濟指標均較好地完成了年初預期目標。2005年在自治區20個重點開發區中排名由2004年的第11名上升到第8名。2006年據自治區經濟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居第6位;2005年被評為自治區科教興區突出貢獻先進集體;2006年被自治區列為全區循環經濟示範區和生態工業園示範點;2006年3月通過國家發改委省級開發區審核;開發區所在的烏斯太鎮在2005年全國千強鎮評比中名列第63位,在自治區名列第1位。
5、政府服務:阿拉善經濟開發區作為阿拉善盟改革的試驗區和對外開放的視窗,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得到盟委行署給予政策支持,開發區制定了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可以充分享受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高載能工業園區、自治區級開發區的優惠政策。阿拉善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開發區管委會下設黨群工作部、綜合辦公室、綜合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招商局、財政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社會事務管理局、環境保護局、國土資源分局、水務局、市政管理局十局一室一部,派駐機構有國稅局、地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實行“一條龍服務、審批代辦制”。開發區將不斷加快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與國際慣例接軌的、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現代行政管理和工作運行機制。

目標

“十一五”期間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總體思路是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實施產業自主創新戰略和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經過五年的努力,形成鹽化工、煤化工為主導,石油、天然氣、特色鋼鐵、有機原料、合成材料、塑膠加工及助劑為支柱的七大產業,初步形成完善的生態工業體系,建成具有區域性示範作用的生態工業園區。堅持以人為本,經濟、自然、社會、環境相和諧,打造與自然山水人文共生、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性宜居新城。以慶華物流配送中心、吉鹽化貨運網站為重點,加快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發展,形成區域性現代化物流中心。以產業的快速集聚促進宜居城市的形成與建設,以城市功能的配套完善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工業產業快速發展,以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工業產業的轉型與不斷升級。
主要目標:到“十一五”末,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5億元,年均增長61.4%;財政收入15億元,年均增長68.5%;工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年均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0億元,年均增長79.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0億元;每萬元GDP綜合能耗在目前水平上降低60%,達到1.57噸標煤;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危險廢物全部妥善處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8.1%以上。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3個旗,共23個蘇木(鎮)、190個嘎查(村),是自治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蒙、漢、回等28個民族的20萬兒女長期生活在2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睦相處,攜手共進。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阿拉善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數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這裡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足跡。6000多年前的曼德拉山岩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阿拉善地區的生產生活情景;舉世矚目的黑城遺址,曾是漢、唐、西夏和元帝國的軍事重鎮、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和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都曾在這裡留下優美的篇章;額濟納弱水河畔,居延海煙波浩淼,相傳蘇武在此牧羊十八載不返。阿拉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六世達賴曾在賀蘭山南寺(廣宗寺)講經傳道,圓寂於騰格里沙漠深處的承慶寺;蒙藏文化事業的先驅—阿旺丹德爾用蒙藏兩種文字著述40餘部著作,其卓越才識和超人建樹使阿拉善宗教文化和蒙古語言文學的水準步入了世界頂端。和碩特與土爾扈特兩大蒙古部落,在這裡世代聚居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承,300多年前,土爾扈特部歷盡艱辛,回歸祖國,寫下了“東歸英雄”不朽的史詩。譽滿神州的中國航天第一港—“東風航天城”座落在盟內額濟納旗,創造著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的“第一”,舉世矚目的“神舟”號飛船從這裡騰向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
“中國秘境—阿拉善”不僅是文化的寶庫,更是旅遊的天堂。巍峨的賀蘭山,氣勢恢宏,林木蔥鬱,生棲著許多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壯美的胡楊林,婀娜多姿,獨具勝景,素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之美譽;雄渾的戈壁灘,廣袤無垠,博大深邃,渾然天成的阿拉善奇石令人嘆為觀止。世界“沙丘之王”巴丹吉林沙漠,沙山高聳,湖泊棋布,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沙漠”,專家譽稱為“上帝劃下的曲線”,是阿拉善國家沙漠地質公園的核心區域。享有漠中江南之稱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月亮湖,酷似一幅中國地圖,鑲嵌在騰格里沙海之中。以喇嘛教聖地—廣宗寺(南寺)、福音寺(北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游,以怪石園、神石溝、大峽谷等地質遺蹟為代表的地質科考游,以神秘的西夏古城和古老的居延文化為代表的文化考古游吸引著眾多的中外慕名來訪者。
阿拉善地域遼闊,人均占有國土面積1.35平方公里,屬典型的生態經濟型土地利用區域。全盟有可利用草場面積1.5億畝,宜耕土地300萬畝,現已開發種植40萬畝,棉花、蜜瓜、有機蔬菜等農作物綠色天然、品質上乘。54萬畝賀蘭山天然次生林、44萬畝額濟納天然胡楊林和橫貫盟境東西的天然梭梭林是阿拉善森林資源的主體,構成我國“三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阿拉善雙峰駝、白絨山羊是地方優勢畜種,所產駝、羊絨以其極優品質分獲美國“阿米卡獎”和義大利“國家柴格那獎”;沙漠人參肉蓯蓉以及鎖陽、甘草、苦豆子等名貴中藥材和鹽藻、鹵蟲等鹽湖生物資源蘊藏豐富、極具開發潛力。現已探明礦藏84種,其中湖鹽、無煙煤、花崗岩儲量居全區第一位,規模開採並形成一定產業優勢的有湖鹽、煤炭、芒硝、金、鐵等礦種,現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屬鈉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靛藍生產基地以及國家重要的湖鹽生產基地、無煙煤生產基地。阿拉善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熱風能資源充足,具有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廣闊前景。策克—西伯庫倫口岸為內蒙古第三大陸路口岸,對外輻射蒙古國巴音紅格爾、南戈壁、前杭蓋、後杭蓋和戈壁阿爾泰五個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是我國內蒙古西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五省區所共有的陸路口岸。目前,策克口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嘉策鐵路建成運營,臨策鐵路全面開工建設,臨哈高速公路列入國家“十一五”公路建設規劃,阿拉善盟必將成為中國聯接東西、向北開放的重要通道。

阿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
近年來,全盟上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實現富民強盟的目標,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團結拼搏,創新進取,全盟經濟社會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200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13872萬元,比上年增長21.2%(按可比價計)。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235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68115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98522萬元,分別增長3.2%、26.6%和13.1%。全年財政總收入185818萬元,比上年增長40.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0333萬元,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79942萬元。全年財政支出243613萬元,比上年增長33.1%。
阿拉善盟將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為統領,大力弘揚“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阿拉善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生態保護、工業經濟、城鎮建設、公共服務四個重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勘探、重大項目引進、發展環境最佳化、人口素質提高五項措施,力爭實現經濟總量擴張、增長方式轉變、生態環境改善、城鎮功能增強、居民待遇平等、保障水平提高六大突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阿拉善的進程中邁出堅實步伐。到2010年,全盟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30億元和35億元以上,力爭在“十五”末的基礎上翻兩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300元和8200元以上,在“十五”末的基礎上翻一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