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阿拉利坡鱷第一具化石於1959年發現於巴西的阿拉利坡盆地,地層為桑塔納組,包括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骨和與其相連的部分下頜骨,該化石被命名為戈氏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gomesii),是阿拉利坡鱷屬的模式物種。後續在非洲的尼日發現了魏氏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wegeneri),在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發現了鼠齒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rattoides),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遠航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Tsangatsangana),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發現了巴塔哥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patagonicus)和布楚爾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buitreraensis),整個阿拉利坡鱷屬總計六個物種,這六個物種的前頜骨和牙齒結構各有不同,憑此可以把它們區分開。
屬內物種
戈氏阿拉利坡鱷
戈氏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gomesii)最初於1959年在巴西阿拉利坡盆地被發現,化石位於羅穆阿爾多組(Romualdo Formation),年代為早白堊紀阿爾必階,正模標本編號DGM-DNPM 432-R,另有歸入標本AMNH 24450 。與
古神翼龍、
古魔翼龍、
妖精翼龍等許多翼龍以及棘龍科的
激龍、小型暴龍類
桑塔納盜龍,屬於美頜龍類的
小坐骨龍等動物共享棲息地,如此多的食魚的肉食性動物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下必然會產生較激烈的競爭,但它們之間應該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微生境分化。
魏氏阿拉利坡鱷
魏氏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wegeneri)也翻譯為韋氏阿拉利坡鱷,正模編號GDF 700,是阿拉利坡鱷屬最古老的物種,生存於尼日的艾爾雷茲組,年代為1.25-1.13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阿普第階,由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等人命名。保羅·塞里諾稱之為“
狗鱷”(Dog Croc)。與
似鱷龍、
隱面龍、
始鯊齒龍、
尼日龍、
豪勇龍、
沉龍、
艾爾雷茲龍、
帝鱷等古生物共享棲息地。
鼠齒阿拉利坡鱷
鼠齒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rattoides)生存於摩洛哥的卡瑪卡瑪群(Kem kem Group),年代為0.98-0,93億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森諾曼階,由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等人命名。保羅·塞里諾稱之為“
鼠鱷”(Rat Croc)。與著名的
鯊齒龍和
棘龍、
三角洲奔龍、
雷巴齊斯龍共享棲息地。
遠航阿拉利坡鱷
遠航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Tsangatsangana)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的馬達加斯加的梅法拉諾組( Maevarano Formation),年代為7210-6600萬年前,是最後的阿拉利坡鱷,在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滅絕,遠航阿拉利坡鱷的滅絕意味著阿拉利坡鱷屬徹底滅絕。與
瑪君龍、
惡龍、
掠食龍、凡赫恩龍、
獅鼻鱷、
馬任加鱷等共享棲息地。
巴塔哥阿拉利坡鱷
巴塔哥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patagonicus),種名指化石出土於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生活在1-0.97億年前的森諾曼階坎德勒斯組(Candeleros Formation)。正模為MUCPV 269,歸入標本有MUCPV 267、MUCPV 268、MUCPV 268b、MUCPV 270、MUCPV 283。與
南方巨獸龍、
爆誕龍、
覆甲龍、
安第斯龍、
鷲龍、
利邁河龍、
雷尤守龍,以及可能是雷尤守龍的
諾普喬椎龍這些恐龍共享棲息地。
布楚爾阿拉利坡鱷
布楚爾阿拉利坡鱷(
Araripesuchus buitreraensis)生活在白堊紀的阿根廷。